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清等
編者按:20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帶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跨 越 式大發展,也使得中國高等教育正經歷著時代對傳統的考驗。面對大發展和新考驗,高等教 育政策備受關注,成為研究熱點。本期約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部分專家學者對美國 近十年來高等教育中財政援助政策、質量評估政策、認證政策、兩性平等政策、職工責任沖 突與利 益沖突政策、遠程教育政策、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等方面進行專題介紹 ,相信對讀者一定會有所裨益。
[中圖分類號]G64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4-0086-16
近十年美國高等教育政策尋跡
高 曉 清
上世紀中國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帶來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大發展。這一發展促成了中國 新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導出了中國新的高等教育問題。這使得中國學人在日益開放的國際背 景下,不斷尋找國外的理論與實踐的“援助”。在這一場聲勢浩大的“尋援”學術活動中, 被關注最多的自然是美國的經驗。這不僅由于我國大學體制或多或少的美國源流,還因為 美 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毫無疑問的領先地位。高等教育政策,這一引領高等教育實踐的重大領 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高等教育大發展過程中的研究熱點。上世紀末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學 術領域中,大量的關于美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日益涌現。對于高等教育政策的強調,既是 對不斷千變萬化環境做出的回應,也是大學機構與大學學人不斷對高等教育的傳統使命和過 程提出的質疑。在21世紀全球化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確確實實在經歷著時代 對傳統的考驗,如:高考制度、招生錄取、高校教師的評聘、高等教育機構的認證、本科教 學質量的評估、高??蒲械拈_發與管理、高校干部制度,等等,這一切,似乎都不能按上世 紀80年代那種邏輯來演繹了。
那么,美國高等教育政策能為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的和將要經歷的陣痛給出什么靈丹妙藥 嗎?在中國土地上立足、在中國文化中滋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大學,肯定不會完全寄 希望于從他國的“拿來主義”。理性的中國知識分子看到的是: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包 括中國和美國,其高等教育除了有自己本國的特殊經歷外,都還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如高 等教育財政經費緊缺問題、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問題、大學內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配置問 題、科學研究與教學關系處理問題等等。不僅如此,就高等教育的一些相關領域而言,如經 濟領域,中國似乎已經并繼續從美國獲得積極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并取得了有益的結果。這 更促使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對美國研究的興趣與信心。
迄今為止,美國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及政策,由于中國的大量研究而被中國 高等教育領域所熟知。在中國,任何一個開設了高等教育專業碩士點或博士點的大學的師生 ,都能準確地說出1862年《莫里爾法》是美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個法案,學人們了解1890 的《第二莫里爾法》是對1862年法案的修正。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高等教育雜志 和論文中引用得最多的就是《1944年軍人再適應法》,用以比較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中國 高等教育大眾化原因。大眾化過程中研究比較多的還有1964《經濟機會法》,因為該法要求 聯邦政府設立聯邦基金,通過州政府撥款給大學,要求建立勤工儉學計劃,給困難學生提供 經濟資助。當中國 高等教育面臨公平問題與貧困學生入學難問題的時候,高等教育研究立刻瞄準了美國1965的 《高等教育法》,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同樣面臨著貧困與弱勢人群受歧視等 而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等問題。此法案要求聯邦政府增加對教育的經費投入,建立教育機 會均等項目和學生貸款項目,以貸款、獎學金、助學金等形式給學生提供經濟資助,幫助學 生完成中學后教育或大學教育。這一政策使美國的普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有了較大發展 。此后,1972年、1976、1986及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法》和1978年《中等收入家庭學 生資助法》是對聯邦政府對學業優秀學生、家庭貧困學生和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的助學金、 獎學金等資助政策的進一步完善。
本文集中探討近十年來美國高等教育政策。但在此之前,本文還是對以往的相關研究作了一 個粗略的回顧。這不僅是研究學術邏輯的需要,還因為,對美國經典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 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使知識分子那份根深蒂固的閑逸的好奇心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而且 那些政策,也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實踐起到了相當大的鞭策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對于中國 高 等教育界尚未涉足的或涉足不深的近十年美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才能更顯其理論與實踐 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是高度分權的國家,聯邦政府的權力非常有限,它僅僅擁有憲法中明 確規定的權力,而1787年美國憲法并沒有賦予聯邦政府管理教育的權力,1791年《第一修正 案》接著規定:凡是在美國憲法中沒有涉及到的權力,都交給州和公民。聯邦政府立法與政 策只能告訴大學需要做什么,而不能具體規定大學應該做什么。因此,美國高等教育政策往 往是由大學(尤其是傳統私立大學)自行制定并嚴格執行的。所以,本文所涉及的內容中, 既包含對聯邦政府政策的研究,也包含州對政府政策和對大學自身政策的研究。
2004年以來哈佛大學學生財政援助政策分析研究
李 晶
在美國高等教育界存在著這樣一個理念:讓所有愿意上大學的人都能讀上大學。因此,各 個大學都有其自己援助學生讀書的財政政策?!柏斦摺?Financial aid pol icy),這一名詞可以從哈佛大學的各級政策文本中找到(在哈佛大學中也設有相應的實施和 監督機構)。2007年12月10日,哈佛校長Drew Faust及人文科學學院院長Michael D.Smith 共同提出重新檢查并核算對學生的入學學費財政援助計劃,實現讓所有收入層面的家庭都能 就讀哈佛。該項新的財政援助政策是為了實現“讓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到哈佛來就讀 ”的目標。哈佛大學現有的財政援助政策包括:減免因向哈佛捐助資金而獲得入學資格學生 的捐助數額及降低學生學雜費用;提供各種形式的財政援助措施以幫助學生減輕貸款壓力; 公正地對學生家庭收入及資產進行核算以使學費支付比例達到公平。
一、財政援助政策出臺的背景
哈佛是一所私立大學,學生就讀哈佛要繳納學雜費用。哈佛官方提供的哈佛本科生 就讀所 需要繳納的學雜費總數為$43 655,折合人民幣(按1USD:7RMB)305 585元(2006~2008學 年),其中學費$30 275、房租$5 328、健康服務費用$1 390、學習研究服務費用$2 044, 伙食費用$4 618[1]。這就意味著就讀哈佛大學不光要有很優秀的頭腦,還要你非 常 有錢才行。一個美國的中產階級收入家庭根本供不起一個哈佛的本科生一學年的學費。
高額的學費從來都是限制優秀學生就讀哈佛的門檻。而且除去高額的學費以外,眾所周知 ,作為私立的哈佛還接受學生通過對學校進行捐贈獲得就讀的機會,捐贈的額度有時高得驚 人。 如此昂貴的學費,又怎么能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到哈佛學習深造呢?這就與哈佛特有的 財政援助計劃息息相關了。近年來,為了同世界優秀的大學進行人才競爭,哈佛開始意識到 高入學費用門檻對人才的阻礙。學校管理層提出了降低入學費用的門檻,“讓 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到哈佛就讀”的口號。2004年度哈佛校長Lawrence H. Summers開始逐 步實行財政援助政策。其顯著效果是使過去的兩三年中學校里中產階級收入家庭子女 占到了學生總數的33%。
2007年12月10日,由Drew Faust及人文科學學院院長Michael D. Smith進一步提出了“Zero
to 10 Percent Standard”政策,旨在推動已經起作用的財政援助,并擴大援助的范圍, 達到最大限度吸引人才以及推動學術收益的目的。
二、財政援助政策解讀
“讓最有才能的學生能夠到哈佛讀書”是哈佛財政援助政策的口號。從2004年開始,哈佛就 已經開始出臺對中低收入家庭學生入學進行財政援助的政策。其基本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 部分:
1.“0到10%減免標準”
哈佛新財務的援助政策極大地減少預期年薪資收入在$180 000以 下學生家庭的負擔。家庭收入在$120 000以上,$180 000以下收入水平的家庭,學校將只要 求他們支付薪資收入的10%為捐贈費用。而那些年收入在$120 000以下的家庭捐贈百分比將 會從10%逐步減少到零;而那些年收入在$60 000以下的家庭將被惋拒捐贈。
2.讓學生沒有貸款債務
哈佛希望通過對本科學生各種形式的財政援助,讓學生在獲得大 學助學金后不再動用借貸,借貸基金被用來支付增加的大學學習其余部分開支。當然,學生 也可以通過申請貸款來減少他們的家庭開銷(聯邦政府為學生提供兩種利率的貸款:一種是 6. 5%利率,最高可貸款$18 500;一種是5%利率,最高可貸款$6 000。這兩種貸款利率都不 低)[2]。
3.考慮解決在校學生家庭資產不平等
在新的政策之中,哈佛不再考慮對學生家庭凈資產 的統計,以此來作為是否決定學生具有支付學費能力的標準。這樣實際至少減輕每個家庭每 年為達到支付能力標準而進行的財政壓力,實際相當于每年為每個家庭節省了$4 000的學費 。
4.辦事機構及監督政策機制
在哈佛申請財政援助要到哈佛校公共健康體系(HSPH)下的 學生財政服務辦公室(OSFS)進行申請。首先政策規定(HSPH)將幫助學生制定具體的援助計 劃,然后學生財政服務辦公室(OSFS)援助學生最基本的一條標準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另 外,主要的援助財政額度來自聯邦學生貸款。因此,接受財政援助的學生有權利時刻從咨詢 機構獲得良好的信息同時提供自身的援助信息。同時,學生財政服務辦公室(OSFS)也接受 私人的捐款,并辦理這些捐款對學生的發放。由于學生接受的貸款是聯邦財政計劃的一部分 ,所以,學生必須時刻通報你獲得的貸款及其援助的額度,一旦你獲得的財政援助總額超過 了學費,校方有權減少你獲得的聯邦貸款的額度[3]。
三、政策的實施效果分析
哈佛大學為學生提供了如此多的人性化的財政援助計劃后,毋庸置疑,這些援助政策收到 實效。
1.吸引了優質生源
哈佛大學自從2004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援助計劃后,連續幾年的 主動援助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80%,這其中包括獲得助學貸款、社會或個人捐助以及獎學金 的學生。同時由于援助計劃的擴大,哈佛的學生不光在人數上大大增加,同時也促進了哈佛 的學生來源的廣泛性。2010屆畢業生將打破哈佛的多項記錄。24%的低收入但是非常優秀的 學生直接受益于哈佛新的財政援助計劃,并且這些人數每年將保持10%的增長;2008屆中女 性的比例達到51.8%,2007年是49.5%;拉美裔占到了9.8%、非洲裔占到了10.5%、亞裔學生 稍稍下降為17.7%?!爸档米⒁獾氖?,美國周邊的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優秀學生)全部都 聚到一起,構成了我們的2008級”,William R. Fitzsimmons院長說,“他們活躍在各自不 平常的學術領域和課外研究上,但是他們最偉大的資產是他們的個人品質,他們將在未來的 4年,獲得更多(知識),我們希望他們取得更多的貢獻,在他們各自生活中”。
2.對學術研究的促進
在對本科生進行大范圍援助的同時,研究生教育更是哈佛重中之重 。因此在研究生教育援助上,增長的趨勢更加明顯而有特點。2003年開始,Lawrence H.
Su mmers校長推出校長援助計劃(該計劃同本科援助計劃一同推出),其目的是減輕學生的負 擔。其援助特點尤其具有選擇性。首先體現在研究生完成其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校方對學生 進行全力援助?!澳康氖窃谄溲芯窟M行到全新階段即將出研究成果的時候不必為經費擔心。 ”歷史學教授William C. Kirby說:“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完全地注重學生 氣質培養, 而使他們獲得最理想的條件……”,“幫助學生無負擔地完成學位論文,不光是幫助學生完 成其學位,也是讓我們征集到了一個最好的學生?!?哈佛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Peter Ellis on說道,“把金錢與學術分離更有利于推動研究生為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的發展,并保持學 生在其領域內的主觀性和領先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他們完成其課程”。
哈佛神學院也采用了同樣的措施。神學院增加了100%的預算來減輕研究生的債務,而研究所 也跟進了10%的預算來供研究生分配?!吧駥W院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服務學術領域”,哈佛Div inity School主任 William Graham說道,“……新的財政援助政策保證了這些學術研究的 道 德性與學術性……[3]”。
3.對任何有才能的人開放
由于新的財政援助計劃的出臺,哈佛校長終于可以提出他的哈 佛發展計劃,不管你是任何的經濟背景,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進到哈佛來學習,學費不再是 阻擋那些優秀人才進入哈佛的門檻。同時,優秀人才從全世界被吸引過來,哈佛每年在學術 成就上的受益遠遠高于他在增加了財政援助政策的付出。學術發展永遠屬于最優秀的人 才團隊,而他們永遠屹立于學術之巔。
[參考文獻]
[1]Harvard announces sweeping middle-income initiative[EB/OL]. 20 07 /12/10 http://www.hno.harvard.edu/gazette/2007/12.13/99-finaid.html.
[2]Robert Mitchell
Harvard Financial Aid Outpaces Tuition Increases[EB/OL ].2006.http://www.fas.harvard.edu/home/news_and_events/releases/tuition_032420 06.html.
[3]Student Financial Services Financial Aid Policies[EB/OL].2008http://www.hsph.harvard.edu/administrative-offices/student-financial-services/fi nancial-aid-guide/.
美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政策新動態
溫 雪 梅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普遍質疑,促使許多高校從內部管理 入手 ,建立高等教育質量內部保障體系,并加強高等教育的外部保證、設立評估機構、制定評估 政策,通過構建一系列評估指標提高大學的高等教育效能。高等教育評估模式通過提高教育 的責任和服務,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實現高等教育的責任、市場和信譽的平衡。例如:刺激 內在的和外在的制度競爭、檢驗教育質量。評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教學的效能和學 習的效果。當評估機制合理化時,能夠對教職工和院系層面形成全面影響。美國西卡羅萊納 大學的Program Assessment Policy作為大學評價教學質量和成就的管理工具在各學院得到 廣泛的運用。1995年州政府要求大學提高入學率、課程的利用率、提高學生畢業率、修訂教 師薪水標準,以便提高大學的競爭力。學院教務評價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Academic A ppraisal Achievement)于1997年批準了新的評估政策,取代了1983年5月由學術委員會的評 議會(The
Senate of the Academic Council)制定的評估政策。
一、對政策文本的分析
質量評估政策的確定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指標:第一,教學與學生指標:學校聘用教師和錄取 學生的政策、師生比、學生完成課程的比率、學生獲得學位的平均年限、學生就業狀況等; 第二,科研指標:教師與研究人員比率、科研經費獲得額、科研成果等;第三,資源管理指 標:生均成本、經費來源結構、校園生活質量、行政人員與支持人員(教輔人員)比率等。這些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質量評價因素,主要是指:學生指標(占60%),即學生的學習情況 和滿意程度,包括課程考試成績,學生滿意度;政府需求指標(占40%),即符合政府需求 和學術發展的指標,包括學術計劃質量、畢業率、保持率、轉學學生數、政府目的性計劃 目標、各院的戰略計劃目標。每個學院的評價目的是作出教師職業發展的形成性評價,為 加薪、升職或解聘的總結性評價。評估結果與學院財政資源保障密切相關。
二、政策執行的現狀
高等教育評估政策已進行了多次修訂,經歷了研究、提議、反對、拒絕等幾個輪回。1997年 州高等教育行政局一項研究說明:有相當部分的院系采用評估模式是出于責任和義務的; 三分之二的學院執行了評估政策;采用評估政策的學院是三年前的兩倍;有11個院系準備 擴充和加強當前的評估模式成果;17個院系將評估信息提供給了高等院校的顧客(消費者 ),同時把評估報告提供給決策者并對教師作出總結性評價。各學院對評估政策反應體現在 以下幾方面:
1.為了減少生均成本,各學院在技術上作出了重大的變革,學院學術機構行使功能的方式 、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學課程實施的方式和教師做研究的方式都進行了信息技術方面的改革 。教師提供的課程,越來越多的是貼在網上或者可以在線獲得。學生們與教授在線討論,并 通過網絡論壇與同伴交流,通過電子郵箱交作業、參加考試。教師的工作量得到了簡化的同 時又使教師的工作進入了不斷流動的信息和技術世界的復雜的智力特質區。艾肯伯瑞(1999 )認為,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加速了時空障礙的最小化。學院提供網上服務,學生同樣可以 獲得學分,通過網上學習可以獲得學位的課程,包括商業、電氣、工程和高等教育碩士學位 ,此外,還提供獲得特殊技能證書的課程,包括技術寫作、電子商務、網絡管理等。學院可 以不需在磚頭和灰漿上大量投資,節省了建立師資隊伍和大規模圖書館的部分費用。這種情 形使大量的企業、機構和公司有機會進入開拓知識市場的商業領域。到目前為止,這一領域 還 處于學院的控制之下。學院正受到挑戰,傳統的學院文化成為主要的挑戰目標,她正處于因 E-MAIL、因特網、CD-ROM、衛星和電纜技術引發的信息技術的威脅之下。西卡羅萊納大學的 各學院,主要的授課手段還是比較傳統,教師仍然是教學質量和學術質量的主要保證者。
2.具有代表性的西卡羅萊納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學 院所有教職人員都具有至少三年以上在美國工業界的工作經驗。在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 ,學院強調學生的實踐經驗。除了與課程相結合的實驗之外,學院還要求學生在教授的指導 下進行應用科研,絕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都有參與和工業界合作的項目。但教授們感覺到來 自學術之外的監督壓力越來越大,受到的評論也越來越多,包括政府官員、州立法者、州高 教官員、慈善機構的人員、議會成員、聯邦官員、直接負責學院的董事會成員對學院的監管 越來越嚴,他們認為教師享受著安全有保障的工作,各種委托人要求他們的投入更有價 值,并 獲得更好的服務。尤其是,他們對教師生產力和效率的興趣越來越大,包括教師工作量、研 究成果和教學的質量等,教師內部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場對教師的挑戰。
3.教師職業在教師聘用和職業生涯領域內面臨著重大的政策挑戰,在學校內部引起了大 量 的討論和商議。政策爭論的焦點包括:教師招聘、提升和保留;教師角色與功能;終身制和 非終身制任命評價和后終生制觀點;學術自由和自治。
在西卡羅萊納大學存在下列問題:(1)學院能否繼續有效地招收到并保留有天分的年 輕人做教學工作?(2)構成教師最佳學術生涯的因素是什么,學院的升遷政策如何使教師 方便有效地得到職業發展?(3)學院如何回應對于增加教師責任的呼吁?(4)評估政策對 教師聘用的現狀和教師的角色和功能有什么影響?(5)新生代教師和資深教授之間出現了 明顯的區別:首先,他們比前一代人更具多樣性,最具戲劇性的是女性比例的穩步增長( 40 .8%對28.5%)。其次,出現了明顯的種族變化(16.9%對11.5%)。第三,新生代非本土出 生 的教師所占的比例極大地增加了(16.9%對11.5%)。第四,在課程安排上,新生代中有相當 大的比例被任命講授傳統人文學科以外的課程(51.4%對44.9%)。(6)在財政緊張的 學院,由于聯邦支持的下降,州政府撥款的縮水,還有凈學費收入的減少,部分學院的反應 都是緊縮預算,推遲非再生性花費,并延期雇傭新教師和員工,還要強制性地解雇一些教師 和非終身制的教師。在職教師不得不承擔額外的教學和監管責任,財政緊急的情況推進了一 個更集中化的管理形式,限制財政支出,使自己對外部環境的經濟財政趨勢反應更加靈活。
三、對政策的反思
根據對政策文本的分析,可以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一些主張,并給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幫助。
1.要樹立多層次的質量評估觀,建立發展性的質量保障機制。高等教育的多樣性,背景 的 多樣性,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經常性地診斷學院 在發展中的關鍵因素,持續地完善學院的發展機制,才能保障學院的穩步發展。
2.評估體系的建立應該和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有很強的關系,這兩者的關系是選擇評估 體 系的決定性因素。評估政策應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標準的使用,指標和系統的目標是應該 關注的焦點。
3.評估政策要注意到高校體系的質量與類型的差別,評估文化和評估系統的中心都必須 由 高校來掌管和實施。外部質量監控多是從教育產出來評價和促進教育機構,只有內部質量保 證才能把握住源頭,從輸入和過程中調控院校的有序運作。
4.加強對質量評估機制的元評價, 既按照質量保障的標準運行可行的評價方法,對整個 質量 評估活動進行分析,從而作出價值判斷;又對質量評估活動進行調控反饋,使之處于優化運行 的 狀態;還要檢查質量保證的指標是否科學、過程方法是否周全、恰當,所做的結論是否有效 。對質量評估活動的質量、用途、耗費等的再次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Melissa Canady Wargo. Western Carolina University Handbook For P rogram
Assessment[M]. August 2006 edition.
[2]Gary Rhoades & Barbara Sporn. Quality assurance in U.S.: Professional an d po litical economic framing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43:355-390 ,2002.c 2002 Kluwer Publishers.Printed in the Netherlan.
[3]H.R.Kells.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s: Methods for ana lysi s and some proposition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avid[J].Higher Education38:209 -232,1999.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政策的發展
肖 紹 聰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是為高等教育建立的、為保障學院、大學、專業質量和質量提 高的外部質量評議過程,具有非官方、非盈利的色彩。近十年來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政策的發 展,對推動美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領先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本身也 面臨諸 多新的挑戰,與各利益相關方面進行著博弈,其中既包括高等教育對學術水平自我決斷權 利的持守,也包含各種外部力量對高等教育的欲望對象化的過程。
一、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政策的發展過程 自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HEA 92)頒布以來,聯邦政府加強了對高等教育的控制,加 大對 認證的直接影響,這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恐慌與不滿,最終導致1996年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 員會(CHEA)的成立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HEA 98)的出臺。
1.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的出臺
從自愿認證的角度來看,HEA 98最重要的改進在于聯邦認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HEA 92 的方向,減少了認證過程的聯邦行政負擔,確認了自愿認證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基本途徑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在遠程教育方面,HEA 98規定對遠程教育的認證將與其他專業執行同樣的標準,從 而使遠程 教育標準的控制權仍然保留于大學及認證組織內部;廢除州中學后教育評估機構(SPREs) ,使得聯邦的權威大大減少,而自愿認證得到加強;在學分轉移方面,HEA 98要求教育部對 認證組織的學分轉移政策和實踐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區域性與全國性認證組織間 政策的不同及其對學生的影響以及聯邦的費用問題;在認可的期限方面,HEA 98對教育部限 制、暫停、結束認證組織的認可新增加了時間限制,即未能有效運用法定標準的被認可的認 證組織將在12個月后失去其已有的認可。
隨著公眾問責運動的興起和社會的發展,自2003年以來,美國國會又進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 育再授權的努力,提出了一些有重要影響的議案。
2.2003年以來的高等教育修正案
在這些議案中,以2003年的擴大機會議案(H.R.3039)
CHEA主席Judith S .Eaton在《認證的未來》一文中,表達了他對目前認證政策的悲觀 。他認為,2008年再授權法案擴大了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控制,按照這種狀況的發展而 不采取應對措施,到2014年,高等教育認證將終結,通過自愿的認證進行的自我管理將從高 等教育界消失,聯邦政府將取而代之。不過,他認為,政府控制下的質量標準化與透明公開 并不能導向高等教育質量的新時代,恰恰相反,政府主導的問責模式會越來越接近其他國家 。自愿性認證的萎縮與政府質量控制的繁榮,將使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世界最佳”一去不復 返[3]。2007~2008年的再授權法案對高等教育認證的命運將具有重大影響。 高等教育 認證的前途如何,將存在于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高等教育行業利益與廣大公眾利益的博弈 之中。
[參考文獻]
[1]House Committee Passes Reauthorization Bill. [EB/OL]. 2 008. http://www.chea.org/Government/HEAUpdate/CHEA-HEA43.htm.
[2]Here We Go Again…… Sin, Salvation and Accreditation. [EB/OL]. 2007.http://www.chea.org/ia/IA-072007.htm.
[3]Judith S. Eaton. The Future of Accreditation. [EB/OL]. 2008. http://ins idehighered.com/views/2008/03/24/eaton.
美國高等教育中兩性平等政策實施效果及評議
陶 鳳 翔
高等教育中兩性平等政策的制定旨在消除婦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促進婦女參加社會決策,從而確保真正兩性平等及和諧社會的發展。美 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兩性平等政策的討論與制定是世界各國中最早的,其兩性平等政策在適用 范圍、適用對象、實施方法、資金支持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先驅和典范作用,深刻影響 著其它國家制定和完善本國的高等教育制度。
一、 兩性平等教育政策體系
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教育修正案第九條》 (Education Amendment Act of
Title IX)
,可說是世界各國中最早制定的性別平等的教育法案。1986年通過的民權補救平等修正案 和1987年通過的民權恢復法對于《教育修正案第九條》的適用范圍又進行了明確界定。 隨后,美國在1974年又通過以爭取資源來促進性別平等的《女性平等教育法》 (Women's Ed ucational Equality Act) 。這兩項聯邦政府法案是美國保障與促進性別平等教育的基石, 對整個美國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深刻影響到美國各州和其它國家的相關立法。在 隨后三十多年時間里,聯邦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兩性平等相關法案進行了補充修正并制定 了實施細則,各州也在州內教育法案中增加了禁止性別歧視的內容,逐步形成了一個完善的 兩性平等教育政策體系。
二、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實施效果評議
美國高等教育兩性平等政策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美國高等教育政策體系中不 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美國女性邁向真正的教育平等發揮著重要作用。
1.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取得的成就
1997年美國教育部發表了《教育修正案第九條:二十五年來的進步》,2002年全美女孩及婦 女教育聯盟做出了《三十年檢視報告》[1],2007年美國教育部又發表了《教育修 正案第九 條:三十五年簡報》[2]。這些報告的發表,是對以《教育修正案第九條》為代表 的 美國高等教育中兩性平等政策實施以來所獲得的社會影響和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檢視。
(1)大學的注冊率和完成率。1973年女性高中畢業生只有43%升學,1994年有63%升學,200 5年達到70%;獲得學士學位的女性比例由1971年的18%,上升到2005的57%;1972年有9%醫學 學位由女性獲得,1994年增加到38%。女性已經是半數大學學位的獲得者。
(2)女性在男性優勢專業中獲得學位情況。報告中顯示,對比1972年和1997年在男性占優 勢的七個專業中,女性獲得學位的比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動物學和商業學中女性獲得學 位的人數和男性已經基本相同,牙科和工程學漲幅最大,分別為37倍和15倍。

(3)體育運動的參與率。在美國兩性平等教育法案中,關于女學生參與體育的公平性一直 備受重視,所取得成績也非常矚目:1972年只有2%的大學女生參與運動隊伍或競技,1999年 提高至40%。
(4)
[參考文獻]
[1]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pen to All :Title IX at Thirty.http://www.ed.gov about/ bdscomm/list/at letics/title9report.pdf.
[2]Statement by Secretary Spellings on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itle IX.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 ases/2007/06/06222007.html.
[3]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pen to All :Title IX at Thirty [DB/OL ] .http://www.ed.gov/pubs/TitleIX/.
美國大學教職人員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的政策分析
——以斯坦福大學為案例
彭 熠
高等教育早就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了中心。作為社會大系統內的不可或缺的子系統,大學與社 會大系統及其他各子系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滿足校外各方的需求,同時更 好地完成大學自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使命,美國大學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各行各業的 企業及機構建立了緊密而有意義的合作伙伴關系。這既為知識與技術的轉化提供了一種有益 的 機制,創造出有益社會發展的知識與技術,有效地促進社會的經濟競爭力,也大大增強了大 學的活力。
然而,大學與校外組織機構間交往的日漸廣泛、緊密與復雜,導致大學的教職人員在從 事校外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了校內責任與校外責任、校內利益與校外利益的沖突與矛盾[ 1]。
這一現象十分普遍,而且在現代研究型大學里幾乎無法避免。盡管大學服務于社會是其重要 職能,但如果大學教職人員在服務于社會的過程中,影響甚至異化了其自身在大學內的基本 責任,損害了大學的利益,那么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將削弱大學作為有公信力的社會機構的聲 譽,影響大學自身正常有序地發展。這種復雜的關系和沖突的出現要求大學出臺相應的政策 ,解決教職人員(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可能產生的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以確保大學研究職 能的學術完整性。本文根據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會提供的2000年大學分類名單,在I類研究 型大學中選取符合研究目的的斯坦福大學作為案例,對美國大學教職人員責任沖突與利益沖 突的相關政策進行初步探討。
一、政策的出臺
早在1975年12月,斯坦福大學就針對學術性教職人員(包括從事學術活動的教師、研究員和 圖書館工作人員)從事校外咨詢可能產生的沖突出臺了《關于學術性教職人員的責任沖突與 利益沖突的政策》。而后,斯坦福大學又在此基礎上出臺了《關于教職人員的責任沖突與利 益沖突的政策》。該政策由學術委員會評議會于1994年4月14日批準運行,并于2004年12月2 日予以修訂,是斯坦福大學針對所有教職人員(包括行政官員)在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方面 的政策,任何違反該政策的教員都將受到相應處罰[2]。
二、政策文本的解讀與分析
斯坦福大學強調該項政策的目的是:對教職人員進行教育,使他們了解可能產生沖突的情形 ;為教 職人員和學校提供處理沖突的方式;促進學生和其他受教職人員指導的人員的利益最大化; 明示必須禁止的行為。可見,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告知、教育、警示、預防。為此,斯坦福大 學要求每位教職人員都必須熟知并遵守此政策的所有條款。一旦出現可能導致責任沖突或利 益沖突的情形,教職員工必須立刻與所在系/部主任、院長或副校長、科研處處長進行討論 。
什么是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如何才能避免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通過何種程序才能有效地 預防與處理?斯坦福大學的《關于教職人員的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的政策》給我們提供了很 好的政策樣本。
1.如何避免校外兼職與校內本職工作的責任沖突
責任沖突首先牽涉到時間的分配問題。由于人的精力與時間的有限性,教職人員在校外過多 的兼職活動不可避免地將影響并削弱其在校內所肩負的教學、科研等重要責任。政策明確規 定:當一名教職員工的校外咨詢活動(其定義見斯坦福大學《校外咨詢政策》)超過允許的 時間 限制(一般來說13天/學季)時,就可認定是產生了責任沖突[3]。此外,責任沖突 與忠誠度 有關,斯坦福大學強調全體教職員工應將對本校的忠誠置于首位,并將其主要時間及智能投 入到學校的教學、科研與學術項目中來。否則,同樣可認定產生了責任沖突。
為了避免可能的責任沖突,政策規定:在時間方面,教職人員在每個學季都必須親 自 到校積極有效地履行其職責;在擔任職務方面,禁止其它的專業活動減損其對斯坦福 大學的忠誠。如,一名全職的教職員工禁止在校外擔任重要的領導職位,也不準在原定由斯 坦福大學實施但最終由另一所高校進行的贊助項目內擔任主要的審查人員。此外,對學生的 指導方面,教職人員必須及時公開地交流學術活動成果,以促進學術自由,并確保對學生及 研究生的指導獨立于個人商業利益。
2.如何避免校外兼職與校內本職工作的利益沖突
利益沖突是教職人員的個人利益與其學校所規定的職責之間產生分歧時所導致的必然后果。 此時教職人員職業行為的動力會受到置疑,是個人收益、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沖突與具體 情勢有關,而非個人的品質或行為。斯坦福大學認為,利益沖突來源于學校鼓勵將科研成果 轉化到私營企業中這一基本使命。提供咨詢和促使科研成果產業化就是實現這一使命的兩大 重要途徑。教職人員通過提供這些商業性服務而獲得咨詢費和專利權稅是他們的正當權利。 然而,如果他們將其在大學工作期間的活動和決定視作是獲得個人經濟利益的方式,那就大 錯特錯了。這樣的不當行為將引起公眾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公正性及對教師個人道德的質疑, 從而對大學產生負面影響。斯坦福大學作為公眾信任的機構,其教職人員必須珍視這一地位 ,因而在行為處事上均不能損害大學的誠信。
為了避免教職人員利用大學的資源、技術或相關項目牟取個人利益,政策規定:(1)
總之,通過以上政策文本的解讀與分析不難看出,美國大學對于自身在實現其教學、科研、 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的過程中,其教職人員對在履行校內與校外職責中出現的責任和利益上 的 沖突十分重視。此類政策并非為了限制教職人員從事校外活動,而是為了確保所有活動都能 公開化,并對可能影響其教學與科研職能、可能損害大學自身利益的個人行為加以限制與管 理。教職人員在完整地閱讀并充分理解政策精神及執行要求后,一方面,在行為處事上才會 盡量避免或減少利益上的沖突;另一方面,當沖突發生時,他們也能夠正確地做出反應。美 國大學關于責任沖突與利益沖突的相關政策經多年的實施和修訂日趨完善,在促進大學的自 身發展和更好地履行服務社會的職能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類政策對于我國目前研究型 大學在產學研相結合、積極服務社會的形勢下出現的類似問題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Stanford University. Research Policy Handbook. Faculty Policy on
Conflict of
Commitment and Interest. Document 4.1. Dec.2,2004. http://www.stanford.edu/dept/ DoR/rph/4-1.html.
[2]Stanford University. Research Policy Handbook. Conflict of Commitment and
Interest for Academic Staff. Document 4.4. Oct1,1999.http://www.stanford.edu/de pt/DoR/rph/4-4.html.
[3]NC State University.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Rules. Conflict of Interes t RE G01.25.1. Oc.9,1995.http://www.ncsu.edu/policies/governance_admin/gov_gen/pdf/RE G01.25.1.pdf.
[4]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 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classificatio ns/.
美國遠程教育政策新動態述評
陳 飛 虎
美國沒有專門的遠程教育法規。美國遠程教育的相關政策散見于國家法律、指導原則、指導 方針、政策建議、報告書等。本文試以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訂與美國遠程高等教育的大 發展為背景,重點解讀2007年聯邦教育部“遠程教育政策指導方針”,分析美國遠程教育政 策發展的新動態。
一、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訂與遠程高等 教育的大發展[ZK)]由于美國的國家特性, 美國一直在積極尋找傳統教育的替代方法來滿足成人教育的需求服務 ,并且已經發現,對于那些地處偏僻和因工作時間無規律不能定期參加正常課堂學習的學 習者來說,遠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而且是一種特別有吸引力的選擇。
為了適應并促進遠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開展,增加學生接受遠程教育的機會和推進高校開展 高質量的遠程教育,美國于1998 年修訂了《高等教育法》,增加了有關遠程教育的內容, 修改了對遠程教育的財政資助政策,授權美國聯邦教育部免除有關現行法規與制度對遠程學 生資助的限制。1994年修訂的《高等教育法》規定,每周至少要保證12小時的面授時間而且 每一學年最少要有30周學習期限的遠程學習的學生, 才可以獲得政府的財政援助;至少有50 %的教學是在教室環境下完成的學校才有資格獲得財政資助。這種財政資助政策給常規課堂 教學方式下學習的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利條件,而使遠程教育中的學生處于劣勢。
1998 年修訂的《高等教育法》加強了兩年制大學與四年制大學的聯合,加強了遠程教育課 程的共享,并對遠程教育的定義、目的、資格申請、特權、應用、選擇、評價和報告以及監 督都做了明確規定,其中最有意義的一項是建立“ 遠程教育示范項目(DEDP )” 。DEDP 項目設立于1999年, 當年就有包括15所高等院校在內的15個項目合作者參與了該項目。2001 年,共有包括來自2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100多個機構參與其中[1]。該項目取消 了對遠程 教育高等院校的財政資助限制,取消了對高等院校遠程學生的財政援助限制,從而使得接受 遠程教育的學生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完成全部學業, 并可以獲得學習費用的全額資助。
1998 年修訂的《高等教育法》鼓勵和促進了美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據美國聯邦教育部1999 年的統計,在1997~1998學年期間,將近有160萬的美國人注冊參加遠程課程學習(或 者 通過電子、電視或者函授,包括同步指導等形式);共有1 680家機構參與其中,并提供了5 4 000門大學遠程課程;有35個州具有學位授予權的學院和大學創辦了虛擬大學或社區虛擬 大 學[1]。1998年,有44%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了遠程教育課程,比1995年增長了11% [1]。據美 國大學繼續教育協會2000年統計,提供遠程學習計劃的機構在1999年翻了一倍[1] 。比如馬 里蘭州立大學(UMUC)積極參與遠程教育,在全球30個國家提供遠程教育。在1999~2000年, 馬里蘭州立大學有40 000多在線注冊學生。
二、2007年“遠程教育政策指導方針”解讀 隨著新興技術和教學模式不斷出現與應用, 美國遠程高等教育快速擴張,各類院校組合、校 企結合等教育模式和其它遠程教育代理機構層出不窮,學生注冊人數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 一系列發展性問題。
2007年6月,美國聯邦教育部職業與成人教育辦公室收到國家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的正式批文 ,被授權收集關于遠程教育學習者的人數統計、登記注冊及其它數據結果情況。聯邦教育部 的呈批文件里提出了“遠程教育政策指導方針”,目的是幫助各州制定正式遠程教育政策提 供指南以指導當地遠程教育的實施。該“指導方針”明確規定各州必須圍繞五個大的方面來 制定相關政策:(1)
3.遠程學習的課程。各州應為可能用于遠程學習的課程列出詳細清單并說明本地的代理機 構怎樣為學生提供課程選擇,可以允許本地代理機構使用現有的課程管理體系開發遠程學習 課程。
4.面授時間的鑒定與報告。遠程學習者必須每周有至少12小時的面授時間,包括面對面的 真正面授時間和通過電話、錄像、電話會議或者在線聯系時間, 學生和教師通過在線聯系 相互交流,并且學習者的身份能被鑒定和提供。各州應詳細說明12 小時的面授學習時間如何 被計算。
5.對學生的評價政策。遠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適當的方式和標準評估 遠程學習者非常重要。評估政策必須包括遠程學習者的評估。在管理、成績和測驗結果的解 釋方面,參與遠程教育的學生必須遵循全部現有的評價政策。各州必須使用現有成人學習者 的評價標準來評價遠程學習者。
6.開設遠程教育的申請和批準程序,當地代理機構需要提供怎樣的服務內容來開展遠程教育。
7.遠程教育的財政資助。各地方政府應該詳細說明如何通過專門的撥款或者定期的基金資 助來為學生和當地實施遠程教育的機構提供財政資助,包括可提供財政資助的總額和資助制 度。
8.對提供遠程教育的代理機構和教師的要求。各地方政府應詳細說明教師培訓的要求,包 括培訓方式,來幫助教師在現存課程管理體系中開發新的課程。
三、遠程教育政策的新動態
多年來, 美國聯邦國會在遠程教育領域里的立法工作主要體現在對《高等教育法》的修訂上 。在這一法律的指導下, 各州在教育方面都享有較大的權力, 因此,美國各州的遠程教育政 策法規是靈活多樣的,幾乎各州都有自己的遠程教育政策法規。而且還有聯邦教育部或教育 政策研究機構為各州政府制定和修改政策提供指導方針、咨詢建議和報告等。
聯邦教育部2007年“遠程教育政策指導方針” 為各地方政府遠程教育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 了政策建議與指導,從中可以看出美國遠程教育發展的新動態。
1.該指導方針對何為遠程教育、遠程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何界定遠程學習者、遠程教學的使 用媒介、學生注冊人數統計方法、面授時間的規定與計算辦法、遠程教育的課程與開發、學 習效果的評價方法與標準(包括成績和測驗結果的解釋)、對學生和教育機構的財政資助、 教師培訓要求、影響遠程教育政策的因素等各方面都有清晰的規定或要求,說明美國遠程教 育政策已從注重增加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轉到規范管理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2.美國遠程教育政策已深入到具體而微的操作細節,如課程面授時間的規定與計算辦法對12 小時的面授時間如何確定、如何計算以及計算的參考模式等都有詳細的規定,非常具有建設 性。另外,遠程教育的財政資助政策經歷了由限制資助到資助全體學生和遠程教育機構的發 展歷程,各州政府都有詳細的財政資助計劃和資助制度,操作性強,大大促進了遠程教育的 發展。
3. 美國遠程教育政策重視遠程課程開發與教師培訓。美國政府公共事務局早在2000年3月發 表的“21世紀遠程教育的發展策略”中就指出,遠程教育的新形式不僅意味著學生人數的變 化,
也將促使教職人員開發新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2007年“遠程教育政策指導方針” 突出 強調遠程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不同,要求教師開發新的課程,發展新的能力,并對各 州政府提出了明確的培訓教師的要求。對課程開發與教師培訓的重視,表明了美國遠程教育 政策已完成了由重視數量到重視質量的戰略轉變。
[參考文獻]
[1]?Wood, Patricia A.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 n and Student Finan cial Aid for Distance Education: An Update. ERIC Digest[EB/OL]. http://www.eri cdigests.org/2002-2/distance.htm.2001.
[2]?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stance Learning Policy Guidance[EB/O L].http://www.ed.gov/students/landing.jhtml.4.2008.
美國雙重注冊計劃政策探析
涂 麗 華
美國的雙重注冊計劃(Dual Enrollment Programs)是指為在校的高中生提供選修大學課程 、獲得高中及大學雙重學分的機會的計劃。雙重注冊計劃最初只為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高中 生提供一種選修大學課程,在獲得高中與大學學分的同時挑戰自己的機會。自佛羅里達州19 73年通過頒布法令來推動雙重注冊計劃以來,各州紛紛制定各種政策廣泛推行雙重注冊計劃 ,以促進高中生由高中到中等后教育的過渡。
一、推動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發展的因素
由于美國的教育管理實行的是地方分權的管理形式,教育具體政策的制定權在州一級,雙重 注冊計劃政策的制定正是如此。推動美國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發展的因素主要如下:
1.日益增長的學位愿望與相對較低的學位獲得率
大學教育被認為是進入美國中上層階級 的基石。隨著美國的經濟繁榮,大學教育的回報正在增加,將那些僅受高中教育的人遠 遠地拋在后面。2001年,4.2%的僅有高中文憑的工人失業,而只有2.3%的有學士學位的工 人 失業,不到1%的獲博士學位的工人失業。2002年,獲得學士學位的全職工人的年薪是46 96 9美元,而只有高中文憑的全職工人的年薪為29 187美元。
2.高中與中等后教育機構的銜接與溝通性差
美國高中在準備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為 學生提供選擇和申請大學必需的咨詢及培養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方面存在著不足。同時 美國社區學院甚至一些四年制學院的開放入學政策給了高中生一些誤導的訊息。這些不僅是 造成學士學位獲得率低的直接原因,而且是與學位獲得率低并存的教育問題。而造成這些問 題的根本原因是高中和中等后教育之間的脫節,解決之道是加強二者之間的對話與合作。
3.大學費用的增加
雙重注冊的飛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大學費用日益增加的一 種結果。美國高等教育費用近年來日益增加,僅2001~2002到2002~2003學年間全國平 均增加10%, 其中馬薩諸塞州就增加24%。對學生來說,由于許多雙重注冊計劃對參加學生是免費的,這 就成為他們的一種經濟地獲得大學學分的途徑。如果課程在高中學校中提供,雙重注冊的學 生在畢業前獲得12個學分的費用在99.80 美元到199.56美元之間,非雙重注冊的學費為99 7.80美元。四年制學院中12個學分的學費至少是2 540.50美元,而通過雙重注冊選修12個 學 分 的學生付費不超過100美元或者200美元(視學校系統而定), 那么每學期就能節省2 300美元 左右[1]。
4.高中提供給學生的課程有限
在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的情況下,高中不得不經??s減它 們所提供的課程。而且,日益增加的對學術課程和標準的強化導致了高中職業課程的重要性 的降低。
二、美國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現狀
2001年,美國除哥倫比亞特區外50個州都有雙重注冊的相關政策。政策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19 個州為州政府立法政策、14個州為大學董事會的政策、14個州為校際的協議政策,其他州的 雙重注冊計劃政策則含在其他的教育政策中,如馬里蘭州[2]。雙重注冊計劃政策 的基本內容為:
1.對雙重注冊計劃的界定
據統計,33個州對雙重注冊采用的是抽象定義,即在校高中生可 同時注冊在某中等后教育機構。此界定中未對雙重注冊的學分及其他相關問題作具體的規定 。而其他的州界定時,在抽象定義的基礎上,或具體規定學分的獲得方式和畢業后申請大學 的方式,或是對參加的學生有限制性規定。
2.雙重注冊的資格要求
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的基本規定為參加者的資格要求。有的州只允 許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較為嚴格的州除了要求學生參加考試外還有各種審核規定,如 佐治亞州除 了州統一的最低要求的考試外,還參考學生的SAT/ACT的成績及GPA。有的州則為了推進雙重 注冊的大眾化,對參加者的要求低,如路易斯安那州與緬因州。
3.雙重注冊的費用規定
雙重注冊的付費問題是政策的中心問題之一,政策規定的付費方 式有學生付費、學區付費、州付費或是學生、學區、社區學院與州共同分擔費用等多種方式 。20個州的雙重注冊計劃由學生支付費用,4個州由州支付,5個州由學區支付,21個州 則由多種資金來源支付。有時候即使一個州內也非單一的付費方式,如伊利諾斯州2000~20 01年36%的參加計劃的學生中36%是免費的,25%由學區支付,22%由學生支付;愛荷華州 只有當學 生在成功地取得所修課程的學分后才為其付費。但無論是誰承擔費用,所修課程學分的費用 與正式的大學生的高等教育費用相比較都是很低的。
4.關于雙重注冊學分的規定
除了付費問題之外,政策的另一個中心問題就是學分的獲得 方式。在50個州中,33個州的雙重注冊計劃政策保證學生的學分同時計入高中學分總數與大 學 學分總數,其他的州則讓學校自主選擇是計入高中學分或大學學分還是計入高中大學雙重學 分總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規定,主要是各州在以上共同問題之外所做的規定 。如阿肯薩斯州規定州內的企業為雙重注冊計劃付費,康涅狄格州規定雙重注冊計劃首先 應用于職業技術準備而非嚴格的學術課程中,并要求定期報告雙重注冊計劃的各種數據等[3]。
三、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的效果
1.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這一政策推動了雙重注冊計劃的發展。各州的雙重注冊計劃政策為雙重注冊的發展提 供了基本的保障,并大大提高了其發展的速度。1980年以來,雙重注冊計劃獲得了極大的發 展,有“非精英化”的趨勢,參加雙重注冊計劃的人數日益增加 。根據2005年美國教育部 的報告,2002~2003學年有71%的美國高中學校及51%的美國中等后教育機構允許高中生參 加大學課程??偣灿?13 000名中等學校的學生在2002~2003學年的12個月內修了一門大 學學分課程[4]。
其次,這一政策推動了高校與高中學校的發展。對高校而言,雙重注冊計劃的政策保證了學 生在高中時就能積累大學學分從而用更少的時間及更少的費用獲得大學學位,吸引了那些關 注學位的時間與成本(費用)的學生,為大學的招生提供了新的途徑。 對高中學校而言 ,雙重注冊計劃帶來了兩大基本利益:第一,增加了與大學及學院的溝通性。通過合作,高 中 能更好地、更具體地了解到大學招收什么樣的高中生,以便于他們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第二 ,這些計劃能擴充課程。因為高中開設新課程的資 金有限,雙重注冊計劃能提供額外的課程選擇。反過來,更多的課程選擇有可能使學生更 好地為中等后教育作準備。
雙重注冊計劃政策保障了雙重注冊計劃的社會功能得以實現。有些高中畢業生及輟學生缺乏 工作準備,這會導致低收入、終結性工作及失業的更大可能性。大學 水平的學習與研究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為工作作準備,從而減少通過失業救濟、福利保障及犯 罪活動這些途徑耗費社會資源的可能性。
2.雙重注冊計劃發展對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要求政策重新考慮雙重注冊參加資格、費用及學分的可轉學性。雙重注冊計劃的實施要求大多數的州重新考慮參加雙重注冊計劃的較嚴格的資格要求及費用 規定以使更多的弱勢群體受惠于此。在雙重注冊的可轉學方面,政策范圍目前只停留在州內 ,即便如此,有些雙重注冊計劃的學分仍不能完全地轉入州內所有中等后教育機構。今后政 策需要更加致力于學分在州內外的可轉學性,以提高學生所修學分的有效性。
其次,雙重注冊計劃會讓大學面臨一些責任。目前各州的政策還主要集中在雙重注冊計劃的過程協議上,有部分州在特殊規定中還關注 其他的相關問題。實際上雙重注冊計劃會讓大學或學院面臨一些新的責任,如合同責任與安 全問題等。
雙重注冊代表了一種很強的趨勢,這些計劃有望能實現多種目的,包括提供更多具有學術挑 戰性的課程機會,擴大大學發展機會,拓寬高中課程等等,關鍵在于政策的制定與修改確實 能清除雙重注冊計劃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Dual Enrollment Classes Save Money,
Mountain Empire Community C ollege[EB/OL].
http://www.me.vccs.edu/de/de-savings.htm , 24.5.2008.
[2][3] ECS Center for Community College Policy Postsecondary Options:Dua l/Co ncurrent Enrollment[EB/OL].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7.2001 p3;p3 -21.
[4]Melinda Mechur Karp;Juan Carlos Calcagno;Katherine L. Hughes;Dong Wook
Je ong;Thomas R. Bailey
The Postsecondary Achievement of Participants in Dual En rollment: An Analysis of Student Outcomes in Two States[EB/OL].Community Colle ge
Research Center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October
http://ccrc.t c.columbia.edu/Publication.asp?UID=547.13.5.2008. 2.
(責任編輯 李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