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華 董華林
【教學緣起】
近年來,隨著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全國各省市許多中考語文試卷出現了一個與傳統試題有所不同的相對獨立的試題板塊: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試題”題料的選擇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試題的呈現流程一般為:提供背景資料,設置活動情境,規定相關任務,解決“實際問題”。試題考查的重點是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試題”的出現,旨在通過考試這種形式,來檢驗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質量。但這類試題畢竟與平時教學中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有諸多不同之處:前者是學生個體在規定的時間地點以紙筆作答的形式完成,后者則多為學生群體在相對寬松的認知實踐活動中加以實現。
如何將平時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中考試卷的綜合性學習試題聯系起來,如何在平時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將已具備的能力較為自覺地用于解答“綜合性學習試題”,是設計本課的緣起和目的。
【教學過程】
一、理念導入
綜合性學習試題,體現課標理念,體現語文學科的學以致用。它的意義在于拓展學習空間,豐富語文學習資源和途徑,加強語文學習和生活的聯系。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過渡到下個環節做準備。
二、實戰演習
1.演習目的
提供資料,營造考場氛圍,讓學生獨立答題,以期得到限時狀態下“原生態”的答案,為下一個討論和指導環節做準備。
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1月23日聯合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將全部實行免費開放。
下面是某學校同學從報刊上搜集的一些資料,閱讀后按要求回答1-3題。
——過去,中國人鮮于光顧博物館,當然成因頗多。但除了文化習慣、歷史傳統、社會風尚,一個不容回避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博物館票價高過大多數人的心理承受線。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他曾多次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在博物館外徘徊,但最終因門票價格望而卻步的場面。
——觀眾人數突然增加了好幾倍(甚至10倍),原來的設施不夠用了,原來的人手也不夠,甚至原來的管理方式也要改變了。衣冠不整的進來,乞丐進來,不以參觀為目的的人進來,怎么辦?
——對不少觀眾來說,博物館多少有些神秘感,而且博物館設施精良、文化氛圍典雅,連衛生間都比別的地方干凈。于是,他們便一窩蜂擁來了。對這部分觀眾來說,確實可說新鮮大于需求。當然,有很多人是真的想看,以前的收費減弱了他們進入博物館的迫切感。他們是否已經清楚,參觀有些什么要求和規矩?他們是否明白,博物館免費真正意味著什么?難道就只是為了向來賓提供服務設施,提供一個舒適的休息場所,提供衛生間和手紙?我們踏進博物館究竟是去干什么的?有很多人恐怕還沒有想明白。
(1)請將以上資料綜合概括成一段文字。(60字以內)
(2)針對博物館免費開放過程中出現的不和諧現象,請談談你的看法。(80字)
(3)請就如何落實《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提出你的建議。
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消息學生不陌生,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意義學生未必想過或想得明白,上述材料的收集,為學生回答文后的問題提供了依據。三道小題分別從概括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三個方面考查學生在平時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所形成的語文能力。
2.演習指導
教師在學生答題過程中巡視,待學生解答完畢,將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用投影形式提供給學生依次進行討論:
第1題設題依據:“為解決問題搜集信息、整理資料、做出概括”是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據此,此題的設計著眼于學生對三則資料的綜合分析、準確把握、正確概括的能力培養。
教師選擇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答案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
甲:“過去,中國人鮮于光顧博物館的原因是門票過高;如今免費開放后,觀眾的素質有待提高。”
乙:“過去,博物館門票過高,觀眾只好望而卻步;如今免費開放,博物館的管理面臨新的挑戰,觀眾的素質也有待提高。”
一些學生看不出甲乙答案的區別,在教師的提示后,學生發現兩個答案的不同點:①在對觀眾過去未光顧博物館原因的表述上,甲為“鮮于光顧”,乙為“望而卻步”;②甲的后半句未涉及“博物館管理”方面的問題。
討論比較中可以看出“鮮于光顧”與“望而卻步”相比,甲的答案未能充分表現出觀眾對參觀的需求,而后半句只看到觀眾的一些不良行為而忽略了“博物館的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討論過程中,學生意識到答好這類試題的關鍵在于“統籌兼顧”、信息無遺漏、表述要準確。
第2題設題依據:課標要求學習者“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此題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探究思辨能力。試題留有較大的主觀發散空間——既可以從某一方面入手,也可以從綜合研究的角度出發,通過深層原因的分析表明正確的觀點。
學生普遍將著眼點放在了“觀眾”身上,答案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甲:觀眾應該珍惜國家提供的機會,做文明參觀者。
乙:觀眾素質太低,應該提高他們的素質。
丙:博物館可以降低門票價格,但沒必要不收費。
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整理出上述答案,然后進行分析,找出三個答案的缺憾:
甲和乙看到了觀眾方面存在的問題,卻忽視了博物館方面的問題,丙則與之相反,以上三個答案的視角過于狹窄,缺乏全局觀;甲和乙的答案過于表面化,未能對問題作深入的研究,且表述不嚴謹,答案中的“觀眾”是全體還是部分界定不明;丙的“沒必要不收費”顯然忽略了材料中“免費開放”這一重要信息,偏離文本,言之無據。
解答此題的先決條件是正確分析“不和諧現象”的起因,客觀辯證地看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發表看法。
在博物館收費的年代,未出現上述不和諧現象,“不和諧”出現在博物館免費開放之時。從收費到不收費,博物館的經營性質變了,但管理制度不變應該是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找到了“病源”,才能夠“對癥下藥”,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以下結論:
①博物館應該完善管理制度以滿足公眾的文化渴求。
②不應該過多指責觀眾,對他們應該多一些寬容和引導。
如果說前兩題側重考查的是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那么,第3小題則側重考查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提出建議(或設想)類的設題是綜合性學習試題的“常客”,圓滿作答的關鍵在于:建議具有針對性,合情合理可操作。
學生答案歸納如下:
甲:博物館應該適當延長開館時間,滿足觀眾的需求。
乙:禁止乞丐和衣冠不整者入內,違者罰款。
丙:向社會招募志愿者,利用休息時間,對觀眾進行宣傳和導引。
丁:實行預約制度,合理控制人數,避免盲目進館導致的擁擠,保證觀眾不虛此行。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上述答案。甲建議延長時間緩解觀眾過多的壓力,應該肯定,但可行性較差;乙注意到了對參觀者的衣著要求,但禁止“乞丐入內”的說法含有歧視性,且罰款的建議忽視了正面的引導,顯得過于生硬。
丙和丁的建議均能從安全防范、服務意識、管理規范的層面提出較為實際的設想,應該肯定。
三、鞏固拓展
如果說上面的練習設計重在語文學科內部的綜合,那么下面的鞏固拓展則不僅強調了語文學科內部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的要求。請看示例:
今年夏天,北京市40余家大商場聯合推出了“文明傘,大家用”的公益活動。為什么叫“文明傘”呢?因為“借時無須抵押,還時全憑自覺”,用以提倡精神文明。據統計,自6月1日起,共投放傘具2萬把,近10萬人從中受益;另一方面,截止到9月10日(雨季已過),四十余家商場“文明傘”的保有量共為3344把,占最初投放總量的16.72%。活動結束以后,記者隨機采訪時,得到的回答是:“也許是不下雨,想不起來還”,“可能不順路”,“沒準壞了,不好意思還”。有一位女士舉例說,她的一位同事出去旅游,用來遮太陽的就是一把“文明傘”。
1.王甜甜同學覺得北京市民的素質太低了,2萬把雨傘,最后只剩下3344把,僅占2萬把雨傘的16.72%;大多數同學卻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應該為大多數北京市民的文明行為叫好。請你向王甜甜同學作解釋說明。
2.上面的消息中提到一些市民沒有及時送還雨傘,請針對其中一種情況,參考下面的語句,再寫一句來表達你的見解。
“是不下雨,想不起來還”嗎?你遺忘的豈止是一柄文明傘?
3.如果再一次開展“文明傘,大家用”的公益活動,請你設計一條印在文明傘上的宣傳語。
練習指導:
學生作答時,教師巡視,發現第1小題學生雖然語言表述有差異,但結論驚人一致:“北京市民的素質太低。”
問題出在王甜甜把材料里“占最初投放總量的16.72%”看做是還傘率,因此才得出了“北京市民的素質太低”的片面結論。如何向王甜甜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關鍵在于說清楚在“文明傘,大家用”的公益活動中市民的還傘率是高而不是低。從材料中可知,2萬把,“近10萬人從中受益”,說明用后送還的人次絕不在少數:這一公益活動的開展正值雨季,從“6月1日起”“截止到9月10日”,歷時三個月。三個月的降雨次數,最保守的估算也不會少于10次,材料中的“3344”,應是諸次使用后的最終結果。以10把雨傘為例,若每次的還傘率為80%,經過5次借出與返還,最終就會剩下4把,我們當然不會因為只剩下了4把,而得出返還率僅為40%的結論。王甜甜是把剩余率看成了返還率,而判斷北京市民素質高低的標準恰恰應該是返還率而非剩余率。
一些同學之所以找不到解題的思路,一是受固定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將興奮點關注在“投放2萬把,最終保有量僅3344把”這一巨大反差上;還有一些同學,忽視了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及信息間的聯系:如活動的起止時間、“雨季已過”等。
通過討論,學生意識到要順利完成此題,不僅需要對材料的整體把握,對相關信息及其關系的確認、整合,還需要自覺調動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并能運用于對問題的解決,如“剩余率”與“返還率”的區分,對返還率的粗略估算等。
第2小題類似于仿寫,但它與一般意義上的仿寫有所不同。從所給例句看,一方面要求學生必須針對資料中某一種沒有及時還傘的錯誤說法展開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必須引導對方認識到錯誤之所在。總之,這一類似仿寫的語言表達題,針對性和實用性均更加突出。下面是學生答案及教師指導:
甲:“沒準壞了,不好意思還”嗎?朋友,你破壞的豈止是一柄文明傘?
教師指導:“破壞”言之無據,應從“不好意思還”展開分析。
學生修改為:朋友,好好想想吧,你究竟哪里出了問題?
乙:為了自己遮陽就不還傘了嗎?朋友,你遮住的又何止是太陽的光明?
教師指導:“太陽的光明”語意不夠清晰,可進一步暗示錯誤行為的根源。
學生修改后為:為了自己遮陽就不還傘了嗎?朋友,你遮住陽光的同時還遮住了什么?
丙:“可能不順路”嗎?朋友,你錯過的豈止是一條還傘的路?
教師指導:“錯過”一詞欠準確,應針對對方“不順路”展開分析。
學生修改后為:心里的路順了,還傘的路還能不順嗎?
第3小題要求學生為“文明傘,大家用”的公益活動設計印在文明傘上的宣傳語。
在作答之前,先讓學生明確宣傳語特點:①明確宣傳對象;②明確宣傳目的;③注意宣傳語的表達效果。
教師在眾多的宣傳語中選出三條,讓學生討論分析。①為了給每一個需要它的人帶來方便,用后別忘了及時歸還!②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變得更精彩。③借傘方便自己,還傘方便大家。
經過討論,師生認為以上三個答案均能清楚地表達宣傳意圖,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細加比較,使學生發現,答案①文字量偏大,印在傘上只能縮小字號,這勢必影響宣傳效果,且后半句略顯生硬,親和力較差,缺少鼓動性。答案②巧于借用,不乏機智,但用語過于寬泛,只要是用于表達愛心的場合均可,缺乏針對性。答案③言簡意明,既有親和力,又能以簡短的文字感動他人,較好地起到了宣傳鼓動的效果。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100071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 100073)
編后絮語
付華和董華林老師設計的這節綜合性學習練習指導課有三大亮點:一、彰顯課標理念,忠實語文教學;二、選材源自生活,拓展語文課堂;三、訓練環節,務實到位。始終針對學生的知能障礙,因勢利導,培養學生把在語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生活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語文應用的自覺意識,是一節在理論層面上站得住腳,在實踐層面上操作性強的好課。
應該指出的是:日常教學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與考場上的綜合性學習試題畢竟存在較大差異,這節指導課的設計思路和呈現方式較好地在兩者之間架設起了一座有效導引的橋梁,課程設計利于整合,便于指導,從而實現了日常積累與檢測、評價、總結、提升的結合,最終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