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吳 楊
【摘要】巴赫的音樂是凌駕于音樂表現形式之上的理性。巴赫的宏偉是信仰的象征,他訂定的個人音樂風格的終極目標,就是將居于人類內心的欲求導向超越一切的上帝。從音樂本身層面來看,巴赫作為復調音樂大師,在他以前的音樂大師所開創的音樂表達方式的基礎之上,極盡了豐富與簡化兩方面的努力。它最豐富的發展了復調音樂的對位,變化等因素。
【關鍵詞】時代特征;音樂風格的特性;宗教感;空間感
17世紀初至18世紀中葉的歐洲藝術風格,崇尚豪華、奇異和精雕細琢。巴洛克一詞源于葡萄牙文,最初作為一種17世紀的建筑風格——比如許多意大利式教堂如洋蔥頭樣的大圓頂,意為“不圓的珍珠”。此后這個被歐洲學者們所借用的諢名被沿襲了下來,泛指16~18世紀這段時期的建筑風格,造型特點和音樂藝術。
早期的巴洛克時期(1600~1650)是于文藝復興的末期相連接的。科學藝術包括哲學界處在覺醒時代,具有了新的思維。羅馬教廷為了奪回自己在人們心中日漸失去的影響,下令剔除藝術中種種世俗情感因素,使信徒的精神又回到對來世的向往中,人們對宗教具有狂熱的情感,熱衷于修飾教堂,考究盛典禮儀的壯觀;而到了盛期的巴洛克(1650~1700),以法國為首的幾個大國擊敗了作為反宗教改革精神堡壘的西班牙帝國,大大削弱了意大利藝術對英、法、德等國的影響。“音樂是統治階級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宮廷供養了全歐最優秀的樂隊,培育出法國古鋼琴樂派”。①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歐洲社會從此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資產階級作為一種新興的獨立政治勢力登上歷史舞臺,在社會體制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同時,在思想和文化領域恰好是文藝復興向啟蒙運動過渡。由于資產階級的日益壯大,“公開音樂會逐漸盛行,成為支持音樂家的一種新力量”。②這個時期的藝術領域內,各個藝術門類都在尋求自己的發展方向,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藝術表現手段的途徑。聲樂和器樂作為兩種主要的音樂表現形式,開始走向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影響了歐洲音樂發展300余年。晚期的巴洛克時期(1700~1750)也是資本主義從封建土壤中開始成長的時期。歐洲大陸的人們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維護自身權利,宣揚自由平等。無論是自由城邦還是各路公爵諸侯,都希望通過高水平的音樂家為他們樹立自己的形象,于是音樂家們有了最能發揮自己才能舞臺的權利;文藝復興以來意大利人領導的藝術新潮流形勢已經風光不再,給了巴赫一個冷靜學習意大利藝術家經驗,并以自己的創作取而代之的可能。
由此看來,我們現在所接觸的巴赫作品主要創作于晚期的巴洛克時期,其時代藝術的主要特征有:
1、凌駕于音樂表現形式之上的理性,17、18世紀是個崇尚理性的時代,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人們認為,在理性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是通向完美的保證,這種秩序首先是對事物的歸納及思辨。“巴赫的音樂主題就像一個姓名,一個符號,雖然往往只有一個樂句,但卻高度凝煉著一種情感。”
2、強調對細節的雕飾和宏偉的氣勢。一個原本很簡潔的旋律常常被各種方向的音符進行包裹,從而構成旋律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精心創造了精確的音樂修辭,組合了富節奏性而和諧的形象、上升樂句或下降樂句的剖析圖面以及休止符的停頓。而在氣勢方面,以《十二平均律》下冊第一首為例,可以看到深沉雄厚的低音,然后是一個持續長音,接著是高音部分帶有裝飾的徐緩下行的旋律,兩手因為寬闊的距離造成一種空間感,聯想到管風琴的音響,感到自己正置身于一個氣勢恢宏的大教堂里,使人覺得自我渺小的哥特式教堂。我們跟隨自上而下的旋律,在重音卻聽到親切的交談,彼此起伏的和應使我們覺得有許多會眾聚成一股力量,向一個目標進取。因此,巴赫的宏偉是信仰的象征,表現了人們對自我的堅定信念。
3、連綿不斷的動力感。無論是緩慢的還是快速的樂章,無論是程度淺顯的《小巴赫》還是《戈德堡變奏曲》,我們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節奏運動連綿不斷進行著的旋律線條,這是由于復調織體中各個聲部間歇的不一致造成的。英國權威音樂家唐納德·拉維認為:“在貝多芬寫出《黎明奏鳴曲》之前,《戈德堡變奏曲》一直是最明亮、歡樂、最能顯示鍵盤樂器特點的作品”。③這種一往無前的動力是巴洛克晚期藝術新貴自信精神的寫照。
巴赫及其音樂風格特性是具有宗教性及空間感。巴赫(J·S·Bach 1685~1750)的音樂創作基本可按他一生中活動的三個重要地點:魏瑪、克藤和萊比錫,分為三個階段。魏瑪時期,J·S·巴赫的主要貢獻在于對管風琴改造的努力。他在管風琴這件古老的樂器上創造出一個樂隊演奏的效果,致力于減弱音栓的各等音色,引進弦樂聲部,使傳統的低沉的管風琴也能靈活地展示不同聲部的不同音色。這一時期他所創作的管風琴作品,充分培養了他在管風琴中表現廣闊的音域與豐富復雜的和聲能力。克藤時期,J·S·巴赫作為一名宮廷樂隊的樂長,主要貢獻在鍵盤與器樂作品的創作。這一時期,是巴赫藝術創造的峰巔,他開始尋找最簡潔、最樸素的方式,以盡可能少的素材來構成一個音樂作品。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組曲。萊比錫時期,作為圣·托馬斯教堂的樂長,J·S·巴赫的心態更趨平和。這一時期作品主體自然是每年為圣·托馬斯教堂禮拜及節慶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劇及5首受難曲、6首彌撒曲。不容忽視的是巴赫在這個時期對他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總結,其結晶為《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戈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平均律鋼琴曲集》被舒曼稱為“作品中的作品”、“音樂家每天的面包”。④
從生命形態來看,巴赫是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其一生中,除了克滕時期大約有六年時間為克滕親王服務外,基本把所有精力都獻給了教會。巴赫自己曾說過“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的聲音”。這樣,應該從宗教的角度來接近巴赫。而巴赫音樂中的宗教性,感染我們的并非是那些具體的宗教內容(比如康塔塔,眾贊歌等),在音樂作品中,其具體內容經過了音樂形式表達的中介,我們欣賞的其實已不再是內容,而是經音樂形式轉換成的那種上升于內容之上的音樂語匯,和其中所展示的境界。音樂形式與作曲家的情感方式共同組成這境界,而某一作品的具體內容只不過是他的創作背景。巴赫音樂世界的多重比喻所重視的是聽覺,而非視覺。我們應該將他的音樂置于聆聽上帝話語的前提,因為藉由聆聽,上帝的話語會進入內心最底層,并進而轉化人心。巴赫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是為靈魂的再創造而作,由此他訂定個人音樂風格的終極目標,就是將居于人類內心的欲求導向超越一切的上帝。
歌德有段對巴赫音樂的評論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透過裝飾樂句、多重形象、節奏與流動的空間,巴赫的音樂揭露了創造性智慧的游戲。進一步而言,聆聽巴赫的音樂會在內心深處開拓一條寂靜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通向宗教中人們與上帝心中的體驗,結合了音樂與心靈的體驗。而從音樂本身層面來看,巴赫作為復調音樂大師,在他以前的音樂大師所開創的音樂表達方式的基礎之上,極盡了豐富與簡化兩方面的努力。它最豐富的發展了復調音樂的對位,變化等因素。音樂是時間性的藝術,但也不排除空間的體驗。音樂結構首先要考量的是音與音之間的關聯。音樂中沒有任何曲風的要素能夠獨自存在。相反地,高音與低音的差距、節奏的對比、賦格中主題與反主題形成的張力、各調性不同的音色,都會浮現一個空間。在巴洛克音樂里,特別是巴赫的音樂世界,空間的體驗會浮現一個層級的觀念,舉例來說,從高音到低音的轉移、從流動性弱到流動性強的改變,或是從簡單到復雜的轉變,都可見到空間的轉換。
總的看來,筆者認為巴赫的音樂是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是天與心的交融。
注釋:
①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上海,2004年)96頁
②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上海,2004年)97頁
③唐納德·弗朗西斯《音樂分析及室內樂文集》(Oxford University Press倫敦1949年)35頁
④帕特里夏·法洛《鋼琴藝術三百年》馮丹等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重慶 1998年)11頁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