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漢字,是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最為珍貴的文化財富,但在手機時代,漢字的錄入卻只能仰人鼻息,這是對祖先的侮辱。
日前據媒體報道,盡管我國已經有6億手機用戶,年產5億部手機的總量更是占到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但讓人傷心的是,嵌入手機中的漢字輸入技術卻被國外企業壟斷,為此,我們每年需要支付數億元的專利費。
這著實讓筆者嚇了一跳,每日里習慣用手機去發短信,根本沒想到這些最能體現中國文化、主導信息來源的文字輸入法竟然是外國人制造的,并且還要給他們支付費用。這對于發明漢字的我們來說,無異于被人結結實實地打了一巴掌。
據悉,中國人使用的每臺手機都必須支付超過0.3美元的漢字輸入技術專利費,每年僅此一項就要多支付7.8億元人民幣,這是個不小的數字。而且,手機輸入法被國外公司壟斷,也阻礙了國內相關技術的發展,極不利于國產漢字輸入法的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部分國外的手機數字鍵盤漢字輸入法也不太符合國家標準和規范,不符合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其實,此前已有專家指出,國外的手機漢字輸入技術并不是最優產品,它們大多由海外華人開發,存在一定缺陷,其漢字使用習慣存在異化、洋化、退化的特點,滿足不了本土化的需求。
既然如此,為什么會有目前的這種狀況呢?——90%以上手機嵌入的漢字輸入技術為國外手機所壟斷。據專家介紹說,一方面是國內漢字輸入法的市場門檻太高,研發資金不足,使得目前國內的相關企業都在存亡界線上掙扎,而國外企業往往有這些實力;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利潤吸引力,國外的漢字輸入研發企業繼續壟斷,國際品牌大廠商已習慣和外國公司合作,中國的輸入法公司一直被拒之門外。
這種狀況該引發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