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宏
人類進入20世紀后半期之后,由于社會的繁榮進步、人口的急劇增長、工業的迅速發達、資源的大量消耗,從而導致污染的日益嚴重,環境的迅速惡化,人類已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危機.我們作為化學教師,更應該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任.
一、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當前國際形勢的迫切需要;其次,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我國當前形勢的迫切需要;第三,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本學科教學的需要;第四,環境保護教育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保護教育與中學化學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目前中學化學環保教育存在的問題
純粹的傳授化學知識,環境保護教育是一片空白.
教育必須把人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來培養,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人的潛能,這已成為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內容.化學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科學.中學化學教育包括了知識教育、技能教育、科學態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教育、興趣和意志等情感領域的教育.現在,有一些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以“灌輸和注入”型為主的,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掌握結論性和規律性的死板知識,而輕視分析、推理、發現問題的學習方法,學生不是主動的學習,而是被動的接受.在全面的人的發展教育中,唯獨缺乏的是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契機,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1.充分使用課程教學資源,結合化學教材內容,穿插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學生要了解和接觸工業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業、煉鋼、電解、電鍍等化工生產過程.作為中學化學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力度,從化學角度出發,向學生講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原理上明白危害有原因及防護措施.例如講到水污染時,化學教師應重點講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屬離子的鋇離子、汞離子、銅離子、鉻離子等.這些重金屬離子可使生物體內蛋白質凝固,一旦含有這些重金屬離子的水被人飲用,則會使人體中運輸血液的血紅蛋白凝固而導致缺氧窒息死亡.學生懂得水污染的原理后,就很容易理解我國保護水源的措施:嚴禁直接向江河排放工業廢水,廢水必須按《環境保護法》經嚴格處理后才能排放.又如在進行有關“酸雨”的教學時,化學教師應重點講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業上酸性氣體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所致.結合我國南方省份多“酸雨”的現象,使學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質酸化,毒害魚類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農業減產,腐蝕建筑物,破壞名勝古跡等.通過教材內容,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而且理解了其中的原理,拓展了知識面,從而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當然,中學化學教材內容所涉及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較多,化學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不同實際,因地制宜,選準切入點,適時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傳授化學知識和環境保護教育應該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化學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2.創新化學教學課堂模式,加強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力度
中學化學課堂是一個很好的、很直接的環境保護教育平臺,化學教師應該發揮主導地位,從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人手,在傳授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傳統的教知識、做練習,課堂單調、乏味,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和興趣,因此,化學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大膽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嘗試給學生做空氣質量報告;查資料講環境污染現象;或者在介紹CO的毒性時,向學生介紹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罐泄漏事故;或者在講氯氣一節時,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用氯氣進行戰爭的故事引題,配以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此外,化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了解世界環境保護動態,及時針對各種環境污染現象進行剖析,向學生講清其成因及防治措施,從而使學生樹立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環保意識.
3.在化學實驗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的教育,從而也教育學生環境保護要身體力行,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增強環保意識.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應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化學藥品的保存.在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了解常用化學試劑的有關性質,進而熟悉有關藥品的保存方法,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溴、氯易揮發,則液溴用水加以液封并用蠟封瓶口;氯水、溴水、現配現用.硝酸見光或受熱易分解,放出NO2污染空氣,則硝酸要用棕色瓶存放在冷暗處.甲醛、苯等低沸點有機物易揮發,要密封保存.(2)不斷改進實驗,盡量避免有毒物質排放,造成環境污染:對有毒的實驗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將有毒的氣體盡可能作化學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如CO還原CuO的實驗,尾氣可用尖嘴導管導出并點燃,提供反應所需的熱量,這樣既減少了污染又節約了能源.對產生有毒氣體的實驗進行改進,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如講濃HNO3的強氧化性時,銅片改成銅絲,當試管中出現紅棕色氣體時,立即抽出銅絲,反應立即停止,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3)控制反應物的用量,把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每次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都要強調實驗藥品的用量,取最少量,只要能觀察到正確的實驗現象就可以了,這樣既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節約藥品.(4)實驗后的廢液、廢渣的回收利用,既可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節約藥品.如萃取實驗收集到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依次經氫氧化鈉、水洗滌,再用無水CaCl2干燥,后過濾,便可再利用.對不能回收利用的,應倒在指定的地方,以便清理,不能隨便排放.
4.延伸并拓展教材內容,在課外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化學課堂上的教學主要是理論教學,要把課內所學的化學理論知識更好的與生活、生產相聯系,在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實踐,拓展視野,延伸教材內容在課外進行環保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基于本校的實際情況,在課外,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兩方面的環境教育:1.編寫、開設校本課程《化學與環境》,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產生的原因、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利用中外典型的環保事件,講述破壞環境的危害,指導學生用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防
治和處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2.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課題有:香煙中部分有害物質的分離與鑒定、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品種與回收價值、家庭裝修材料調查與室內污染物研究、生活中的各種塑料制品、關于家庭所用燃料的調查與思考等,通過上網查資料、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統計整理、動手實驗等,使學生認識到污染無處不在,同時也了解了怎樣才能更好的預防污染,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四、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教育創新,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江澤民同志指出,進行教育創新,“要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最新成果”,“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且可以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使學生進行參與性和體驗性的學習.在化學教學中創設環境保護教育情境,促進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其學習的能力,培養其發展性學習,提高其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樹立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啟蒙環境保護意識,灌輸環境保護知識,鼓勵學生自覺積極參與保護環境,幫助學生獲得初步的環保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觀,推動素質的全面發展,使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能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具體做法如下:
1.向學生灌輸環境知識.讓學生了解環境概念和一些簡單的環境科學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正確領悟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人類生產活動、生活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覺悟,從而提高公民基本素質的要求.
3.讓學生樹立科學的環境保護觀.這主要指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建立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觀點.
4.培養學生分析評價環境保護的能力.這主要指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初步分析環境污染的現象,評價環境污染問題,并進行環境污染和保護的調查,搜集整理資料,然后進行科學的分析,嘗試提出改善環境和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
總之,現在的中學生是21世紀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環保意識不僅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環境保護,而且在我國未來的環境保護中起決定作用.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增強環保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同時也增強環保信心,積極投入環保行動,使我國的環保工作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