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鋒

日前,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不少用人單位對博士學位盲目崇拜,是否擁有博士學位往往成為提升的先決條件或有利因素,直接導致一些官員對博士學位趨之若鶩。
按理說,一個學富五車的官員肯定要比一個不學無術的官員好得多,更何況,現階段我國官員的學歷水平整體仍然偏低。因此,官員多學點知識,把學歷提高點,這和我黨所提出來的“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凡事都是過猶不及。如果把學歷當成一個僵化的硬指標,進而發展成為一塊仕途上的“敲門磚”,那么,由此所產生的“官員學習熱潮”也好,“知識型高官大量涌出”也好,實質上都只不過是博士教育功利化背后的某種虛假繁榮而已。
筆者認為,當前出現“博士學位成升官指標”現象,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才行,若放任下去,很有可能釀出三大惡果。
惡果一:學歷腐敗。有很多貪官,在他們落馬之后,人們都會發現,原來他們無一例外皆是“高學歷崇拜者”。對于這些平日里公務繁忙,且知識基礎不是很牢固的官員來說,讓他們靜下心來到教室上幾節課,到圖書館看幾本書,然后再擠出時間來好好寫幾篇論文,這幾乎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為了拿到學位,他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派下屬去教室應卯聽課,花大價錢請人代寫論文,甚至于,直接向老師攻關,要其在答辯時高抬貴手。更為惡劣的是,有的官員在讀博期間,不僅用公家的錢交學費,而且其用來進行利益交換的開銷,也是由納稅人來買單的。有跡象表明,伴隨著大量官員進入高校在職深造,學歷腐敗正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腐敗形式。
惡果二:教育貶值。在“博士學位成升官指標”的背景之下,自然會有大量旨在“鍍金”和“混學歷”的官員通過各式各樣的途徑進入博士隊伍,無形之中就使得我們本已開始貶值的博士教育變得越來越名不副實。以前,博士教育是真正注重質量的精英教育,一個博導最多帶一兩個博士生。可如今,一個博導除了要帶幾個甚至十幾個博士生,有時還要帶若干碩士生,博士教育正滑向“重量不重質”的邊緣。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高官、老總級別的博士生進入高校以后,使得高校學風越發浮躁、功利,博士畢業生水平已遠不如前。
惡果三:資源浪費。博士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高層次的教育,為了培養出真正符合國家建設要求的高級人才,每個國家都會在這方面投入大量的公共資源。然而,唯有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中,這些公共資源才能物盡所用,不至于被浪費,可如今,大量的官員和老總通過一些不公正的途徑和方式進入博士生隊伍,并取得學位,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同時,亦是一種明顯的社會不公。
可見,“博士學位成升職指標”與經濟領域中的“唯GDP論”一樣,都有可能滋生出扭曲的政績觀和人才觀,不符合科學的人才培養和提拔規律,必須著力糾正。提拔干部,要以能力和德行為重,而不是以虛高的學歷為重;培育干部,鼓勵干部進修,亦要與工作實際和公眾的要求相一致,不能片面求高,盲目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