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林
慈善公益事業是一項責任心很強的工作。慈善勸募本身就是一個以“心”喚“心”的過程,要求慈善機構工作人員用自己的“責任心”去喚醒募捐人的“善心”。只要心心相印,就能夠收到理想的效果。慈善勸募也是培植慈善文化資源的工作。慈善文化資源是慈善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土壤。發展慈善公益事業,需要精心培植慈善文化資源,用“心”呵護慈善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土壤,最大限度地激活全民族的慈善熱情。
加緊培育全民族文化涵養。慈善公益是一項最能讓世人感動、最能讓受助人感激、最能讓捐贈人欣慰的崇高事業。我們發現,凡是樂于捐助的人大多具有相當的文化涵養,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慈善公益事業恰恰離不開文化涵養。為了增強全民族的慈善意識、樹立慈善理念,必須加緊培育全民族的文化涵養,動員一切媒體的力量,在全社會廣泛傳播慈善理念,比如,在小學階段開設慈善課程,進行“善心”啟蒙教育;在全社會培養“善行”意識,如建立“義工檔案”、“捐贈記錄”等。
不斷創新慈善勸募方式。慈善機構要用“心”去做勸募工作,用“情”感化募捐人,用“果”提高公信力;建立以捐贈者姓名命名的慈善基金會,依法賦予其法人資格或冠名權;大力表彰在發展慈善公益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慈善家和企業,給他們冠予“慈善愛心人士”、“慈善愛心集體”、“和諧推動力人物”等榮譽稱號,為慈善家樹碑立傳;吸納慈善家參政議政,在政協機構中設置“慈善專委”,實行終身制或世襲制,這要成為一種社會導向,讓慈善家充分感受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光彩和榮耀;在現階段,可以采取“功利慈善”模式,大力發展“光彩事業”,比如,富人辦教育,就是用“利”換“名”、用“功”賺“名”。可以說,沒有任何東西能比投資慈善公益事業尤其是辦大學更能夠出名的。待全社會慈善意識成熟之后,再由“功利慈善”模式向“公利慈善”模式轉變。
努力培養富豪們優秀的財富品質。在西方世界,慈善事業早已成為富豪們傾心追求的神圣目標。因為富豪們非常清楚:財富不應該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如果財富使得原本為兄弟的富人與窮人成為仇讎,將會引發社會歷史的悲劇,富人們也將因此釘在生命的恥辱柱上。正如卡內基所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因此,他們關注財富的品質勝過追求財富的數量。“財富等于品質”、“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企業利潤共享”——這就是西方國家富豪們普遍的價值觀、財富觀和優秀的財富品質。新聞媒體應采取各種形式,呼喚富豪的良心,促使他們早日良心發現,積極投身到慈善公益事業中來。
依法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現代企業應當全面履行兩大社會責任,即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法律責任包括生產質量合格的產品、保護生態環境、照章納稅這三個層次。法律責任是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則屬于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本身就包含著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內容。最基本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遵守國家各項法律、遵守國際勞工標準、不違背商業道德;高層次的社會責任則要求企業鼎力支持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和慈善公益事業,這也是企業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個企業連法律規定的這一條社會責任都做不到,便無道德可言。
著力打造“善心平臺”。從國外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經驗來看,企業和富豪是慈善公益捐贈的主體,是保證慈善公益事業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為此,政府要為慈善家構建“善心平臺”。實行捐贈退稅(個人所得稅和遺產稅)政策;允許慈善基金興辦經濟實體,并與慈善家創建的企業相互控股或參股,結成資本與慈善的紐帶關系;慈善不問動機,捐贈不論出處;在捐款用途方面,充分尊重慈善家和企業的意愿;主要通過慈善公益項目來吸引社會捐贈。
動員全社會為慈善家編織“安全網”。窮人應理智地爭當富人的“財產衛士”,以解除慈善家的后顧之憂。國家應專門立法,依法保護慈善家的私有財產不受侵害。為推動慈善公益事業快速發展創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