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從去年開始,一直到今天,中國經濟趨勢幾乎是隨著我的預測而改變,包括股市、樓市。這并不是我有預見力,而是經過大量數據調研后,得出的必然結論。
去年上半年,深圳房地產市場非常火爆,媒體報道說,老百姓對經濟發展更有信心了,深圳地區經濟發展更成功了。我當時就說他們誤讀了實際情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經濟更衰退了——企業家不想干,因此,他們把本應該投資在企業的錢,拿出來炒樓。
我講這個話,當時很多人反對,甚至沒聽懂!到今年1月份數據公布,證明了我的觀點,深圳倒閉企業的數量幾乎居全國第一。
也就是說,很多企業家在經營過程中,發現投資經商環境迅速惡化,不想做企業了。那干什么呢?就炒股炒樓!這才是房價大幅上漲的主因。最近,經濟趨勢非常混亂,房地產與中國經濟已經綁在一起。
去年,我告訴一個企業家,如果2007年你覺得日子難過的話,2008年日子一定是痛苦。我講的是事實,今年一定比去年更糟。2005年,我國制造業凈利潤率有10%左右,2006年為5%左右,2007年降至2%左右,2008年凈利潤率應該為負數。2009年呢?我認為會更差!這就是我給各位定的未來!因為我們的制造業,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從未經歷過的蕭條期。
很多官方學者對經濟趨勢的發言,我認為是錯的。企業面臨困難怎么辦?宏觀調控的本質就是一刀切嗎?從去年底到現在,宏觀調控政策帶來了重大危機,這話我2年前就說了,不幸都言中了。
中國經濟過熱嗎?如果過熱,日子怎么這么難過?對制造業企業家而言,其實所感受到的是不折不扣的蕭條。那么為什么政府說是過熱,是流動性過剩?
流動性過剩,簡單地講,就是大家手上的錢太多,買樓就造成樓市泡沫,買股就造成股市泡沫,買產品就造成了通貨膨脹。
2007年,你可以糊涂,因為樓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貨膨脹,你可以簡單地用錢太多來解釋。可是今年,你看不到樓市泡沫了,你反而擔心,樓市要下跌,股市更不用講了。那是流動性過剩嗎?通貨膨脹確實存在,說不定更嚴重了!
今天這種現象,是制造業所面臨的投資環境急速惡化所導致的。2006年股價大漲,絕對不是股改成功,股改的必然失敗我在2005年的財經節目上講得非常清楚!到2008年大家才知道我講的是對的。2006年股價上漲是投資經商環境惡化,讓企業家放棄投資的機會,把應該投資的錢拿出來炒股,造成了股價上漲。從2006年開始,我就聞到了經濟蕭條的味道,而不是經濟過熱!
為什么很多專家學者診斷中國經濟是過熱呢?那是因為和地方政府推動GDP工程有關的部門基本過熱,比如說2007年地產、鋼鐵、水泥、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融資銀行等等,這些部門是過熱的,大約占20-30%,其他的民營經濟基本過冷。
到今年6月,經濟情況急速惡化,就是因為宏觀調控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二元經濟環境下,政府推動宏觀調控是什么結果呢?比如說提高利率,提高準備金率,這種宏觀調控對流動性過剩是有幫助的,但今天的問題不是流動性過剩!
真正的問題是在二元經濟環境下,推動控制流動性過剩的宏觀調控,通過三個管道徹底打擊企業家。第一個管道是銀行,從過冷的民營企業大量收回資金,打給過熱的地方政府從事基礎建設。這就是為什么4年調控下來,我國廣義貨幣增長率依然在18%的高水平的原因。這么多貨幣供給,為什么企業家享受不到實惠?因為通過銀行體系從企業家手上收回更多錢,給地方部門從事地方建設了,這樣讓過冷的部門更冷,過熱的部門更熱。
第二個管道,就是利率不斷上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升,匯率不斷上升,還有《勞動合同法》,讓過冷企業的利潤率逐年下滑,民營企業家不想干了,所以就把很多應該投資的錢抽出來,打入過熱部門去炒樓炒股了。
第三個管道,我稱之為海爾現象,海爾籌集資金去干房地產,很多媒體說那是海爾戰略的重新出發。我認為不對,那是海爾在過冷部門做家電制造業,干不下去了,開始拿回大量資金,做開發商了!
銀行的運作,企業家自身的處理以及像海爾這類企業的運作,使得資金從制造業不斷流向過熱的部門去了,產生了嚴重的資金逆轉現象,這就是為什么4年調控下來依然受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