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紅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硅谷的半導體設備制造行業從事供應鏈管理,也管理供應商。
這個行業的周期性很強,人員變動非常大,三年內換了4個老板。每次換老板,以前做過的得從頭來一遍,辛辛苦苦開發的供應商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可能,因為新老板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如果老板是來自別的行業,問題就更大,因為不了解新的行業。以前的決策,推倒重來的可能性就更大。當時覺得專業人士的痛苦,莫過于外行領導內行、新手管理元老了。

直到遇到了前通用汽車的副總裁楊玉蘭女士(shirley Young)。我問她遇到這種事情該怎么辦,她的回答有點意外:按老板的辦。她解釋道,老板往往會知道一些下屬不知道的情況。不一定有時間或方便給下屬一一解釋清楚。盡管不一定是在下屬的專業,但他們的經歷也往往比下屬更全面、豐富,是過來人。想想也是,現在的老板,至少在三資企業,都是工作型老板,既有自己的一份份內事,又要管理一幫人,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們有他們的難處。如果整天面對一個事事都跟自己擰著干的元老,事事都得花上個把小時解釋。也確實是個問題。
當然這并不是盲從。我這些年悟出的是,默認老板的要求是正當的,決策是正確的,但如果你知道有些風險老板沒意識到,那還是得很客觀地告訴老板,力求讓老板有全面的信息。以支持者的身份進言,往往比以反對者的身份更容易達到說服老板的目的。在我的經歷中,告訴老板利弊,讓他自己做決策,結果往往是老板改變主意。如果老是護著以前的決策,往往會影響就事論事,演變成新領導與老員工的對抗。
所以,對元老們來說,與其把新老板看作是負擔,不如把他看作是機會、資源。視為負擔八成讓情況惡化,于公司及雙方都沒好處;相反,視作機會,努力讓新老板成功,也會讓自己成功。與其擰著干,不如順著來。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因為你根本沒法先知先覺。
博主簡介:旅美華人,供應鏈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