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教學目標】
1.了解詞語與時代的關系,理解詞匯是一個動態的系統。
2.辨析新舊詞語更替的原因。
3.理解新詞語來源、基本特點。
4.新詞語的規范使用——既要寬容,又不能失之于輕薄。
【教學難點】
1.詞語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2.詞語對價值觀念的影響。
【課型】活動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句子:“蔣興權是‘骨灰級教練。”
師:一家媒體以此為文章標題引來了一場“口水仗”,你們覺得這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資格老,厲害,可能說他年紀太大了。
師:在游戲世界,骨灰級是相當高的級別,是對玩家的一種極高認可。標題的原意是說蔣興權是德高望重的教練,但66歲的蔣興權大發雷霆:“誰叫我‘骨灰級了?我還沒到那一步!我年齡是大了一些,但你們這樣說我覺得折壽,再說誰先死還不一定呢。”
對這件事,你可以說記者用詞不妥,也可以說老蔣不夠時髦,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意識到: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人們的生活一天天發生變化,語言也無時無刻不在發展變化,新詞語總是無休止地涌入我們的生活,有的日漸清晰,有的僅是曇花一現。
二、學生活動一:梳理各時期流行詞,闡明語言與時代變遷的關系
(一)語言反映時代風貌
以下表中的四個時期為代表對近百年的流行詞匯進行梳理。要求:對下列詞語進行比較、篩選、推斷,填入表格內。

師總結:詞匯就像一臺靈敏的測量器,記錄著時代脈搏的跳動。語言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一個時代的“流行語”負載了大量的社會信息,反映了一個時代特有的社會風貌。
(二)語言折射出價值觀的變化
語言不僅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兩者還有深層的關系。下面以“五四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典型的詞語為例來說明這一關系。
學生列舉兩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詞語:五四時期:“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一國兩制、多黨合作、依法治國、政務公開、私營、合資、經濟特區。
師總結:這些思想、政治、經濟領域的詞語,曾經召喚了一代青年為之奮斗,曾經引領人民走向一個全新的時代,在意識、價值觀、心態方面產生極大的影響。
(三)文學作品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
1.文學作品舉例
①王淑芬(看李三的辮子礙事) 三爺,咱們的茶館改了良,你的小辮兒也該剪了吧?
李 三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
②吳祥子告訴你,常四爺,要我們效力的都仗著洋人撐腰!沒有洋槍洋炮,怎能夠打起仗來呢?
師:《茶館》是寫裕泰茶館從清末到解放前夕的變遷。老舍是公認的語言大師,在這段文字中,他怎樣通過人物語言來見證時代的變遷?
生:“改良”“剪辮子”是在清末,更確切地說應該是辛亥革命的時候。“洋槍”這些詞應該是民國時期特有的。(師補充:這里提到打仗,可以更確切地說是辛亥革命后的軍閥混戰時期)
2.生活實例一:“打包”
“打包”是什么意思?
生:①在餐館、酒店等將剩余的菜肴帶走;②相當于“壓縮”。
師:這兩個義項在生活中常用,但《現代漢語詞典》沒有你所說的兩種意思。它只列兩個義項:①用紙、布、麻袋、稻草包裝物品;②打開包著的東西。這詞典義我們反而不常用了,可見詞義變化之快,最新版的詞典甚至還未錄入。
師:我們常用的“打包”義說明怎樣的時代風貌?
生:上餐館要“打包”反映我們這個社會提倡節儉之風;電腦用語“打包”說明網絡用語的泛化,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日益凸顯。
3.生活實例二:“小姐”
以下四句話中的小姐分別是什么意思?
{1}“昨日見了那小姐,倒有顧盼小生之意。”(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二折)
{2}章秋柳還要開口,卻被龍飛攔住:“漂亮的小姐,不許你再演說了,時間寶貴。” (茅盾《追求》)
{3}“看你那小姐樣,整個兒資產階級作風……”(戴厚英《人啊人》)
{4}在KTV包廂,一個滿身酒氣的顧客高喊,“叫一個小姐來……”(網絡小說)
生:四句話中的“小姐”分別是大家閨秀、對年輕女子的通稱、有資產階級作風的女子和三陪女的特稱。
師總結:“小姐”一詞的演變經歷了貴族化、平民化、貶化的過程,社會變化帶來心理和價值深刻而潛在的變化,使詞義也發生轉變。可見,詞匯是一個動態系統,詞語演變反映時代變遷。《現代漢語詞典》見證了這一時代變遷,從1978年正式公開發行以來,1983年、1996年先后出版兩個修訂本,200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增補本,到2005已是第5版。
三、學生活動二:舊詞語消失和新詞語出現的原因(討論)
師: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最顯著的特點便是新詞語數量激增。其中新增詞語6000余條,刪去陳舊過時詞語2000余條。為什么有些舊詞語消失了,有些新詞語會出現呢?以課本第71頁所列的餐館用語為例,來說說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1.時代變化(社會文明進步,“伙計、跑堂的”消失了,也沒有“大爺、老爺”)
2.新舊事物的更替(舊詞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已經不存在,如“酒幌”;而與就餐有關的新詞語,如“連鎖店”“自助餐”“快餐”“奶吧”“大排檔”紛紛出現。另如,“黑白電視、彩電、純平彩電、液晶電視”也典型地反映了新舊事物的更替)
3.傳媒的影響(網絡、電視憑借巨大的優勢,產生了大量的新詞語,如“超女”“玉米”“涼粉”“鋼絲”等)
4.跨文化交際(國際上的、不同地區的交流頻繁,促使大量外來詞涌入,不少方言詞出現)
5.文化心理、價值追求(語言不僅是物質的表現,更是民族精神的折射)
師:如“美特斯·邦威”是溫州的服裝品牌,但乍看以為是進口貨,這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
生:是洋品牌質量高,價格貴,穿了有品位,許多人愿意穿洋品牌,商家便迎合公眾的這種心理。還有,是為了方便自己的商品走出國門,便紛紛為自己的商品、公司打上洋商標。
師:這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價值追求,所以新詞語不僅是物質的表現,更是文化、心理的改變。正如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所說的:“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
四、學生活動三:辨析下列新詞語產生的途徑

(二)考試中的“舊詞賦新義”(教師重新闡釋)
1999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4題:
下列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B.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師:這項是正確的嗎?(生齊答不正確)但是時光流轉到2005年,這項卻正確了。《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這詞的解釋:“《禮記·檀弓下》里說:晉國時期大夫趙武建造宮室落成后,人們前去慶賀。大夫張老說:‘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后來用‘美輪美奐形容新屋高大美觀,也形容裝飾、布置等美好漂亮(輪:高大;奐:眾多)。”
像這樣,許多詞語的義項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詞典對詞語作出新界定的還有“謙謙君子”“空穴來風”等。這可以說是以訛傳訛過程中以訛勝正的現象,但它們無可厚非,因為詞語最大的特點是“約定俗成”,詞語意義的變化不是個人意愿,而是社會自然選擇淘汰的結果,是經過時間的洗滌被大多數人認可的結果。
五、新詞語的特點
(師舉例,學生歸納)
1.新穎性(如艷照門、周老虎)
2.能產性(有一個詞根,就能產出大量的相關的新詞語)
(黑客)~客:黑客、博客、播客、曬客
(的士)~的:轎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
(網吧)~吧:吧臺、吧女、氧吧、書吧、陶吧、網吧
3.不穩定性(有的一下子淡出人們的視野)
六、學生活動四:討論如何規范使用新詞語
材料一:“偶班的GGMM醬紫決定去操場上給他+U”,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重慶賽區開賽半個多月來,已有200多篇作文因為這樣濫用網絡語言被大賽組委員“紅牌”罰下,取消了參賽資格。(《重慶晚報》2007年12月12日報道)
材料二:從2006年3月1日起,根據新生效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出現諸如“美眉、恐龍、PK、粉絲”等網絡流行語言,將被判定為違法行為,因為它們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2006年3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
討論結果:
1.這些網絡語言,私下交流可以用,但是在學校課堂、作文比賽、語文考試中要堅決抵制。
2.新詞匯的大量涌現是好事,我們不必擔心漢語言變得“不純凈”而過分排斥,因為無生命力的新語詞自然會被淘汰。像上海這樣判為“違法行為”,未免太嚴厲。
師總結:
1.輕薄用詞哂未休,要規范用詞。
2.文化寬容。正如語言學家呂叔湘所說“與其失之于嚴,毋寧失之寬”。若想不讓我們的語言文化進入僵化停滯狀態,就應該對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新語詞始終保持“文化寬容”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漢語極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既要寬容,又不能失之以“輕薄”,正所謂“不成規矩,無以致方圓”。
七、作業
神童(神經兒童)天才(天生蠢材) 偶像(嘔吐的對象)可愛(可憐沒人愛) 經理(經常被人修理)……
這些是當今校園很流行的詞語,是生硬地為舊詞賦新義。對這類語言你覺得應該采取什么態度?請寫一篇文章加以說明。
(浙江省溫州一中 3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