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睿
北京市有關電子商務監管的地方性法規,是對網店監管措施的大膽嘗試,也是對政府部門決心規范該行業的又一次證明。但它既要面對網絡的特殊形態,又逢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難免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雖然從8月1日起,在北京地區經營的網店,已經在地區性新法規的嚴格監督下從事經營活動,但此前各方表現出來的支持或質疑的理由,都值得業界共同思考和借鑒。
7月2日,北京市工商局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關于貫徹落實〈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加強電子商務監督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規定,“利用互聯網從事電子商務經營活動的主體,均應依法登記注冊,在領取營業執照后才能開展經營。”
《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去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根據相關媒體在當時的報道,市工商局人士表示,即使《條例》生效,由于受屬地管轄權力的限制,北京市工商局只能監管在北京登記注冊的網店,在外地注冊的電子商務網站不受限制。因此,注冊地不在北京的全國性平臺,如淘寶、易趣、拍拍等,之前均作出了“不受此規則約束”的判斷。
《意見》出臺后,北京市工商局特殊交易監督管理處處長王靖強調,無論依托于哪個電子交易平臺,只要是經營處所在北京的網店,就必須服從這一新規定。
此前,已經有人提出網上開店要辦理營業執照和納稅。據悉,北京市曾專門出臺過一份意見,要求月銷售額超過2000元的個人網店必須辦理執照,此舉在業內引起廣泛爭論。而此次出臺的新規定,要求個人網絡交易者一律辦理執照,自然再次引發巨大爭議。
規范網上交易
北京工商管理局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推出網店新規,就是為了維護消費者權益。
易觀國際分析師曹飛認為,《意見》的出臺有利于建立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法律監管體系,工商注冊使得電子商務業務的經營主體有了直接的監管機構,有利于保證交易雙方的利益不受損失。
易趣負責人在接受《IT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意見》出臺后,隨著準入門檻的提高,一些北京地區沒有資質的注冊賣家可能會退出市場,短期內會給易趣北京地區的經營活動來帶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意見》對整個電子商務的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對提高賣家誠信度,增強買家的網上購物信心,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會有積極的作用,使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更加趨于成熟”。
事實上,北京新規出臺并非獨樹一幟。政府加強對電子商務的監管醞釀已久。早在2003年2月1日,國內首部電子商務地方立法——《廣東省電子交易條例》開始正式實施;2004年10月1日,《湖南省信息化條例》也正式施行;今年初以來,上海市也在積極著手制訂地方性的電子商務法規。
今年4月份,商務部公布了《電子商務模式規范》和《網絡購物服務規范》兩份文件,內容涵蓋了對商家(包括C2C領域的個人交易者)法人資格、備案執照、經營行為、支付方式、服務體系等各個環節的考核要求。規定在交易中的個人必須實行實名制,同時支付方式也必須保留真憑實據,涉及退換貨等問題要追究法律責任等。
有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網絡購物市場總成交金額達到590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90%。法律界人士認為,近幾年網絡購物市場迅猛發展,未來因為網絡交易產生的經濟糾紛會更多,政府部門只有出臺統一的監管法規,明確處罰的依據,才能在有效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同時,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欠妥之處受質疑
盡管立法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一些專家和學者還是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國內著名新經濟專家姜奇平表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經過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到今天為止,C2C電子商務也仍然處于起步期,對它的發展應該多鼓勵,多扶持。過早地加以嚴格的規范,有可能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長遠良性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到它對豐富網民生活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以及它的未來價值。”
《意見》受到業內抨擊之處還在于它作出“在互聯網上出售、置換自用物品,且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個人不需要辦理執照”的規定。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闞凱力提出,網店的營利性也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同時,網上交易相當一部分是跨地區完成的,管轄的屬地性和互聯網無疆域的矛盾,是這項法規順利實施最大的攔路虎。同樣有網店店主對此產生疑問,甚至有“頭腦靈活”的賣家提出更改網站上的網店所在地信息,或者干脆用“登記出售‘二手物品”的方法變相經營。
作為平臺提供者,易趣方面表示,由于目前網站很難判斷用戶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對于審核賣家資質確實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會增加網站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等。對此,王靖表示不會就此問題出臺細則予以界定,將交給市場去判斷。

另外,專家們對新規的可執行性也有所懷疑。
資深互聯網專家呂伯望直言,用繁瑣的行政手段來管理工商登記注冊“不是在促進,而是在扼殺信息化”。他評價,目前已經產生的一套中國社會網上規則,比網下交易更成熟和更規范。呂伯望希望,至少在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到也能夠用互聯網手段管理我們的社會與日常經濟活動之前,不要把一套現在行之有效的電子商務交易保障系統撇到一邊,用傳統的、前互聯網時代的行政手段來管理互聯網經濟。
“所有的政府監管機構需要考慮行政的成本和效率以及監管行為的嚴肅性。”電子商務專家趙廷超也持相同觀點,對新規能否有效執行表示懷疑。
無獨有偶。近日,《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雖然通過該市人大常委會“一審”,進入“二審”等候階段,但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遭到質疑。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全心指出,“立法草案的一個明顯缺陷是具體條文存在悖論。”人大代表們的普遍看法是,網絡可以虛擬,立法卻不能“虛擬”,目前的《草案》“中看不中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處于風口浪尖之時,王靖對媒體低調透露,工商局將不會強力推行新規,更多的還是促進和呼吁網商辦照。這與本刊記者對淘寶相關負責人進行采訪時得到的消息不謀而合。
影響深遠
網店店主“小丸子”雖然不是北京賣家,但她一直關注這件事情,用她的話說,其他地區實行網店辦照,是遲早的事情。事實的確是如此。
比如,鄭州市雖然沒有出臺專門的網店經營規范文件,但對規范管理工作的摸索去年就啟動了。在得知北京市工商局的動態后,鄭州市工商局網絡版負責人劉長斌告訴媒體,目前該市已辦理了22份網店營業執照,一批涉及無照經營、虛假宣傳或商業欺詐的網店受到查處。
北京市工商局的《意見》出臺后,沈陽市工商局立即進行了內部研討。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沈陽市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對電子商務實行監管,也曾有過實行網店辦理營業執照的計劃,但由于某些原因中斷了。該工作人員同時透露,“我們現在在觀摩北京市工商局的做法,到時候可以借鑒。”
本刊記者另悉,武漢、廣州等城市的工商部門表示,雖然目前暫沒有這方面的打算,但今后肯定要以政策為準,其中武漢市正在著手準備推出網店經營備案制度。
當業界還在根據各地的動態紛紛猜測,北京的新規一旦實施成功,必定會引發全國性的連鎖反應之時。政府部門作出了明確表態。7月中旬,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在視察工作時指示,北京市出臺網店新規作為試點,今后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各地工商系統應提前做好準備。
無論是專家,還是網店店主,均有人認為,目前網店辦照是為將來監管網上交易納稅作鋪墊。
“我們國家的稅收體系基本都是依附于工商體系之上的,”律師王先生認為,目前網店大多不進行工商登記,稅務機關對于網上交易無法有效征稅。但是隨著工商部門關于網上交易管理的規定出臺,預計在不久的將來,稅務部門也會出臺類似的文件。
北京工商局有關人士也指出,對電子商務的監管有一個過渡,目前還是以引導、規范為主,但對于納稅問題,他表示“暫時”不會涉及。不過,本刊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深圳市的稅務部門,已經確定未來將網店納入稅務管理系統中。
“小丸子”和她的店主朋友們近來也在一起討論稅收的問題,他們同時擔心衛生、質檢等部門的政策也會接踵而至,這樣一來,網店經營成本至少要上升10%,低價優勢真的要蕩然無存了。
業內普遍認為,對網店征稅一旦啟動,網上交易賴以生存的低價格盈利模式必然受到沖擊,一部分從業者會退出,“這可以起到規范市場的作用,但也可能降低市場活力。”
曹飛認為,政府以及職能部門重視電子商務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加速器的價值,意欲通過法規監管,促進電子商務領域保持健康和快速的發展。但是,出臺的相應措施與當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特征匹配不足,在執行方面面臨多重挑戰。
可以預見,今后,網絡交易監管法規將陸續推出。但是在規范電子商務市場的嘗試中,如何做到適時、適度、適用,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