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莉莉
繼房價、股價、肉價之后,大學食堂也邁入了公眾的焦點視野之中。2007年9月,國家統計局發布8月CPI指數顯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5%。在此之前,中國的大學食堂已掀起一陣漲價風波。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在各自高校BBS中叫苦連天,媒體的全面報道更讓大學食堂漲價風波走向頂點。
大學飯堂齊漲價
面對日漸上揚的菜價,廣東某媒體記者走訪了廣州大學城內的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的飯堂,發現各高校飯堂菜價有不同程度的漲幅,分別上漲0.2元、0.3元、0.5元、1元不等,青菜原本0.5元/份,現增至0.8元/份,豆腐漲幅與青菜一致,西紅柿炒蛋由1.2元/份增至1.5元/份,絲瓜炒肉原本1.5元/份,現增至2元/份。
在各校飯堂里,凈炒肉的漲幅最大,平均每份漲1元,原本2元/份的排骨、回鍋肉漲至3元/份,叉燒則從2.5元/份漲至3.5元/份。
此次漲價中唯一不變的就是雞肉價格,這使雞肉類菜式成了“搶手貨”。廣大菊苑飯堂2元/份的白切雞,2.5/份的姜蔥雞成為不少學生首選,剛出爐便被搶購一空。
學生大喊“吃不起”
照新菜價,每位學生的伙食費當然會相應增加。廣州大學學生小李算了一筆賬,原來每頓吃兩份菜炒肉(3元)+三兩飯(0.6元)=3.6元,現在兩份菜炒肉(3.8至4元)+三兩飯(0.6元)=4.4~4.6元,每頓多了0.8至1元,一天兩頓,每天多花約兩元,一月則多花60元左右。小李說:“我在男生中還算吃得少的,飯量大的男生要多花更多錢。”
中山大學大三的陳同學則表示,由于飯堂漲價,自己每月需多花100元左右的伙食費,而且“有的沒漲(價)的質量也下降了,給得少”。該校新生謝同學也無奈地說:“現在吃不起肉了!”
對于漲價現象,也有同學表示理解。廣美的曲同學說:“現在市場上豬肉漲價,飯堂跟著漲是正常的,可以理解。”廣大梁同學也說:“前段時間有些地方發大水,菜當然貴了,在家吃貴,在學校吃當然也貴了。”
調整菜價搞“地下活動”?
據了解,大學城有的飯堂從8月起就開始調整菜價了,有的則從近日起上漲。有學生抱怨,飯堂升價搞“地下活動”,沒有事先通知,也不明碼標價。廣州大學城里的幾所高校,除中大飯堂菜價有掛價牌、廣外飯堂會在打價前向學生報價外,多數高校沒有“亮牌”,也不在飯堂內張貼漲價公告。
不少學生對此頗有異議。廣大信息學院李同學說:“升價都不說一聲,刷卡才知道,有點被欺騙的感覺。”該校一位剛回校的女生打了一份以前常吃的“海帶炒肉”和“絲瓜炒肉”及二兩飯,打價時發現比平時多了1元,才連忙問打飯阿姨菜價。而盛菜的碟子里全是海帶和絲瓜,肉只有兩三片。
對此,廣大飲食中心的胡主任稱:“現在正調整菜價,標價牌要換新的,還要消毒才能擺上。我們保證正式開學時明碼標價。”
眾大學生網友競相網上曬學校菜價
面對現實利益,多數學生網友在網上大訴苦水,自爆學校菜價漲幅大,貴得驚人。“一份豆腐一塊錢,就兩小調羹那么點!肉更是貴得嚇人,三四塊叉燒就要兩塊錢,一份雞扒六塊五毛錢。”有網友稱某名牌高校“原來菜價就是最貴的,上個學期西紅柿炒蛋就已經2塊錢一份了!一般的菜炒肉都要2.5塊一份!現在漲價幅度又是最大的!全是3元以上,2元的根本沒肉。”有網友還算賬:“我們學校飯堂菜價漲得非常離譜,青菜漲了60%,肉炒菜漲了25%,肉漲了40%。”
不少市外、省外院校大學生甚至高中生也加入聲討行列中。一名自稱是武漢體院學生“爆猛料”,西紅柿炒蛋4年前入校就已經是2.5元一份,絲瓜炒肉打菜的師傅高興就打3.5元,不高興就打4元,一般牛肉什么的都是5.5元。中山市某高校網友稱:“一個肉炒菜要4塊,一份雞肉也要4塊。”
如此高價,學生吃不起。網友“檸樂汽水”戲言:“以后女生都可以更好地貫徹減肥目標了!”有網友還編起了廣告詞“飯菜太便宜嗎?來××吧,包你滿意,兩天吃一頓,包瘦!”
對于飯堂飯菜漲價的情況,解決問題才是關鍵。不少學生網友提出了“對策”,一網友稱“應該減免學費,讓學生把所減的錢用于抵抗物價上漲”,“有關部門嚴格對學生飯堂的管理,做到衛生、新鮮、安全、健康且廉價。”
有網友認為可以不去飯堂吃飯,可到學校周邊價格便宜、美味可口的餐館、快餐店內解決溫飽。更有網友稱可以吃泡面或自己在宿舍“開小灶”。
網友“墨魚”回帖稱:“漲價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貧困生。本來只是沒錢交學費,生活費勒緊褲帶還能省著用,這下子漲價這么厲害,看來貧困生每頓只能吃包子或吃泡面了!”
校方應對
各高校紛紛出臺政策穩定食堂物價
武漢:武漢大學食堂從企業采購物資穩定菜價開高校先河
食堂菜價上漲之后,武大學生平均每月伙食費成本上漲了46.7元。為實現“食堂不漲價”目標,武漢大學已對后勤集團每年補貼200萬元。今年暑期,武大又努力改變以往從武漢市場采購的傳統方式,探索在農業市、縣、鄉鎮、企業建立“助教惠農農副產品基地”的新形式。據武大后勤集團副總經理周龍介紹,實施“直供”以后,僅高精面粉的進價就每公斤就下降了0.9元,按每年300萬斤用量計算,一年可降低成本27萬元。糧、油、蔬菜等各種物資進貨成本平均節約了5%到8%。此外,“直供”流程采取先請當地政府推薦幾家,再經武大后勤集團實地考察,根據其生產規模、產品質量、運輸成本等比較選擇的方式,保證了學生食品安全及低價。
向高校“直供”農副產品也得到了市縣的大力歡迎。簽約的蔬菜種植大戶,武漢市新洲區雙柳區孫洪村農民雷文中說:“給武大供菜,不僅市場穩定,而且價格比以前菜販零散收購每斤平均高了3毛,我們農民當然高興,要是所有高校都采取‘直供式就更好了!”
北京:北大校方將給學校食堂補貼
據了解,截至7月,北京高校聯合采購肉類價格同比上漲109%。
據北大飲食中心有關人士介紹,飲食中心一方面堅持團購,節約成本,另一方面要求肉類菜品平進平出,也就是說多少錢購進的原材料就多少錢賣出去。目前市場上雞蛋價格每個約為6毛錢,但現在學生食堂也只是賣5毛一個,此前北大一直堅持賣4毛一個,這也是唯一的漲價菜品。
北大校方表示,為了緩解飲食中心所面臨的壓力,正在研究出資給飲食中心予以補貼,但具體的補貼方案并沒有透露。
據北京一所高校后勤處的負責人解釋說,從今年一月以來糧油價格一直上漲,而根據要求學校食堂又要穩定飯菜價格,這使學校食堂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這位負責人認為,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背景下,學校食堂不能單獨承擔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確實應該得到一定的補貼。
山東:物價上漲不影響大學食堂
為了應對持續的物價上漲,山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要求高校加強進貨和制作環節管理,保持食堂菜價總體穩定。
據山東交通學院生活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樹民介紹,目前,豬肉的價格較原來增長了不少,高校后勤采購受到影響,但學校及時采取調整菜品的搭配結構、減少采購環節的浪費等手段,使食品原材料漲價對菜品價格的影響降到最低。劉樹民介紹,目前該校食堂的菜品中50%-60%價格都在1.2元以下,這些大眾菜也不是單純的青菜,會有肉、蛋等原料。而且學校食堂低價菜的品種也比較多,其中0.6元、0.8元的菜品不下10種。
山東輕工業學院、山東建筑大學等高校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就開學后學生食堂飯菜的價格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后勤處、學生處等相關部門在穩定菜品價格和提高貧困生的資助額度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從目前的情況看,原材料漲價對學生生活造成的影響比較小。
媒體視點
除非窮盡手段,高校食堂慎漲價
在物價飛漲的背景下,食堂也漲價這一合乎市場規律的行為,為什么許多學生卻不能理解呢?
這就暴露出學生與學校、企業溝通機制不暢的問題。在大多數高校,學生對于學校食堂管理的參與不足,從食堂招標過程中對企業的選擇,到食堂日常運營的監管,以及飯菜價格的制定和調整,學生往往被置身事外。權利的匱乏,信息的不透明,即使是一些合理的舉措,也會使得學生常常出現猜疑和不滿。長期以來,關于學生和食堂矛盾的個案并不少見。因此,若讓合理的漲價取得認同并不難,關鍵在于,學校是否能做到信息公開,讓一切都能看得明明白白,并讓學生參與調價的決策過程。
當然,更需思考的是,食堂漲價是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作為食堂經營企業而言,它的成本是多方面的,食物原材料成本上漲,那么其他成本是否應想方設法壓縮,即便是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也不見得沒有壓縮余地,例如武漢大學就通過從農副產品基地購進原料,降低了成本。作為學校而言,食堂經營成本的增加是不是必須要讓學生來承擔,學校能否通過降低承包費,或提供補貼等進行分擔。學生是一個經濟能力極其薄弱的群體,無論如何都不應輕易增加他們的生活成本,除非窮盡一切手段也無法化解成本上漲壓力時,漲價才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高校食堂漲價歸咎于食堂承包者逐利驅動,因此,為了確保高校食堂的公益性,應像以前一樣,由高校自己經營食堂。此觀點顯然站不住腳,高校后勤社會化、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種種問題,但總體而言,改革是成功的,對于此次的副食品漲價風潮,許多學校的處理也比較得當,沒有輕易將成本轉嫁給學生,典型的如清華大學,自后勤社會化改革以來,清華的食堂一直有著很好的口碑。可見,改革的方向并沒有錯,改革出現了問題,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問題,反而,它恰恰說明了改革還不夠徹底。(《新京報》)
白領高校“蹭飯”透出漲價之痛
隨著盒飯價格的上漲,上海一些中心城區的大學食堂成了許多上班族的“白領餐廳”。與市場上菜價上漲相比,許多高校食堂仍維持原價,因此吸引了大批上班族前來用餐。上班族“吃飯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
消費者擠進高校食堂“蹭飯”,并非上海獨有。當大量校外顧客擠進高校食堂就餐時,不但分享了學生的福利,還會增加學生排隊、找座的時間,進而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并且,由于學生大多是低收入或無收入群體,無力更換就餐點,因而只能被迫接受就餐環境惡劣的現實。
再說,由于學校食堂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其盈利空間本身就很小,如果校外人員過多導致其難以盈利,勢必會打破這種平衡,還可能會引起校內餐飲物價上漲。由是觀之,高校有責任限制和疏導校外顧客,以保證學生的利益。而從更大的層面來說,我們更寄希望于有關部門能積極采取調控措施,平衡物價,讓廣大百姓不再深感漲價之痛。(《三晉都市報》)
鏈接>>>>
食堂變相漲價:豆腐絲充肉絲
某大學的王同學反映近期學校食堂的葷菜里,幾乎看不到肉絲,全都被豆腐絲取代了,但菜名和菜價卻沒有變。
在該校論壇中看到,關于學生食堂最近出現的“肉絲事件”已經變成了該校校園網上的熱點。在回帖中,不少同學都表達了對校方食堂這種做法的不滿。部分同學認為菜品成分變了,食堂應該對菜名作出相應的調整,至少應該告知學生,而不應該把豆制品切成肉絲的樣子,放在葷菜里賣。
而該校膳食中心的工作工作人員表示,近期食堂的確在部分葷菜中加入了大豆蛋白,但并不是替代肉絲,食堂也無意以素充葷。這樣做,主要是出于營養搭配,均衡調配的角度考慮的。
(責任編輯:徐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