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鵬
2007年,對于那些曾經因為貧窮而貸款讀書的大學生而言,是一個不平常的年頭。這一年,許多銀行都把他們不還貸款的事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一時間,大學生還貸事件,成了社會熱點。
事件追蹤:
2007年8月20日,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通過網絡,首次以“債務催收公告”的形式將1200余名拖欠助學貸款的違約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公布于眾。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究竟是償還困難還是信用缺失?記者對其中幾名畢業生進行了追蹤采訪。試圖找出他們欠錢不還的原因——
月光族:月收入一千,還貸有難度
人物:小軍(化名),2004年畢業,溫嶺人。自稱已不記得當初貸款多少。按當初和銀行簽訂的協議,應從2005年開始還款,每季度還款1700元,6年內還清。目前違約月數為26個月,積欠本息共17113元人民幣。
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公布的信息,記者順利地找到了目前正在臺州一家醫藥公司工作的小軍。
小軍2004年從北京某知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畢業。之后,他憑著自己較好的英語,在一家民營企業找了份翻譯的工作,去了尼日利亞。翻譯工作收入不錯,但畢竟遠在非洲,氣候條件不好,而且又人生地不熟的,生活很辛苦。
由于在念大學之前,他就向老家的農業銀行貸款用作學費,所以回國后,他把在非洲賺的錢大半還給了農行,剩下的部分剛好補貼家用。
“當時家里急需用錢,就把錢給了家里。”但小軍承認,當時的錢是足夠還工行的貸款的。
后來小軍又換了好幾份工作,銷售、律師助理等等,但都不理想,所以收入很不穩定,直到在現在這家醫藥公司工作。
小軍說,還工行助學貸款的事確實沒怎么在意,一直拖到工行公布了名單,記者聯系他,他才猛然感到事情嚴重了。
小軍說,他現在一個月收入1000多元,光房租就要300元,加上水電費、吃、行,一個月所剩無幾。
“整個一個‘月光族,實在沒辦法還貸。”小軍說,他真沒想到銀行會公布他的個人信息。
他說這種方式讓他壓力很大,如果讓周圍的人知道,對他的生活、工作都會造成很大影響。
記者了解到,小軍在得知消息后,主動和北京工行取得了聯系,雙方再次達成了還款協議。他將在三年內還清約1.7萬元,以及每天4元錢的罰息。
創業族:先還其他利息高的貸款
人物:小偉(化名) 從中國最知名的大學畢業,長興縣人 ,貸款31250元。按當初和銀行簽訂的協議,從2005年開始還款,每季度還款2400元,6年內還清。目前違約月數為23個月,雖然已經還清部分貸款,但仍積欠本息共16779.06元。
與小軍一樣,小偉也是從記者口中才第一次獲悉北京工行公布了他的個人信息。
他很氣憤,他認為銀行在網上公布自己名字和家庭住址的方式很不妥。
“銀行說聯系不到我的說法很不可靠。我留給銀行的信息很詳細,學校也能查到我的聯系方式。” 小偉說。
小偉表示,他在得知自己上了工行北京分行公布的欠貸名單的消息之后,就馬上和工行取得聯系,并還清了部分貸款。他還和工行達成協議,到明年3月還清所有拖欠的貸款。
記者提出疑問,為什么有能力還款,卻不還?
小偉告訴記者,當初簽訂的合約中(還款)原本就是2008年3月才到期的。
2004年小偉一畢業就在一家國有銀行工作,每個月平均有5000元到6000元的收入,所以一個季度繳付2400元的助學貸款對小偉來說并沒有什么壓力,第一年他都能按約如期還貸。
但2005年后,小偉離開國有銀行,和朋友拿出所有的錢開始自主創業,并向銀行申請了創業貸款,開始了全新事業的打拼。然而幾十萬元的巨額投入并沒有獲得預期的回報。各方面的貸款讓小偉感受到了還款的壓力。
“剛創業的階段,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貸款,對于我來說一定是把大頭先還上。”曾在銀行工作過一年多的小偉熟悉銀行的各種還款政策,“助學貸款的還款利息國家是墊付一半的,逾期還款的罰息相對其他種類的貸款也是比較低的。”
所以,還在創業起步階段的小偉很自然地選擇先向銀行繳付其他貸款。
本來是6年內還清,但協議中規定進入還款期后,小偉必須每3個月還一次貸款,額度為2400元。小偉確實沒有做到。
“沒想到銀行這么快就擅自公布我的個人信息。”小偉還憤憤地說。
各方觀點:
學生簽協議時不看條款
一位銀行工作人員說,為盡快拿錢,許多學生簽協議時不看條款,誤以為助學貸款就是助學金,是國家給的補貼不用還。毋庸諱言,還有部分學生的確心存僥幸,認為自己畢業后天南海北,原借款銀行不知道自己的去向,也不太可能為了區區幾萬元一路追蹤,所以對歸還助學貸款一事,能逃則逃,能拖則拖。
誠實守信方能立足社會
林衛萍(知名評論家)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欠款學生不是惡意欠款,也不是真的不想還錢,只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或是手頭沒錢。困難可能存在,但既然不能還錢,總可以主動與銀行聯系吧?可是這些大學生卻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
我們希望所有的人都是講誠信的,可現實也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不誠信的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有人說銀行在媒體上公布學生個人信息侵犯了公民隱私權,但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既然欠款的學生已經違背了約定,銀行公開其個人信息也是應該的,而且除此以外,誰能告訴銀行有更好的辦法能讓這些學生還錢?這樣做還能讓欠款的學生意識到誠實守信是立足社會之本。對欠款大學生的懲罰,會使更多的大學生受益,如果因為欠款的大學生太多而使銀行不積極執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豈不是因小失大?
給拖欠助學貸款大學生留一點尊嚴如何
尤小立(蘇州大學教授)
國家助學貸款一般是規定貸款人在大學畢業后6年還貸。但是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是一大難題,即使找到了工作,在收入上也會打折扣。他們既然是貧困生,拿一部分收入孝順父母、補貼家用也是理所當然的,再去掉基本的生活費用,可以說所剩無幾。用這筆少量的錢當然可以還貸,但再過幾年,他們就將步入最佳的婚育年齡,房價在上漲,教育費用在增加,這些問題讓他們擔憂的同時,也促使他們點滴積攢,早做準備。以前我們曾經呼吁國家助學貸款有一個更寬的時限,并且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一個區別對待的方式,就是為了避免“一刀切”政策的負面效應。但現在看來,政策的不合情理,正在誘使更多的大學生變得“不誠信”。
無條件還貸與無意還貸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概念,現在卻被同樣拉出來“示眾”,而且是由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一起執行,這更讓人費解。因為按照我的理解,國家助學貸款應該是有一定約束的福利行為。它可以有規定和規則,但這些規定和規則應是寬松的,體現福利的保證和保險原則的。既然是福利性質,委托商業銀行具體執行,也不應像商業行為和商業約定那樣具有強制性。
律師:銀行曝光“黑名單”有風險
邱寶昌作為知名律師曾經就銀行聯網建立信用“黑名單”制度接受過媒體采訪,并對該制度提出質疑。邱律師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了外國的信用體制經驗,希望在我國建立相應的制度。“在美國,一個人欠貸不還,將在找工作、申請貸款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不過,這需要建立很完善的信用制度和嚴密的網絡,還要建立整個公民的誠信意識。”
邱律師認為,銀行雖有無奈,但銀行還是要分情況對待欠款者,對確實沒有能力償還的欠款者,應予以寬容。公布“黑名單”,銀行還要承擔風險,一旦出現錯誤,銀行本身也面臨訴訟。邱律師認為,解決合同糾紛最好通過法律途徑,“即使找不到人,法院可以公告送達,缺席審判。通過法院的執行更合乎法律程序。”
僅僅曝光學生欠貸有失公平
不管是助學貸款,還是購車、買房或其他貸款,借了不還必將給銀行造成呆壞賬。銀行的錢來自于全體儲戶,呆壞賬多了,實際上加大了儲戶的風險。因此,銀行催債、收賬,合理、合法。對任何人來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那些主張“對欠貸學生應多一分寬容”的人,假如告訴他,由于“寬容”過多,銀行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你借給銀行的錢也別要了,估計他一定不干。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分是非的“濫好人”,拿著別人的錢去自己充“好人”,表面上看挺人性的、挺寬容的,其實,不但害了那些已經是成年人的“孩子”,也害了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包括他本人。銀行的錢如果都收不回來,難道不是全體儲戶倒霉?難道主張“寬容”的人就能收回自己在銀行的存款?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問題不在于銀行對違約助學貸款曝光是否侵犯個人隱私,更不在于曝光能否管用,而是銀行對于所有欠貸者公平與否,是否存在“雙重標準”?銀行的呆壞賬絕不僅僅是少部分助學貸款,凡是貸款違約都一律曝光,不僅僅是給違約的大學生曝光,那么,銀行的做法就無可挑剔。反之,僅僅是曝光違約的大學生,而對其他更多的違約者,對那些給銀行造成幾十億、幾百億呆壞賬的人網開一面,手下留情,法外開恩,就讓人們感到有失公平與正義。 (中國教育信息網)
事后鏈接:
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
根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國家助學貸款業務開展以來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國累計已審批國家助學貸款學生206.8萬人,累計已審批合同金額172.7億元,早期貸款的學生已完成學業,開始進入還貸期。但由于當前一些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流動性大、少數學生信用意識較差等原因,已經出現拖欠還貸現象。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人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國聯網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導致許多銀行不愿發放助學貸款。
“與一般個人貸款業務相比,助學貸款風險更高。”中國銀行有關負責人分析,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猛增,大學生就業前景不明朗,導致借款人的還款風險存在一定客觀因素;而國家助學貸款期限長,借款學生流動性大,畢業后分散在全國各地,又直接影響了銀行對貸款的催收。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人曾希望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國聯網扼制拖欠助學貸款。只要欠款的學生畢業后有工作,在銀行開了工資賬戶,他的信用信息就會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留下記錄,銀行很容易就能找到他。而一旦他有了不良信用記錄,以后就很難再從銀行貸款。
學貸“保險”悄然面世
近日,中國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向某省農行賠付了24筆“學貸險”共21405.94元,這成為國內首例因助學貸款違約、由商業保險公司“埋單”的保險賠付案例。
作為貧困學生救命稻草的助學貸款,因為其高違約率,成為各大銀行手中的燙手山芋,不少銀行出于執行國家政策的需要,不得不貸,但助學貸款的高違約率,又迫使大多數銀行惜貸。這種矛盾心理狀態勢必影響到助學貸款的周期性運轉,因此,不少商業保險公司瞅住機會,適時推出了“學貸險”。
有評論人士指出,“學貸險”雖然使助學貸款得到了一定的良性循環,但只能保障銀行的信貸周轉機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貸款生的“誠信”問題。(新華網浙江頻道)
欠貸訴訟遍布全國
其實,比起公布“黑名單”,助學貸款的訴訟早就在各地全面展開,在湖北,銀行甚至把學生家長告上法庭。
2006年5月15日,北京昌平法院對中國石油大學霍某、季某兩名學生進行了缺席宣判,判令其立即返還所拖欠的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的助學貸款。昌平法院近日還將對另外3名欠貸不還的學生進行宣判。此前,建行北京昌平支行狀告中國石油大學42名畢業生拖欠助學貸款。雖然立案半年來有37名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償還了貸款,但仍有5名學生既不還貸,也未到庭參加訴訟。
拖欠助學貸款網上公布后百余大學生還貸80萬。
據《北京晨報》消息,自工商銀行在網上公布拖欠助學貸款的1200余名學生名單之后,已經有百余欠貸大學生主動與工商銀行聯絡,80萬貸款已經順利歸還。
鏈接
大學生助學貸款拖欠額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國家助學貸款業務開展以來截至2007年11月底(據中國教育信息網),全國累計已審批國家助學貸款學生206.8萬人,累計已審批合同金額172.7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人在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國聯網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導致許多銀行不愿發放助學貸款。
2007年向社會公布拖欠貸款大學生名單的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各大銀行及該銀行各省市分行,均在不同形式上對欠款大學生情況給予公布。據有關媒體粗略統計,2007年以上三家銀行的幾十個分行參與了這次追繳貸款的事件,幾乎遍及全國。
銀行從一開始的發放助學貸款到現在的集中追債,其中也有說不出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