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 劉麗偉
取材于明傳奇《浣紗記》和小說《列國演義》的京劇《西施》,以及與之情節不盡相同的漢劇、川劇、滇劇、秦腔等諸多戲曲劇種同一題材的劇目,大都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獻美女西施與吳王夫差,并買通吳國太宰;夫差惑于西施美色,信用內奸,導致國事日非,江河日下,終被臥薪嘗膽的越人所滅。近年出現的《西施斷纜》、《西施歸越》兩部劇作,則出于對歷史、現實及人性的多極關照和深刻思考,分別于西施“赴吳”前和“歸越”后集中筆墨,大作文章,從情節結構的設置、劇作主題的開掘,乃至人物行動的描寫、心態的揭示及性格的刻畫,均表現出創作主體在戲劇觀念、表現手段等方面的追求和探索,且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頗感二劇對西施這一人物形象的延伸、補充和富有思想內涵的塑造,幾近極致。然而,觀看河北梆子《鬼域逢仇》,頓覺“極致”之結論還為時尚早。因為,該劇將凝重的筆力注入于荒誕的形式,使荒淫無道、誤國喪生的夫差與迫于巨大外界壓力而投身浣江的西施地域相逢,以二“鬼”對于各自的生前所為同異并存的反思,為同類題材的戲劇作品開辟了新的領域,看似節外生枝,實則奇在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詩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領人偏于雷同處見長”(清·薛雪《一瓢詩話》)。由王新生編劇、魏青導演、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演出的《鬼域逢仇》,其主創人員是否具有薛公所言的“大本領”姑且不論,但僅就這出戲來講,他們卻做到了“于雷同處見長”。首先,該劇開宗明義,將時間、地點假定為“吳王與西施相繼魂歸地獄之后”和“鬼域之黃泉路上、奈何橋下”。此時此地的夫差,已由生前的吳王成為陰曹地府的“巡察將軍”,分管對“輕生橫死”(即非正常死亡)者的“一審、二問、三造冊”。對于越王勾賤施以“美人之計”,“誘我誤國”并“魂歸九泉”而耿耿于懷、念念不忘的夫差,恰遇“擅闖地獄”、乍成新鬼的西施,自是仇“鬼”相見,分外眼紅,尖銳的矛盾也由此而展開。這一點,不僅標新立異于同一題材的其他劇目,而且,也不同于其他題材以現世之人“游地府”、“探陰山”,查明案情、拯救冤魂,或“鬼魂”返回“前世”復仇、報恩、了結情緣、孽債為內容的劇目。其二,若排除為“鬼”時間上的先后,劇中不期而遇、狹路相逢的“吳王之鬼”和“西施之鬼”,已是同為“鬼魂”在“鬼域”,或者說,生前、死后的差異已不復存在;從這一點上講,矛盾雙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但這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該劇圍繞二“鬼”前世的人物關系所展開的戲劇沖突,已不是一國之君頂著“輿論壓力”,對傾心美人百般溺愛、言聽計從,浣紗女子情愿舍身取義,誘敵國君王“陷害忠臣,誅殺良將”,而是通過他們各自對于前世恩恩怨怨、功過是非的辯護、指責及拷問,以更加冷靜的態度,從更加深刻的層面,去思考導致西施、吳王由人變“鬼”的歷史和社會的原因。第三,劇中的“吳王之鬼”,除表現了對勾賤、西施的切齒痛恨之外,還有對自己生前所作所為的深深悔悟;而據“西施之鬼”所訴:在其“歸越”后連遭越王、鄉鄰、親友甚至夫君范蠡的嫌棄和鄙視,產下吳王“孽子”之后,更被越人視為“心腹大患”。這一切,不僅使她“孤獨無依,滿腹惆悵”,且對吳國百姓亦產生“負疚之情”,“走投無路”之際,她想到了以死來解脫世事紛擾。當夫差得知西施“歸越”后的遭遇時,深感其原是一個“愛國恤民、意切情真、黃蓮飽嘗、磨難歷盡”、“善良無辜受害的人”,并欲與西施“在地獄重結連理”,再續前緣。然而,“才吞人間苦果,又嘗九泉黃蓮”的西施,“情已冷,仇已淡,愛已逝,恨已遠”,她自絕了轉世還陽之路,緩緩走上奈何橋,縱身躍下……
綜觀河北梆子《鬼域逢仇》,如果說,夫差還是以封建君王的身份痛悔前世的話,那么,西施的經歷及“負疚”心理,則是對于戰亂帶給黎民百姓巨大災難的血淚控訴。毋庸置否,西施是越國贏得戰爭的制勝法寶,但更是吳越爭霸的犧牲品;越國朝野對于她“赴吳”時大有風蕭水寒的擁戴,已隨著散去的戰爭硝煙逐漸遠離,一去不返。而戰爭對于這樣一個愛國、善良且尤為美麗的柔軟女子來說,其災難更深、更重、直至萬劫不復!《鬼域逢仇》的悲劇意義,使得人類渴望和平、憎惡戰爭的劇作主題更加形象、深刻,而西施為幼子取名“吳爭”的自訴,則是這一立意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