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榮
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運用龐大的信息來掌握企業動態,并作出及時、準確的決策?——管理駕駛艙應運而生。
隨著企業管理向著越來越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以及管理信息化發展步伐的加快,企業采集到的市場、客戶及內部管理數據越來越多,并且這些數據越來越趨向于實時,信息系統帶來的龐大信息量給企業帶來了一個之前很少被重視的問題——管理者如何有效運用這些數據來掌握企業動態,并作出及時、準確的決策?為解決企業管理者的這一疑問,管理駕駛艙的理念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管理駕駛艙就是讓企業管理者在進行企業管理時,能夠找到在飛機或汽車駕駛艙里面的駕駛感覺及掌控方式。管理駕駛艙的概念最早由SAP提出,它是一個基于業務數據的高層決策支持系統。管理駕駛艙可通過詳盡的指標體系,將采集到的數據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實時地將企業的運行狀態反應給企業管理者,以供企業中高層定期開會、回顧經營情況、找出差距,并制定改進計劃之用,是企業績效監控的IT支撐系統(如圖1所示)。
高層決策支持系統
要建立企業的管理駕駛艙首先要有一個“房間”,這個“房間”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辦公室,它是一個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指揮部,不需要什么豪華的裝飾,只要有足夠大的空間有益于思維的發散。企業的各種信息展示于“房間”的四壁,干凈的會議桌上沒有了成捆的報告,而深遠的思絮縈繞著整個空間,瞬間所有的思維又轉化為一個個有效而又明確的決斷。
墻面顯示系統可通過直觀的圖形顯示從ERP采集來的數據。在管理駕駛艙的四周是類似于看板的綜合計分牌,上面顯示著企業的綜合信息:企業的財務狀況,關鍵的資源因素和它們的發展趨勢,市場、客戶和競爭對手的信息,供應商、企業內部的業務(生產、庫存、商場等)和質量體系的信息,還有一些企業正在實施的重大項目的狀況。

業績指標是管理駕駛艙的主題,所有的企業業務信息如何表示,將以業績指標為標準。在管理駕駛艙中,管理指標能夠覆蓋企業過去和將來的信息,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企業的管理者可根據這些指標來判斷企業業務狀況的優劣,以及時調整企業的策略。業績指標信息將以圖形化儀表的方式展示給管理者,比如反映企業流動資金的信息,就像汽車的油表,管理者根據儀表的指針,了解企業的流動資金所處的狀態,從而作出準確決策,以保證其處于安全區域。
管理者進行判斷與決策的形式通常以會議進行,管理會議如何開,這也是管理駕駛艙的內容之一。企業不需要冗長而沒有主題的“流水帳”會議,也不需要吵鬧而沒有決策的會議。基于實時的信息、明確的目標和最佳的業務模型,在管理駕駛艙中的會議將是最有效率的。
管理駕駛艙的核心是建立經營分析體系
管理駕駛艙的理念看起來非常理想化,管理者也充滿興趣,但是應該如何建企業的管理駕駛艙?建立起來之后,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幫助企業管理者進行快速及時的決策?
我們先來看一下管理駕駛艙體系的框架:駕駛艙系統由展現層、應用層、數據層三個層次組成。通過圖2可以看出,駕駛艙的本質通過是IT的視角來解決決策支持的問題,那么管理駕駛艙能真正解決問題嗎?

從信息系統視角不能解決管理問題,相信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就需要回歸到業務視角去看管理駕駛艙。從業務和管理上來說,構建企業的經營分析體系是建立管理駕駛艙的前提,有了完善的經營分析和業績指標體系,才能真實反映出企業的現狀,使企業決策者做出準確的決策。
企業的經營分析包含7個層面的內容(如圖3所示):決策目標和指標體系、報表體系、數據標準化、分析報告、經營分析會議、看板體系、IT工具。

這7個層面能夠分別解決企業在構建經營分析體系時遇到的不同問題:
* 決策目標不明:領導只是在向各個部門要報表,而沒有明確報表對決策的支持點是什么。執行者費了力氣做的數據,最后并沒有起作用。而管理駕駛艙具有明確決策目標指標體系。
* 數據太多:沒有數據時,企業的會議決策往往靠拍腦袋。可是數據太多也會造成混亂,當各類數據和報表超過30類時,領導就陷入了數據海洋當中,決策者面對紛繁復雜的數據難以判斷。
* 數據不可靠:許多公司里都有一大批“表哥和表妹”做報表,但是老板認為數據加工的次數太多,數據無法追溯,不可靠。
* 報表不夠用:公司的ERP/CRM系統已經有1000多張報表了,但是老板還是認為數據不夠用,對決策支持的時效性還不足。
* 數據缺乏分析:數據異常時,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企業往往沒有做過深入的分析。大量的時間只是花在了做報表上,而不是分析上。
* 報表需求經常變化:業務邏輯不穩定,業務部門、IT部門整天忙著開發報表,而報表開發出來的利用率不高。
* 數據口徑不一致: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在管理會議上為數據的問題爭吵不休,經營分析部門弄出來的數據又成了“第三套”數據,決策者無法判斷哪一套數據是準確的,可作為決策的依據。
* 各部門都吵著上BI系統,一旦上了BI系統,但是業務部門又覺得價值不明顯,“無非是把手工報表電子化了”,沒有想像中那么好。
建立經營分析的關鍵在于決策目標和指標體系
經營分析體系7個層面中,最為核心的是根據決策目標建立合適的指標體系。這部分反映了企業經營和決策的框架。合適的指標體系有三個特點:
* 體現商業邏輯和業務特點
* 分析結構比較穩定
* 傳遞的管理要求清晰
例如,銀行業的指標(如圖4所示)。

指標體系是分析與評估的基礎,因此,指標體系除了要具備上述三個特點之外,還需要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完整性,以及決策導向性的特點。具體來說,
* 科學性:指標體系要符合企業業務的邏輯性,指標要具有獨立性。指標在組織各層之間的分布相對合理,指標定義要明確,指標對企業的重大價值,復雜度與企業階段相適應。
* 完整性:從本質上講所有的工作都應當被測量,但只有少數的指標進入評估個人的績效體系。完整的指標體系是科學構建工作的必然選擇之一。
* 決策性:指標要有明確的,可以決策的策略與之相對應。分析和確定每個指標或者聯合指標的決策特性,是指標建立的關建所在。
指標體系要建立指標手冊,規定統一的指標定義、口徑、頻率及計算方法、數據來源等,才能夠增加管理的可落實性。管理駕駛艙擁有豐富的指標體系,系統提供了144個指標,幾乎囊括了企業所有的業務環節。
管理駕駛艙是綜合評估體系理論的優秀載體。企業建立管理駕駛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按綜合評估體系建立企業戰略管理模型的過程。按照該理論建立的績效指標(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顯示在管理駕駛艙中,供決策者分析。管理駕駛艙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更簡便、更有效的信息工具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在未來的企業管理系統中,信息產品會更多地考慮人的主體因素。如何更好地發揮人的智能,將是新一代信息產品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