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涌

政府救市,不過是要維持一個不能維持也不應該維持的泡沫,最后只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最近,布什簽署了國會提交的住房救助法案,一改自己要否決的初衷。保守派人士大失所望,稱這一背叛共和黨經濟原則的法案是“共和黨社會主義”。
為什么要違心簽署這一法案?這一法案是否能夠獲得救市之效?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住房危機的起源。美國的房地產貸款市場價值高達12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也才14萬億出頭,房地產市場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此次住房危機爆發前,美國的房價經歷了十多年的暴漲。從2000到2005這五年間,房貸上漲了82%,房價在計入通貨膨脹的因素后也猛增了50%,房子越來越買不起。但是,面對每年10%的房價增長,越是買不起的人越擔心:今年如果不買,明年就更買不起了。于是,許多明明沒有購買力的人,也跳進了炙熱的房市。
上世紀90年代的信貸革命,又使這種自殺式的買房潮成為可能。以前,買房要繳20%的首付。支付了這第一筆大錢,你每月支付的房地產貸款金額就會減少,在低利息的情況下,付不起的可能性很小。但這把許多支付不起20%首付的人排除房市之外。90年代的信貸革命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你不僅可以用零首付購房,而且可以拿到次級貸款,即頭幾年支付低于市場價值的利率,過了這幾年后利率跳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彌補最初的低息。
買房的人多了,房價就越來越高。房價不停地漲,你就不用擔心支付不起房貸:買棟50萬的房子,兩年后還不起房貸,那就60萬賣出。銀行也打著一樣的算盤:借貸的人不還貸,房子收回,高價賣出。同時,信貸革命使銀行可以把這些發出去的房貸在證券化后拿到股市出售。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大聯邦政府贊助的機構,不僅替這些房貸提供擔保、保險,而且收購這些房貸進行證券化的經營。同時,兩家機構受資助自己的政府的壓力,要不停地給財政信譽低的低收入階層提供貸款,這就更埋下了信貸破產的隱患。
這一革命產生了兩個結果。第一,整個房貸市場的運營,都建立在房價不停上漲的基礎上。第二,因為房貸經證券化在股市上拋售,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進行了購買。這樣,房貸市場就不僅僅關系到貸款機構,而且把整個金融市場都扯了進去。2006年房價一跌,整個房貸革命所建立的結構應聲崩解:那些無力還貸的人不僅無法把50萬買的房子60萬賣出,而且發現房子只值40萬,比房貸還低。買房者干脆把房子的鑰匙往銀行一仍:要錢沒有,房子我也不要了。銀行即使能把房子按40萬拍賣,也賠了血本。因為房貸已經通過證券化變成了股票,房貸銀行的虧空就如同黑死病在金融市場擴散。房地產危機也就引發了金融危機。
國會的法案就是讓政府出來救市,支持房貸機構為那些支付不起貸款的家庭調低利息,使之保住房子。
可惜,這套辦法,救不了那些僅有5000的存款而買了50萬的房子的人。房貸的利息調低了,但借的錢還是要還的。所謂穩定房市,不過是穩定房地產泡沫,保存這個泡沫形成的瘋狂機制。要知道,現在的房價是多年非理性上漲的結果,即使經過急跌后,還遠在老百姓的支付能力以上。許多需要買房的人,依然無法進入市場。而政府救市的代價,則是250億美元納稅人的錢。這個財政窟窿最后還要靠增稅來填補,并拖累經濟。布什對此并非不清楚。但是,如今正當選舉年,政客為了選票,對這種“救民于水火”的事情不敢說半個“不”字。國會對法案的支持是壓倒性的。
難道市場不能自救嗎?次貸危機確實嚴重,但是,大部分美國人的房子并不是用次貸買的,并無丟房子的危險。一些不自量力買了本來買不起的房子的人破產后,房價會大跌,一些愚蠢的銀行會破產,房價非理性上漲的機制隨之而被打破。那些量入為出、經濟行為負責的人,看到房價大跌后,自然會開始購房,使房價穩定在理性水平上。本世紀初IT泡沫崩解后,聯儲通過不斷降息而救市,刺激出房地產泡沫來緩解IT泡沫崩解之痛,為眼下的危機埋下了隱患。如今傷疤未好就忘了痛,又是故技重演。可見,政府救市,不過是要維持一個不能維持也不應該維持的泡沫,最后只會帶來更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