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娟
一、新課改下開展化學課外活動的必要性
隨著新課程在全國各地的推行,在化學教育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下,開展化學課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自學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化學教師應該重視化學課外活動,并且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化學課外活動.
1.《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多種形式的趣味活動,是課堂活動的延伸.學生通過參加課外活動,廣泛地吸取新鮮的知識,擴大視野,啟迪和訓練思維;學生還在課外活動中接觸實際,增加感性知識,參與實際操作,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事實證明,很多專業人才,在他們還是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時候,就是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分子.
2.早期愛好的形成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因素.化學課外活動是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對他們進行定向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實踐證明,化學學科教學和化學課外科技活動搞得好,是畢業生選擇未來專業和職業的有力的促進條件.從效果來看,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對于活躍學習氣氛和學校生活,帶動全校(班級)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化學課外活動是化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化學教學獨特的形式和組成部分,它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比較靈活,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以及學生自主性較強等特點.化學課外活動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實行因材施教,使學生擴大知識面、經受實踐鍛煉和發展智能,培養他們對化學的興趣,有利于他們發展特長和全面發展.
二、開展化學課外活動的積極意義
筆者從事中學化學教學十多年,在教學中重視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實踐證明: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在配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1.利用課外教學活動,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而且學生智力也得到發展.如舉辦“化學晚會”、“化學專題節目”等,融知識趣味性于一體,寓教于樂.有的學生說:“我們喜歡這樣的化學活動,再不覺得化學枯燥難學了.”
2.課外活動從準備到進行都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如實驗小制作、實驗競賽等,教師限于指導,而且這些活動內容很多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拓寬,給學生增加了動手操作和觀察現象的機會,從而提高實驗技能.
3.課外活動可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高自學能力.在設計準備節目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再次學習課本內容,還需翻閱一些課外書籍,這些都屬于自學.在活動過程中既要動腦又要動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4.課外活動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化學晚會、化學專題節目等都是由學生來表演、敘述,語言表達富有藝術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
5.課外活動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開始學生都不知什么叫小論文,從不敢高攀到敢于參與,并寫出有一定見解的小論文,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三、開展化學課外活動的實踐探索
化學課外活動的開展應該具有多樣性,可通過參觀訪問,舉辦化學講座、化學晚會,組織實驗活動、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參加各級化學競賽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在組織學生開展化學課外活動中,筆者主要采用以下幾種途徑,通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組建化學興趣小組
在同一年級中組織40~50人的課外興趣小組,采取自愿報名的方法,主要對象是同一年級各班對化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活動內容、活動時間、活動地點都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措施.在活動中筆者注意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從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鉀,當學生從一堆黑糊糊的草木灰中提純出清白的晶體,并經過檢驗驗證確是碳酸鉀時,其興奮之情難以言表;結合高一教材中《堿金屬》一章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自行設計方案:測定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鹽中各成分的質量.(提示:碳酸鈉熔點是851℃,當超過熔點時才慢慢分解,而碳酸氫鈉超過100℃就開始分解,在170~180℃約經30分鐘時,碳酸氫鈉全部分解為碳酸鈉.)針對課題與提示,學生認真討論,設計出自己的測定方案并通過實驗測定了各成分的質量含量.但各組的數據有一定的誤差,這時筆者又引導他們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提出修改方案.又如,在化學小制作方面,先出示幾種產品:固體酒精、簡易肥皂等,再發放有關內容資料,讓學生自己操作完成.①液體酒精固化,所需原料:工業酒精、三壓硬脂酸、氫氧化鈉等.調控好溫度使硬脂酸全部溶解在酒精中,與等溫的氫氧化鈉酒精溶液混合,裝進模里,冷卻就可以得到同體酒精.但學生固化酒精的質量效果不同,筆者再在混合溶液時控制溫度技巧方面指導一下,制出的產品就能達到要求.②利用皂化反應制造簡易肥皂.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提高,培養他們學化學、愛化學的興趣.
2.舉辦化學晚會或專題節目
面向全體學生,每學年舉辦一次化學晚會,南興趣小組的學生以演出的形式向同學匯報成績.內容:魔棒點燈;空瓶取煙;燒不壞的手帕;不安分的樟腦丸;鮮花變色;會游泳的雞蛋;引蛇出洞等等.也可以搞化學專題節目,如“氮、磷專題晚會”,內容:熒光顯字;揭穿“鬼火”的秘密;粉筆炸彈等.通過這樣的活動,活躍學生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化學知識的教育.
3.舉辦化學墻報、化學競賽活動
采取分組比賽的形式進行,按每期、每項得分多少,獎勵總分最高的前三組.墻報內容:化學猜謎、化學搶答題、化學之最、化學與生活、化學小歸納、解題技巧、高考信息“3+x”動向等等.競賽內容:①限用桌上的儀器和藥品,請他們根據兩種不同的原理,設計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測定氯化鉀和氯酸鉀混合物中氯化鉀、氯酸鉀的質量分數.②金屬鎂與三氯化鐵溶液反應的產物是什么?等.通過上述活動,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親自體驗艱苦勞動而獲得成功的快樂,引導他們走向成才之路.
4.開展化學“小論文”撰寫活動
采用自己布置“題目”,讓學生撰寫“論文”的方法,題目突出一個“小”字,要求不要過高,只要學生能動筆就某一問題進行論述,發表自己的見解就行.論文取材主要有二三個方面:
(1)學習課本知識的心得、體會、總結.如:①蔗糖與濃硫酸反應的脫水實驗為什么不宜用于課堂演示;②對不同學習階段“燃燒”概念的理解;③做噴泉實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等.
(2)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及生產實際中應用的體會.如:氯水對布料的漂白效果怎樣;高錳酸鉀和草酸可除去衣服上的黑斑點,自己操作后有何休會?
(3)學生對某一專題進行定量或定性的實驗后的感想.如:測定雞蛋殼中鈣的含量.
總之,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如何構建化學課外活動課,形成課外活動的操作體系,使其內容系列化,以便使學生對化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理解,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以上僅是筆者個人的理解和具體做法,尚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因此愿借此機會向同行學習,進一步把化學課外活動搞得更好,以適應新課程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