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云
福州市慈善總會深入城鄉,就以如何做好社會保障體系補充為主題,進行認真調查研究,從中找出哪些最需要、最迫切幫扶的對象,本著以人為本,關愛民生,“救危助急,濟困扶貧”為宗旨,采取“臨時救助,定期救助和長期救助”相結合的做法,開展助孤、助老、助殘、助醫、助學、助困扶貧、救災等慈善救助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起到為政府排憂,為百姓解難的作用,得到社會的普遍贊賞。
一是開展助孤育苗救助活動。據調查統計,全市9個縣(市)區(晉安區部分)農村孤兒現有1000多人。這些孤兒是人群中最脆弱、最需要得到社會的救助。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的一部分。由于種種原因失去父母的關愛,無法自食其力,有的跟隨年邁體弱的爺爺奶奶過日子;也有的由幾位親友輪流撫養;有的無人關照流落社會,淪為惡習??h以上政府雖有興建福利院,但重點是收養城市的孤兒,數量有限,無法滿足。福州市慈善總會在開展“331”系列救助工程活動中把救助孤兒作為重點對象,2007、2008年兩年救助600名,采取長期定額救助的辦法,助養到16歲,每人每年救助金人民幣1000元。每年需要60萬元。其中永輝集團每年資助30萬元,救助300名孤兒,連續10年,共300萬元。16歲之后如能升學的可以享受有關助學救助,不能升學者可培養有關專業知識,為他們提供就業或自謀職業創造條件。
二是開展夕陽養老救助活動。主要救助對象是農村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他們沒有子女贍養,生活無人照顧,靠低?;颉拔灞!惫B生活。特別是當前有些農村經濟狀況不佳,標準很低,尤其是那些已進入風燭殘年,體弱多病的孤寡老人更需要經濟上給予補充支持。據不完全統計,全市農村孤寡老人現有4000多人。福州市慈善總會在開展“331”系列救助工程活動中,根據善款籌措情況,兩年安排救助600人,從2007年開始,長期定額救助每人每年1000元,扶持到壽終為止,每年需要60萬元。使他們較好地度過晚年,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三是開展求學育才救助活動。重盧是救助農村貧困高中生,因為初中以下國家已規定全免學雜費,進入大學的貧困生,國家可以提供貸款,可以享受助學金,社會上許多名流也愿意競相幫助,唯獨貧困高中生全部自費,需要幫助。福州市慈善總會把它列入“331”系列救助工程活動的一個項目,兩年共救助貧困高中生854名(其中引進美國角聲基金會、香港華恩基金會在閩清、永泰救助210名),從高一開始到畢業,定期救助,連續3年,每人每年1000元,為培養人才打下基礎。每年需要善款85萬多元。兩年來引進香港中國(福建)福萬玩具公司善款141萬元,分別扶持華南女子學院和師大等貧困生的救助。
城市最需要救助的是孤寡老人,因為他們:一、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全靠享受政府低保維持生活;二、身邊沒有子女照料,得不到親人的伺候,更無法雇保姆照顧;三、雖有享受醫保,但醫藥費報銷金額比例有限,無法滿足就醫的需要;四、去世后后事問題由誰料理心中無底,骨灰無處安放,成了后顧之憂,他們是弱勢人群中最迫切最需要幫助解決的實際困難,這不僅關系到如何為政府分憂,為民解難的問題,而且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安定穩定,體現中華民族尊老敬賢美德,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志。據不完全統計,5個城區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共有900多人,針對他們的實際困難和需要,我們開展“三項”慈善助老服務活動。
1.建立慈善助老服務站。特別是那些年邁體弱,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難的70歲以上孤寡老人,更需要社會的關心和照顧。去年在鼓樓區進行試點,以社區為單位建立12個慈善助老服務站,每個站根據老人的數量,從下崗職工或待業人員中選聘了一個慈善助老服務員,每個服務員負責4個老人,經過培訓、發證上崗,每月由市、區慈善總會發放生活補貼,每個站購置一臺洗衣機和必要勞保用品。服務員每天上門幫助清理家務衛生、洗衣服、購物、幫助看病取藥等“四幫”服務。2008年擴大到臺江、倉山、晉安、馬尾等城區,使全市所有70歲以上孤寡老人普遍得到慈善免費的照顧,僅這一項一年需要善款100多萬元。所有已經得到照顧的老人感慨地說:“勝過自己的親生子女。”充分體現人間的真情、社會的溫暖、對老者的關愛。
2.建立“慈善助老醫療救助卡”。國家實行醫療保險制度后,幫助廣大城鄉群眾解決醫療費用的困難。但是還有相當部分費用不能報銷,需要自己付費。這對靠低保維持生活的孤寡老人來說,仍然感到十分困難。為此,市慈善總會與有關醫療部門合作,充分發揮他們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的優勢,加盟慈善活動。與吳熙婦科中醫醫院合作建立“慈善助老醫療救助卡”,向臺江、鼓樓、倉山、晉安、馬尾5個城區已有546個60歲以上孤寡老人發放醫療救助卡,為期10年,每人每年定額醫療救助360元,分12次就診,每次費用免30元,為他們彌補醫療費用報銷的不足,也充分發揮醫療部門關愛社會,為慈善事業作出了奉獻。
3.創建“環保義冢慈善園”。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老人心底最擔心的后顧之憂就是自己去世后沒有安身之地而苦惱。他們既沒有親生子女為他們妥善處理后事,又沒有資金購置“靈位”,需要靠社會給予照顧關懷。福州市慈善總會基于“人道主義”的關愛,與福州三山陵園合作,由對方提供130平方米的土地和資金,建成“環保義冢慈善園”,為城市所有孤寡老人去世后免費提供花葬之地,這也是一項殯葬改革。這個項目已于2007年清明節前建成投入使用。得到社會普遍的關注和贊賞。中華慈善總會也肯定此舉是全國首創,中央電視臺等省內外20多家新聞媒體紛紛報道。目前已經已有30多名在世老人提出申請,要求去世后在那里享受花園式永久性的安樂之居,同大地融在一起,與翠柏鮮花相為伴,萬古長青。鼓樓區有兩位60年代去世的老人,已經30多年了,骨灰仍寄存在殯儀館里,由親戚代管,每年要負責交納保管費。他們說現在自己也老了,今后由誰來代管?成了他們的后顧之憂。聽到“環保義冢慈善園”的消息,迫切要求幫助安放,當慈善部門同意給予提供免費安放后,十分感激,說是幫助他們心中放下了幾十年的“包袱”。
此外,對于社會上發生的突發性災禍,根據受災和困難的不同程度,分別給予臨時性適當救助。
1.救災。兩年來沿海地區的平潭、羅源、連江、福鼎等地區遭受“桑美”、“飛燕”強臺風襲擊時,得到社會企業界和愛心人士的支持,香格里拉大酒店主動捐贈200萬元。我會對重點受災戶進行救助,受助人數到10000戶/人次,救助資金和物資達161萬元。2007年四月份,閩清、永泰遭受冰雹襲擊時給200戶重點受災戶每戶救助1000元。共20萬元。2008年冬春之間南方幾個省發生雪災,集中了社會上捐贈的服裝14168件,價值112萬元,支援安徽安慶地區,受助人達7000多人。特別是今年“5·12”四
川汶川發生地震后,把救災援助作為當前慈善工作的重點,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捐贈工作。組織千名志愿者,深入企業,上街人店,登門求贈,義演、義賣、義捐等形式,取得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支持。到7月底,已到賬戶的374個單位和個人,捐贈款物1078.8萬元(捐款832.5萬元,捐物44867件,價值246萬多元。其中:福建名城企業集團捐款206萬元,福州市商業銀行捐款100萬元,福建財貿集團捐服裝價值150萬元)。這些物資按照民政部門的統一安排,救助四川災區。
2.救病。對于有些群眾發生的突發性重大疾病,量力而行,分別情況,適當救助。比如車禍、白血病、癌癥、動手術等,幫助他們申請“格列衛”和“特羅凱”(肺癌)救助項目,幫助治療。兩年來先后救助了70人(次),發放救助金28.8萬元。市房地產交易中心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兩年來救助突發性疾病、家庭貧困的群眾有34人,救助金6.5萬元。還與臺江醫院合作,救助10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婦女免費治療子宮肌瘤疾病。
3.助殘。有一個姓楊的女青年,父親早逝,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困難。她從小開始,脊椎變形彎曲,無法堅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經與香港華恩基金會聯系,經他們同意,得到60000元救助,于2007年在省立醫院動了手術,很恢復健康,使她的身體變直了,體形變美了,能夠正常地工作與生活,感激不已。兩年來還與省殘肢聯合會聯合舉辦殘肢人運動會,促進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
4.節日關懷。每逢佳節期間,為了使那些社會上弱勢群體能夠過好節日生活,先后與市“春風辦”、市總工會、市計生協會、鼓樓區慈善總會、永輝集團聯合慰問下崗職工,低保困難戶,五保戶和貧困母親,自閉癥學校老師等,共同發放慰問金421.68萬元,受助群眾達9727戶(人),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歡度佳節,充分體現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5.兩年來,還先后發接受社會上的作家、學者等捐贈的書刊、報紙等文化物品。分別與省教委、關工委、省圖書協會、市老促會聯合50多萬元,幫助福清、閩侯、永泰、連江、羅源、閩清等20個貧困鄉村和25所學校建立了圖書室。最近還專門為四川地震災區捐贈各種書刊8267冊,價值12.84萬元,幫助彭州地區有關鄉鎮,為災區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糧。
6.為了幫助老少邊貧困山區解決交通困難,先后撥款9萬元,幫助永泰縣大洋鎮旗東村,連江縣潘渡鄉溪利村,閩侯縣天臺村等到行政村修建道路。今年2月在市政協支持下籌資15萬元,幫助永泰縣東洋貧困鄉興建學生宿舍樓一座,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為150多名學生解決住宿困難。這些救助雖然數量不多,但也體現了慈善精神。今年4月27日,市慈善總會與市老區促進會、福州市仁愛服務中心聯合組織了12人的慈善醫療服務隊,赴永泰縣嶺路鄉,為革命老區群眾患有慢性胃炎、心臟病、婦科病等120多人,給予免費進行檢查和治療,受到普遍歡迎。
7.慈善事業不僅在經濟上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救危助急,濟困扶貧,渡過難關,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要給予關愛鼓勵,使他們在理想道德觀念上得到提高。引導他們特別是使那些受到救助的孤兒和貧困學生克服“孤獨感”、“悲觀論”情緒,增強信心,樹立自信、自強、自立的理念,培育感恩之心,立志關愛社會,報效祖國。這也是做好慈善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福州市慈善總會非常重視救助后續工作,先后組織力量深入到連江、羅源、長樂、福清、閩侯、閩清、永泰、平潭、鼓樓、晉安等有關鄉、鎮、村、街道社區,采取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聽取救助對象和基層干部不同的意見,對他們的種種憂愁進行幫助教育。使慈善事業做到經濟救助與思想幫助相結合,達到“雙豐收”。
針對貧困學子,由于經濟困難,步社會大門少,見少識少的不足,今年于暑假期間與市委精神文明辦、團市委、市教育局聯合舉辦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迎奧運·心連心”慈善夏令營活動。把福清、長樂、閩侯、閩清、連江、羅源、永泰、平潭、晉安等9個縣(市)區的山區、海島受助救助的62名代表聚集省城活動三天,參觀了市容、馬尾船政文化、昭忠祠、省博物館和現代化企業——中華映管,使他們得到革命傳統和改革開放成果的教育。并自編自演節目,進行聯歡,使捐贈者與救助對象對象直接見面、相互溝通,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大開眼界,增強友誼,他們說,這次活動是成為他們人生征途過程中難忘的一幕。真正體現慈善者的關愛,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總之,福州市慈善總會成立時間雖然才兩年,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市政協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社會各界熱愛慈善事業的愛心人士的參與,積極捐贈款物,無私奉獻,使慈善事業得到發展。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路子,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深入調查研究,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助孤、助老、助殘、助醫、助學、救災作為慈善救助的重點。形成從“幼兒(助孤)-成長(助學)-老年(助老)-壽終(環保義冢慈善園)”等關愛人生全程一站式服務的救助形式。采取建立“企業慈善基金”、“一次認捐分期付款”、“款物結合”、“項目捐贈”、“網上募捐”、“認養對象”和慈善加盟“統籌安排與定向相結合”、義演、義賣、義捐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募集資金,認捐善款7046萬元(其中物資1291.2萬元)。福建名城企業集團第一家設立“慈善企業基金”6000萬元,采取留本付息的辦法,每年180萬,連續5年共900萬元,加上四川救災206萬元,該企業共認捐1106萬,冠全市捐贈之首。根據善款籌措情況,突出重點,“先急后緩”科學安排。到2008年8月為止,兩年時間,發放救助款物已達4064萬元(其中物資1291.2萬元),在經濟上受到“臨時、定期、長期”救助的人數達6萬多人次,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救助范圍之廣,人數之多,時間之長,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但是,由于福州市慈善總會成立時間短,經驗不足,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有的更需要上級和有關部門的支持。諸如:需要國家對慈善機構體制的規范;對社會自然人、法人參與慈善事業的要求和鼓勵;在法律上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和保護;發展慈善事業項目的優惠政策;慈善基金如何合法增值;稅收的優惠政策如何落實等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到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國家和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法規,出臺《慈善法》等,使慈善事業沿著正確軌道順利健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