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前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物理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對于初中生而言,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以及嘗試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挖掘學習的潛能,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很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消除膽怯和依賴心理,大膽參與,積極探究,才能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盡管在這種寬松的互動過程中,學生的言行不一定符合既定的目標,甚至有時會有些荒唐行為,但教師一定要耐心和細心,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要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評價手段去引導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以創新的意識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性格特征.
2.重視實驗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產生求知欲的強大內在動力.一般來說,學生對物理產生了興趣,就會對物理知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維,執著地去探索.所以,為了使學生能從旁觀者、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者,教師所提出的必須是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的,能激發起濃厚探索興趣的問題.那么如何使那些平淡的、抽象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構建變成一個個能使學生睜大眼睛,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的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分子”這個概念時,為了使學生發現:“物質是由一個個小微粒構成的”,可讓學生做這樣一個實驗:給學生一支長約一米的一端密封的玻璃管,一個橡皮塞.一個注射器,一小杯紅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細鐵絲,先讓學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約一半體積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滿酒精,塞緊塞子,讓學生把玻璃管上下顛倒幾次,結果發現液體的體積變小了.根據該現象,讓學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講“電路”知識時,給學生2只小燈泡和2只開關以及必要的導線、電池,讓學生自由連接電路,最后由老師一一點評,分析學生所接電路的優缺點,從而得出電路的連接方法和各自的特點,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創新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使學生學好知識,提高創新能力.除了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外,更應使學生學會參與,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習方法指導,進行方法教育.物理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及物理學家們發現問題、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綜合素質.在引導學生積極獲取正確概念、規律的同時,使學生自覺地體會研究物理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等效法、模型法、類比法、控制變量法等,這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極其重要.一個好的物理教師,不是在教物理,而是激勵、指導學生自己去學物理,即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學習方法指導是多方面的,如閱讀方法、聽課方法、記筆記方法、記憶方法、靈活變換題目方法的指導,等等.教會學生閱讀對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蘇霍姆林斯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如果在學校里沒有教會他迅速閱讀,他日后學習、工作中就會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
課本是學生賴以學會學習的讀本,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進行自學時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是預習,給出預習提綱,指導學生學會逐字逐句的閱讀,理解其中的關鍵語句,然后逐段閱讀,要求學生總結出每一段段意,并理解、歸納出整節的重要知識點,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閱讀;第二層次是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比較、歸納知識,形成知識體系;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設計理論聯系實際的物理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三層次應該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并且將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結合,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獲取知識是創新能力質的飛躍.
三、發散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等于就有了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以此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有了廣博的知識,就更能使學生容易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示,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聯結,形成新的觀念和新的理論,達到認識上新的飛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過:“偶然的機會對素有準備的人有利.”這說明了知識的廣博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頓悟”性之間的必然聯系.開拓知識面,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開拓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首先必須建立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狠抓“雙基”的教學和訓練,廢除注入式,提倡啟發式.講要精,學要透,練要巧,用要尖,減輕學生那些不必要的負擔,扎扎實實地讓學生學好課內的基礎知識,練好基礎技能,使學生有能力打開分析問題的思路.其次是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求異和發散.求異思維是對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正如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發散思維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尋求事物問的縱橫向聯系,對一個問題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求異和發散是創造性的核心.在物理習題教學中經常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聯的訓練,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設想m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為了測出石塊的密度,可用哪幾種方法?可用天平和量筒測,用天平測,用彈簧秤測,用量筒和小浮筒測,等等.筆者經常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賞識”學生新穎別致的解題方法,讓學生感到創造的成功,從而增強他們勇于創新的進取精神,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得以提高.
四、放飛想像,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基礎.早在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培養學生圍繞有關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想像的翅膀,勾畫物理世界的圖景,形成物理圖景的想像能力,物理問題迎刃而解.如在學習“電路”這一節中,在講解串、并電路時,可制作2個串聯和并聯電路的暗箱,分別讓兩只燈串聯和并聯,然后分別拿掉其中一只,根據出現的現象,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又如在“摩擦力”的教學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沒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沒有引力,世界將會怎樣?這些都啟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激發了學生創新的活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物理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多做各種創新教育嘗試,把學習與創造,模仿與創新,理性與想像有機地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