王 燕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科學家哈恩講過:“一個在頭腦中從來就沒有新問題的人.就不會有創造.”新課程科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個沒有問題意識的人是很難成為高科學素養的人,因此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成了新課程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方法.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從以下5個方面去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引用名人事典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問題意識
“膽大妄為”的哥白尼、“異端”學者布魯諾早已家喻戶曉.他們都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不盲目、不輕信、重實證,一旦做出判斷,即使犧牲生命也始終不渝.再如: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勇于批判當時流行的“自然發生說”,通過大量的實驗,說明了微生物也有自己的父母,不可能無中生有,從而開創了醫學微生物學.降服了引起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拯救了無數生命.我們要充分挖掘這些鮮活的素材,潤“生”無聲,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成為一個批判性思維者.
二、通過實驗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問題意識
初中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大部分概念和規律的獲得都離不開實驗.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尋找問題的源泉,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培養“不唯上”、“不唯書”的批判精神.
例如.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書上的意思是指蚯蚓在粗糙的紙上能夠運動,而在光滑的玻璃上不能運動,因為蚯蚓依靠肌肉和剛毛的配合進行運動.但實驗表明,蚯蚓在光滑的玻璃上也能運動自如.學生一開始懷疑自己的實驗.筆者沒有表態.而是要他們多做幾次,并細心觀察.然后問:“課本上的實驗對不對?”通過多次實驗,學生紛紛表示課本上的實驗錯了.接著筆者趁熱打鐵:“課本是人編的,出錯也很正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符合實踐就是錯的,迷信權威,崇尚書本,只會使思維僵化.對課本上的知識,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多用實踐去檢驗.蚯蚓能在玻璃上運動自如,是南于口前葉的參與,起到吸附和固著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當即理解了課本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批判性地吸收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要使學生成為批判者.教師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樣.課本上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利用,引導學生批判、糾正和改進,教給學生批判的方法.
三、聯系生活實際,設置問題情境
初中科學作為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的學科,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可以這么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自覺地和科學現象發生一定的關系.在課堂上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設置問題情境,學生會感到具體、親切,有助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勤觀察、勤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在月相的介紹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出示一幅有月相的照片,通過一張照片把生活中最常見,但又不易引起注意的問題展現出來,并把多個學科的知識與人的基本素質融合在一起,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抓住事物的假象與學生的認識錯誤,設置問題情境
初中生在學習科學時,經常會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響,如: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現這些假象,通過討論引起學生爭論.設置問題情境.比如在“靜摩擦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小明推講臺桌推不動,是不是講臺桌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人的推力呢?學生往往給予肯定回答,教師則予以否定.抓住學生的認識錯誤,使學生的心理進入非平衡狀態,從而產生問題情境.
五、習題教學中,展示原型題,設置問題情境
在習題課教學中,改變模式.教師出示原型題,要求學生通過變化產生盡可能多的新問題.在教學中,隨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熟悉,一般會形成一個心理定勢,而伴隨它出現的往往是對學習內容制約機制的忽略,從而形成知識泛化的負遷移.多數學生問題意識薄弱,常常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不敢發表獨立見解.把現成的方法和結論當成真理,不能更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案例:在學習“地方時和區時”一節內容時,出示選擇題:
121°E比120°E的地方().
A.區時早B.地方時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D.地方時晚
很多學生會錯選C,理由是“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而正是這司空見慣的現象里可能潛藏著某種“危機”.這時可適時提出質疑,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這個問題,可從反面例證:若偏東的A點此時處在黑夜,尚未日出,而偏西的B點已經看到太陽,這說明了什么?要使答案C正確,必須具備何種條件?同學們經過思考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同緯度地區的情況下”,至此問題似乎得到圓滿的解決.課本知識也得到了完美的印證.其實不然,其中一位學生就提出質疑“不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A點比位置偏西的B點有時一定先看到日出,那就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同學愕然!對學生的這種大膽挑剔、不唯師、不唯上、不唯書的思維品質要予以充分的肯定,這也大大激勵了更多的學生樹立起敢于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勇氣和信心,養成于無疑處生疑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課堂練習中,筆者經常插入一兩道不合理的題目,破除學生頭腦中“老師布置的題目一定能做”的想法.經常這樣訓練.學生不輕易相信別人的結論,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使思維初具批判性.
如果學生習慣于批判性,反復地深入思考問題,那么他們的思路就會開闊、靈活,見解就更深刻、新穎,也就越容易進行創造性思維.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具備較好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二十一世紀是國際間科學技術競爭更加激烈的世紀,我們的學生將是國家重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世紀里,缺乏批判性思維也就難以創新,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努力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以便他們將來能創造性地為國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