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學生在化學解題中,由于自身的因素(如知識、能力、心理等)和題目中故意設置的干擾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會使解題在某個環節受阻,思維之翼難以展開,思維活動因而停滯不前,影響了解題的質量.筆者近幾年連續帶高三化學,接觸了大量的“問題”并進行歸類、分析和探索,找到一些原因和解決方法.筆者認為只有在高考復習中注意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取得高考的成功.
一、盯緊220多個知識點,即強化基礎知識的落實,消除自身知識盲點
據初步統計,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論大大小小共有220多個,它們構建了中學化學的基礎.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不過關,后面的復習就會感到障礙重重.因此,必須切實注意這一環節的復習,講究方法.
例如對催化劑的認識,教材這樣定義:“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改變的物質”.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背誦,但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層含義,假如我們對其細細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會變得生動有趣.我們可以思索以下問題:“催化劑”是否參與了化學反應?對化學反應速率而言,“改變”一詞指加快或是減慢?化學性質都不改變,那物理性質會變嗎?經過一番折騰,對催化劑的認識就會達到相當高的層次.
再者,課本中的眾多知識點需要仔細比較、認真琢磨.例如:原子質量、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同位素質量數、元素相對原子質量、元素近似相對原子質量;同位素與同分異構體、同系物、同素異形體、同一物質等等.對課本中許多相似、相關、相對、相依的概念、性質、實驗等內容,應采用比較復習的方法.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明確其共性,認清其差異,達到真正掌握實質之目的.
例如:“鋁能與酸反應生成鋁鹽,也能跟堿反應生成偏鋁酸鹽,所以鋁是既具有金屬性又具有非金屬性的兩種性質的單質.”對嗎?不少同學認為這句話是對的.這是鋁的兩性概念的原有舊知識的負遷移現象.但其兩性表現在化合態的鋁——氧化鋁和氫氧化鋁上,它們分別是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而游離態的單質鋁卻是只有典型的金屬性,在它與酸、堿溶液反應時都是失去電子而表現出金屬性.顯然,上述錯誤判斷是學生對“兩性”舊知識的“成見”,產生了對新問題的干擾,應采取對比的方法,找出類似概念的區別,劃清類似知識的界限,提煉概念的本質.
二、力求規范減少失分
1.“會而不對”.主要表現在解題思路上,或考慮不全.或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最后答案是錯的.
2.“對而不全”.主要表現在思路大致正確,最后的結論也出來了,但丟三落四,或遺漏某一答案,或討論不夠完備,或是以偏概全.
3.“全而不精”.雖面面俱到,但語言不到位,答不到點子上.
如不按要求答題而失分:①把答案寫在密封線內,閱卷時無法看到答案而不給分;②要求寫元素名稱而錯寫成元素符號.而要求寫元素符號又答成元素名稱;③要求寫物質名稱錯寫成分子式;④要求寫有機物的結構簡式而錯寫成分子式或名稱;⑤要求寫離子方程式而錯寫成化學方程式;⑥要求畫離子結構示意圖而錯答為原子結構示意圖;⑦把相對原子量、相對分子量、摩爾質量的單位寫成“克”;⑧把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濃度、氣體體積、質量、溶解度、密度、壓強等的單位漏掉;⑨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不配平;⑩熱化學方程式不注明物質的狀態等.
又如書寫不規范失分:每年的閱卷評分標準上都有這樣幾句話:①化學專用名詞中出現錯別字、元素符號有錯誤,都要參照評分標準扣分;②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給分;③在做計算題時沒有考慮有效數字的,按規定扣分;沒注意量綱單位的,按規定處理……常見的錯誤有:綠(氯)氣、熔(溶)解、退(褪)色、消(硝)化、黃(磺)化、油酯(脂)、脂(酯)化、氨(銨)鹽、金鋼(剛)石;元素符號錯誤有:Ce(氯)、mg(鎂)、Ca(銅);分子式錯誤有:Co(CO),H3P(PH3),NaSO3(Na2SO3);無機方程式錯用“→”,有機方程式錯用“=”;漏寫或錯寫特殊的反應條件,熱化學方程式漏寫物質的聚集狀態等.(注:括號內是正確寫法)
因此,高考復習中要求學生解題時必須自始至終地事事、處處規范,以求最大限度地減少非知識性失分.力爭做到“你認為會的應該是對的,你認為對的應該是全對的”.
三、以教材為本.以高考試題為參照,掌握解題技巧,提高解題速度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各種解題方法的后盾,而解題技巧缺乏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加以訓練,常見的方法有:間接求解法、篩選淘汰法、推理法、討論法、關系式法、平均值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