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彬 劉文富 金 戈
回顧上世紀50年代以前的戰爭史不難發現,英國人要開戰時往往會坦言“為了日不落帝國的事業”,德國會喋喋不休地聲稱“追求陽光下的地盤”,日本則大搖大擺地宣稱是為了“建立什么共榮圈,追求共同的發展”。只有美國,會為自己的戰爭找出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如聲稱自己是在為正義而戰,為民主自由而戰,為反擊“共產”而戰等。然而在一些歷史學家看來,口頭的正義和自由并不代表美國的實際想法,甚至反映出美國的狡猾。如伊拉克戰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現在已成為謊言的代名詞。縱觀美國戰爭史,美國參與和發動的每次對外戰爭幾乎都與謊言密切相關。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媒體謊言: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參加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一戰”。為了證明美國參戰的必要性和正義性,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專門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搜集德國士兵殘暴殺戮平民的事實。不久,一個報告就出籠了。報告說,德國士兵用刺刀刺穿嬰兒的胸膛,并把他們掛在刺刀上。德國士兵還喜歡把敵人的內臟作為美餐。報告經報紙轉載公布后,引起了美國輿論的極大憤怒,英法媒體也跟著添油加醋。在美國的許多州縣,人們還把怒火撒在了在美的德裔身上,一些大學取消德語課程,德文報紙被停刊。
真相:威爾遜總統特別委員會的報告后來被證實是建立在道聽途說基礎上的,根本找不到任何真憑實據。
真正目的:美國打算從戰爭中坐收漁利。事實上,一戰奠定了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
1964年越南戰爭
媒體謊言:1964年8月,停泊在越南北部海域的美國軍艦遭到了北越政權的無端襲擊。北越襲擊美國海軍艦艇的“北部灣事件”立刻成了當時美國各大媒體的頭條,并迅速傳遍全國。約翰遜總統據此做出讓越南戰爭全面升級的決定。美國開始全面軍事介入越戰,并對北越實施:“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
真相:這次襲擊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捏造的。1964年8月4日晚,美國家安全局的譯電專家在翻譯截獲的北越無線電信號時把越南人民軍的暗號“我們犧牲了兩名同志”錯誤地翻譯為“我們損失了兩艘船”,從而判定北越艦艇對美軍發起進攻。這個錯誤馬上就被國家安全局的官員們發現。然而他們卻故意隱瞞,向上級提供了北越襲擊美國海軍艦艇的虛假情報。
真正目的:扶植親美的南越政權,阻止親蘇的北越獨立。防止東南亞出現親蘇聯的國家接連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1983年格林納達戰爭
媒體謊言: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國出動“快速部署部隊”,采用突然襲擊手段,對加勒比海島國格林納達發動了一場海空聯合入侵。美國媒體對美軍入侵格林納達的解釋是,格林納達位于加勒比海東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島南端,西瀕加勒比海,與巴拿馬運河遙遙相對,東臨大西洋,扼加勒比海出人大西洋的東部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重要。而當時這個加勒比彈丸小國要建造蘇聯軍事基地,令美國僑民生命面對危險。
真相:歷史表明,這根本就是當時里根政府的一個借口。
真正目的:阻止當時畢曉普進行的社會民主改革,防止美國“后院”社會主義化。1979年3月13日,格林納達的反對黨“新寶石運動”發動政變,成立了以莫里斯·畢曉普為總理的新政府。“新寶石運動”由格林納達親蘇聯和古巴的人士組成,主張實行“經濟革命化”建立“人民參政的國家”,在外交上一改前任親美政策,奉行向蘇聯和古巴“一邊倒”。因此,美國為保證“后院”穩定而大開殺戒。
1989年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國政府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趁著夜色對巴拿馬實施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突然襲擊。
媒體謊言:據說是為了阻止諾列加總統參與毒品交易,過路巴拿馬的毒品威脅了美國人的健康。
真相: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到期,諾列加總統要求收回巴拿馬政府對運河的主權,美國對此無法忍受。
真正目的:維護美國對巴拿馬運河這條戰略交通要道的控制,確保對中美洲的控制。
1990年海灣戰爭
媒體謊言:集中在所謂的“娜依麗的哭訴”。1990年10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第三個月,一個叫“娜依麗”的科威特少女走進了美國國會大廈,在議員們面前聲淚俱下地控訴說,她親眼看到伊拉克士兵把數千名還在育嬰箱里的科威特嬰兒取了出來扔在地上,眼看著他們在冰冷的地板上死去。此事一經報道,美國輿論一片嘩然,支持政府出兵海灣的人數大幅度上升。
真相:“娜依麗的哭訴”是十足的假新聞報道。向美國國會議員哭訴的“娜依麗護士”其實是科威特駐美大使的女兒。在娜依麗表演哭訴時,她的父親也在現場。此次事件的主要策劃者美國“Hill&Knowlton;”公眾資訊公司副總裁勞利·菲茲,還曾親自出面培訓娜依麗如何進行哭訴表演。
真正目的:借打擊當時的中東強國伊拉克,控制海灣石油,在中東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秩序”。
1992年索馬里之戰
1992年12月4日美國派遣一支2.8萬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里的援助行動。按計劃,美應于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干預部隊,但1993年初駐索美軍為了石油利益開始多次卷入武裝沖突。6月30日,美軍下令懸賞捉拿索馬里艾迪德派武裝頭目艾迪德。而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兩萬余名維和人員周旋。1994年3月21日,美軍兵敗后從索馬里撤出。
媒體謊言:對索馬里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的英雄主義行為。
真相:美國四家公司買下了索馬里四分之一的地下油田。美國既要保護這里的油田,又不能不保持“光輝形象”。
真正目的:索馬里地處非洲之角,向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美國一直打算占領這個要害。
1999年科索沃戰爭
媒體謊言:1999年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北約當初之所以發動戰爭,基本的理由就是科索沃發生了“種族清洗”。1999年4月,當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未經證實就公開宣布,塞爾維亞族武裝將數千名穆斯林包圍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的一座足球場里,對他們進行屠殺。后來美國國務院又宣布50萬科索沃阿族人失蹤,“人們擔心他們已經死了”;一個月后,美國國防部長科恩確認有10萬到了服兵役年齡的人失蹤,“可能被殺害了”,6月,英國外交部說有萬人被害,克林頓也宣稱有1萬名科索沃人被塞族殺害。從50萬到1萬,這就是美英官方對于“種族清洗”數字的隨意修正。
真相:美國國務院提供的消息都是假的。即使科索沃當地有一些人死亡,也根本不能肯定這些人是死于南聯盟的暴行。其中一些人可能參加了戰斗,還有一些人可能死于北約的炸彈。
真正目的:讓美國在科索沃建立軍事基地。實現北約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完成北約由一個地域性軍事組織向全球性軍事組織的過渡,讓北約成為世界警察。
2001年阿富汗戰爭
媒體謊言:美國為“9·11”復仇,捉拿本·拉登。美國正試圖將阿富汗民眾從塔利班專制政權下解放出來。美國不是在向阿富汗人民開戰,而是在向他們提供食物。
真相:本·拉登至今沒有被捉到。阿富汗正處于嚴重的干旱之中,上百萬阿富汗民眾陷于饑饉。但美國的轟炸阻止了世界糧食計劃對近600萬阿富汗民眾提供急需的糧食援助。
真正目的:軍事控制亞洲的戰略中心阿富汗并進軍中亞,威懾周邊其他國家尤其是大國;阿富汗介于中亞和印度次大陸以及東亞市場間,適于建造輸油管。阿富汗近鄰里海地區潛在擁有世界最豐富的石油蘊藏量,很可能使中亞地區成為新的中東。
謊言戰爭還要延續?
包括西班牙《起義報》在內的一些輿論認為,美國依靠謊言進行的戰爭還將延續,其代表作可能是美國目前正在“叫囂”的伊朗戰爭。
(摘自《環球軍事》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