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小說理論學會理事,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xié)會副主席。
很早以前聽過一種說法,是用來形容法、英、德、中四國人的辦事風格的。一個人丟了一根針,如果這是一個法國人,他會聚眾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號:“我們要找到這根針!”如果這是個英國人,他會不露聲色地跑到皇家偵探局,秘密請人偵破這根針的下落;如果這是個德國人,他會把房間的地板分成一個一個小方格,然后逐格逐格尋找;而如果這是一個古代的中國人,他會找出一根鐵杵來,將它磨成一根針;如果這是個當代的年輕一輩的中國人,他則會先找出一根特大號的鐵杵,在記者的攝影機和圍觀的群眾面前大做其鐵杵磨針的秀,等到風頭出盡、暴得大名之后,再趁人不備去偷一根針,以吹噓自己大功告成。
誰都聽得出這個故事里面的諷刺意味——它的確意味深長。其他國家的情況,暫且不論。但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文化中的一些思想暗合了這個故事所說的荒謬邏輯。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被教導說,要學習這種將鐵杵磨成針的刻苦精神,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用鐵杵磨針是最笨的辦法,既浪費時間也浪費資源,它遠沒有用錢買一根針來得便捷有效。即便你沒有錢,也可以用這根鐵杵向別人換一根針,而省下磨針的時間。這就好比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失敗在大多數(shù)時候就真的是失敗,它并非什么成功之母。那些為了證明“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命題的人,往往會舉出愛迪生等人的成功事例作為證據,卻忘了這是一個既可以被證明也可以被證偽的命題,反面的事例同樣舉不勝舉。多少人,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沒有取得過任何的成功,他原本可以知難而退,在其他領域尋求更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空間,可就因為他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這種話,一條路走到黑,結果進了死胡同,錯失人生的許多良機。
還有,現(xiàn)在的學生作文,寫的多半是些“記有意義的一天”之類,在這樣的思想訓練下,學生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都不太注重觀察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或經驗,而徑直奔向“意義”的大道,結果呢,盲目升華出來的“意義”充斥紙面。老師們從不告訴學生,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生活都是無意義的,周而復始的,它就是照著生命的規(guī)律運轉而已。其實,這何嘗不是生活最本質的意義?如果非要漠視這樣的平常生活,非要在這樣生生不息的日子里,找出一個更宏大的“意義”才滿意而去,就會造成一些幼小的心靈一開始就向往“生活在別處”,蔑視普通的日子,好大喜功,好高騖遠,從而成長為一個難以執(zhí)著于當下生活、難以誠實地扎根于此時此地的人。
這些單調的思想,說白了,無非是叫人只注重事情的結果,至于為了達到這個結果而使用什么樣的手段,有什么重要的過程,則可以完全不管。這種不言自明的常識錯誤,如今卻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統(tǒng)治著越來越多人的思想,想來真有點叫人擔憂。
為了得到一根針,不惜把鐵杵磨成針;為了所謂的成功,不惜遭遇無休止的失敗。假如對這樣的格言和諺語,我們只告訴孩子們單方面的意義,而不引導他們對現(xiàn)成的思想進行質疑,不培養(yǎng)他們懷疑一切、追求真理的勇氣,那這樣的格言教育,實際上就是在鼓勵人放棄自己的大腦,一味地蠻干;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絲毫不講究效率、成本,不講究審時度勢、靈活應變。于是,社會現(xiàn)象中的一些怪胎就層出不窮。比如,一些城市為了應付全國衛(wèi)生城市評比,竟然將臭水溝的水抽干,然后再注入清水甚至礦泉水;又比如,一些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下來的做好事的指標,不惜將自己的鉛筆或橡皮擦當作撿來的東西交公……
以上這些都是常識問題,可由于我們長期遠離它,它已變成了異類。所謂回到常識,就是要我們經常反思自己身邊所發(fā)生的每一件事,經常質疑那些似是而非的教導,那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事情,我們都要從頭再來;真正的革命和解放,應該從常識開始,從每一個習焉不察的生活細節(ji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