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羅
這是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以后的第一個周末,也注定它不是一個平靜的周末,震區的災情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心:我們不知有多少次為電視里災區同胞失去生命、失去家園、失去親人而流淚;也不知有多少次看到廢墟里的同胞被成功救出而發出內心的狂喜。
早上8點來到了天津市慈善協會,我的主要任務是接聽電話以及幫助運送市民捐來的救災物資,還有是布置下午由紅十字會和慈善協會聯合舉辦的抗震救災現場捐款會場。
慈善會大廳正前方擺放著一排長長的桌子,桌子后面坐著七八個人,身上都佩戴著“慈善志愿者”字樣的大紅綬帶。由于捐款人數如天上的星斗過于繁多,慈善會的工作人員已經遠遠接收不過來各界市民如洪流般的善款,一支由會計事務所自發組織起來的志愿者隊伍,及時來做義工幫助接收捐款。
一陣陣急促電話鈴聲不時鉆進耳膜,我用震顫的聲音回答電話里這樣那樣的問題。鄰桌的電話也在不斷地響,這幾天熱線電話平均每間隔10秒就會響起一次。群眾的熱情好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把接電話的人聲帶都灼傷了。電話的內容大多是詢問慈善會地址、賑災開戶賬號以及收養災區孤兒的事宜。
9點多鐘,我和慈善會王副秘書長去搬家公司租車。把群眾捐的衣被送到民政局的救災倉庫。搬家公司老板得知租車是為了運送救災物資時,立馬提出免費提供車輛,并派兩名工人幫忙搬運。我們謝過老板回到慈善會開始搬運物資。今天的天氣十分悶熱,周圍的空氣也比往常要沉重了許多。使得每一次的呼吸都顯得有些費力,當我們把救災物資全部搬到車上時,每個人都大汗淋漓。
回到慈善會,已是門庭若市,捐款的人群已經排出去好遠,此時人們的愛心就像接力棒一樣,一棒接一棒地傳遞著把希望傳到災區人們。
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拿出準備好的錢遞到工作人員手中。一位電臺記者問:“老奶奶您今年高壽了?”老人說:“95歲了。”這話好像磁鐵,把在場人們的目光齊刷刷地吸了過來,目光中都是驚奇和敬佩。老人接著說:“災區的那些孩子們,沒了父母親人,就像一棵小草失去了大樹的庇護,只能孤零零地面對風吹雨打。我看著心里痛啊!”老人擦拭著眼淚,哽咽著說:“要是能讓我替他們死就好了。我這么大年歲了活著也沒什么用……”在場的人們都被老人真摯樸實的語言所動情,記者說:“您的這種精神就是我們重建災區的巨大動力。”老人接著說:“我真的想去災區啊,我能帶小孩。我那4個孩子,還有孫子,都是我從小一手帶大的。嗨!可惜我這年歲他們是不會讓我去的。”真是個慈祥可愛的老人啊。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手捧一個很大的存錢罐兒,打開,滿滿一罐子硬幣。工作人員耐心地清點著各種面值的硬幣,足足20多分鐘,才把錢數點清。一共465.9元。“行啊,小朋友捐的還真不少啊。”受到大家的贊許,小家伙興奮地舉起右手和父親對擊了一下,嘴里高聲喊了一聲:“耶!”在場的人們無不為他的天真和愛心露出了會心的微笑,現場的空氣立時變得輕松起來。記者問他想用這些錢為災區的小朋友買點什么。小男孩說:“文具和書本。我想告訴災區的小朋友們,雖然你們失去了父母,失去了親人,但不要擔心,全國的小朋友。還有世界的小朋友們,都會幫你們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下午的現場捐款活動是兩點開始的,我和幾個工作人員提前到達現場布置會場。現場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也來了,電視臺的同志也到了,大家井井有條地布置會場。
活動準時開始,四面八方來的市民們把寬敞的廣場變得非常狹小。一首《直到永遠》的歌曲在廣場上空回蕩。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沒有太多的慷慨激昂,好多人只是默默地放下錢又默默地離去。當記者采訪到一位小伙子時,他只是平淡地說了一句話:“為自己的同胞做點應該做的事還需要理由嗎?”
手拉手的一群人,打著“四川同鄉會為家鄉人民加油”大紅橫幅來到了現場。他們都是從四川省來津工作的同鄉。聽說家鄉遭受了上百年不遇的特大災難,馬上組織在津的四川同鄉為家鄉捐款。他們說:“畢竟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當看到全國各地的人們潮水一樣蜂擁著為災區捐款捐物。讓我們看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更加堅信我們的家鄉一定會重新屹立在祖國的大西南。”
這時一聲“四川雄起、中國加油”的響亮口號在空中飄蕩……此時現場的氣氛達到了沸點,這聲音穿越了時間和空間,響徹在祖國大地上。天災無情人有情,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永遠不會被擊垮的。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