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彬
2005年6月,中宣部劉云山部長充分肯定了南通中學的“難忘教育”,從此,南通中學的“難忘教育”在全國推廣,南通中學成為全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先進典型.“難忘教育”既不是指教育的內容,也不是指教育的模式,而是專指教育的特質,確切地說是教育的色彩,教育的力度和教育的影響.而“有效教學”指的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那么,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能把“難忘教育”與有效教學有機地進行融合嗎?
一、難忘教育與有效教學的探源
1.難忘教育的探源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存在著教條主義的傾向,一種背條條、記框框,盛行用卷面成績來衡量學生“德行”的現象.面對學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懷、道德行為,教育者或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馬克思在他所著的哲學手稿中,反復強調感性對于人的重要性.“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毛澤東在他的哲學論著中說:“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南通中學的難忘教育,有百年傳承的“誠恒校訓”為基石.通過一次次精心組織的德育活動,給予學生印象深刻的、大量的德育信息和力度大的教育震撼力,從而順暢地進入學生心理通道,再以具體的德行感性再現,給予學生相當長時間的教育記憶和情感體驗.
2.“有效教學”的探源
有效教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夸美紐斯開始,“有效教學”的理想落實在“規模效應”及其相應的“教學模式”上.《大教學論》的理想寄托在“班級教學”中,它是“有效教學”的初始狀態.在這種初始狀態的“有效教學”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擴大教學的“規模”,減少教師教學的重復性勞動,“一個教師可以同時教很多學生”.
第二個階段:夸美紐斯以及赫爾巴特學派所倡導的“大”的、“普遍”的教學模式后來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是人們對“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學模式”逐漸發生懷疑,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開始突破“教學模式”的思路,而從“人的問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等視角來考慮有效教學的出路.
第三個階段:開始轉向“教學設計”.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探索的基礎上,人們認識到無論“大”的(夸美紐斯)、“普遍”的(赫爾巴特)的教學模式,還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實現有效教學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或“教學設計”)和“反思意識”(或“教學反思”),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的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的道路上,有效教學大體有三種取向:一是科學主義(以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為代表);二是建構主義(以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納的理論為代表).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和絕對權力的姿態走進教室“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充當課程實施的“積極推進者”、“平等對話者”和“行動研究者”的多種角色,引導學生真正地成為“發現者”和“建構者”.
二、難忘教育與有效教學的交融點
1.兩者都是“生活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使學生回歸生活、認識生活、熱愛生活、創造生活是教育的目的.學生知識的發展是一個主動積極建構的過程,是與個人的既有經驗、情感態度和身心需求相關的過程,是啟動“內在圖式”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感悟、分析、判斷、驗證、矯正的過程.“難忘教育”在自己的理論旗幟上,鮮明地書寫上“生活”這個關鍵詞,是明白只有在學生的生活世界、學生的現實遭遇、學生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中,才真正蘊藏著寶貴的德育契機,才能夠真正開掘出學生道德品質生成的源頭活水,“生活德育”將越來越成為學校德育的價值追求.“教育即生活”,有效教學也離不開生活這“源頭活水”.促使學生在自然和諧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實踐和不斷探索,體會化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化學的科學魅力和社會價值.
2.兩者都是“情境的”教育
“難忘教育”引進了“情境教育”的精髓.把生活的原生態(當然是富含教育意蘊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切實真切的體驗中明是非,辨美丑,知得失.同時,我們也十分注重和精心創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情境,將優化的、美化的、凈化的人物、事件、環境組合成教育心理場,用“場”的磁力緊緊抓牢學生的審美注意和情緒感染.《化學課程標準》提倡“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素材來創設學習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見,創設情境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
“實施難忘教育,達到教育難忘”,這不但是學校德育的目標,也是中學化學有效教學的目標,符合進一步提高21世紀公民科學和道德素養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