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已于8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走向完善過程中邁出的重要步伐,也意味著醞釀14年之久的《反壟斷法》必將成為保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法律武器。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和基本法則,但市場本身并不能完全保證競爭的自由和公平。雖然此前我國部分法律和行政法規中有一些反壟斷規定,但這些規定不全面,也不夠系統,對壟斷行為的處罰也未到位。
由于反壟斷法的缺失,壟斷現象在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的表現尤為突出:以訂立協議固定價格、限制產量、劃分市場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為特點的經濟壟斷屢禁不止,一些領域和行業利用行政權力并通過市場方式形成的壟斷事件時有發生。
在一些國家,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被視為嚴重犯罪。因為壟斷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擾亂市場的優勝劣汰規則。少數企業可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對生產和市場進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場領域內限制競爭行為,這不但會影響經營者間的正常競爭,損害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而且還會破壞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運行機制,最終遏制經濟發展的動力。
如今,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反壟斷法》已成為國家基本的法律制度。在一些國家,這部法律占據著經濟法體系的核心地位。在我國這部剛剛誕生的法律中,50余項法律條款集中地對目前社會上大量存在的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等三類行為作出規制,并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政壟斷作出規制,有效防范了用行政權力控制和扼殺市場競爭的行為。
但制止壟斷,《反壟斷法》只是一個開始。
壟斷通常分為市場壟斷、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自然壟斷是指由于技術等因素制約,由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來經營比更多經營者能獲取更大效益的行業產生的壟斷。行政壟斷則是依靠體制或政府授予的某些權力對經濟活動進行壟斷和限制競爭。新出臺的《反壟斷法》,對市場壟斷行為作出了細致的規定,對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進行了有限制約。但壟斷行業的企業天生有虛高成本漲價的沖動,而且往往利用信息不對稱隱藏真實成本,這更需要政府完善制度,使法律、紀律、審計等多部門橫向監督,保障價格規制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由此造成了行政權力對經濟生活的過度干預和壟斷現象,雖經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洗禮,濫用行政權力而形成的各種壟斷行為并未完全消除, 殘留在各級權力機關和執法人員頭腦中的特權思維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濫權行為也未能徹底轉變,這就給反壟斷法的實施帶來很大的困惑和阻力,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因此,在實施反壟斷的工作中,當前應重在規制濫用行政權力。首先應在各級權力機關大力倡導維護公平競爭責無旁貸的思想觀念,嚴格規制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政壟斷的行為和現象。
在當前,從《反壟斷法》的執法來看,我們仍面臨著四大挑戰。
其一,我國的反壟斷法較為原則,有些條文的可操作性較差。在最為迫切的《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于8月3日出臺之后,仍需加快制訂其他實施細則的步伐。例如,壟斷行業的反壟斷規則、知識產權適用反壟斷法的適用細則、反壟斷法的域外適用規則,等等。只有盡快建立起完整的反壟斷規則體系,包括反壟斷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和指南等,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由于制度供給不足導致的執法困境。
其二,我國反壟斷法設計的執法體制不盡合理。反壟斷法的實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法體制和機制。我國采取了“雙層次多機構”的執法體制,在反壟斷執法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錯位”、“缺位”、“越位”的現象。在多機構執法的背景下,沒有有效的協調機制難以形成較強的執法能力,也難以取得較為理想的執法效果。
其三,觀念上障礙仍存。盡管反壟斷法已進入施行階段,但曾制約了反壟斷立法工作的錯誤觀念并未完全消除,并將負面影響反壟斷法的實施。例如,把反壟斷法與發展規模經濟對立起來的觀念、把反壟斷法與企業做大做強對立起來的觀念、把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保護對立起來的觀念、法外開恩的思維慣性導致的特權觀念,以及對反壟斷法誤讀和曲解等。
其四,反壟斷法執行能力較弱。客觀來看,我國是一個沒有反壟斷傳統的國家,反壟斷執法經驗也十分不足,執行能力較弱。事實上,世界上所有反壟斷的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執法能力建設的問題。因此,我們亟須加快執行能力的建設步伐。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反壟斷法》的出臺,并不能解決市場秩序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的確立和維護,更多地還需要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