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進
說千道萬,要想安身立命先從做人開始,“做事先做人”,這是一條千古不渝的真理!
有則哲理短文頗耐人尋味。說的是,曾經有一個記者在家寫稿時,四歲的兒子吵著要他陪。記者很煩,就將一本雜志的封底撕碎,對他兒子說:“你先將這上面的世界地圖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過了不到5分鐘,兒子又來拖他的手說:“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記者很生氣:“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說謊話就不好了。怎么可能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圖!”兒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記者一看,果然如此。不會吧?家里出現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問:“你是怎么做到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我反過來拼,只要這個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這個簡單的故事,寓意并不平常。如果另辟蹊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好了。
為人處事是一個人終生的必修課,其中包含很多哲理和方法論。說千道萬,要想安身立命先從做人開始,“做事先做人”,這是一條千古不渝的真理!在我看來,做人的基本素養就是:一個人(有血有肉);兩個筆畫(一撇一捺);三重境界(立德、立功、立言);四種品格(正、直、中、和)。
所謂一個人,就是說,人是感情動物,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做人,最重要的是誠信。俗話說“人無信不立”。誠信是誠實和信用的概括。誠實實際上就是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不虛假,不偽善、言行一致;信用則表現為履行責任、兌現承諾。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一書里認為:中國人生活的不穩定使他們具有一種不可想象的活動力和異乎尋常的貪得欲……中國商人有三種秤:一種是買進用的重秤,一種是賣出用的輕秤,一種是準確的秤,這是和那些對他有戒備的人們交易時用的。孟德斯鳩的看法真稱得上是一種“侮蔑”。就他所說的秤而言,每桿秤都有一個定盤星。“定盤星”就一直有公平、公正、公開之意。而歷史上的老秤,十六兩為一斤,在秤桿上一斤有十六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都用一顆星來表示。據說,其中的七顆星是代表北斗星,六顆星代表南斗星,除這十三顆星外還余三顆星,分別代表福、祿、壽三星。如果商人給顧客稱量貨物少給一兩,則缺“福”;少給二兩,則表示既缺“福”還缺“祿”;少給三兩,則“福”、“祿”、“壽”俱缺。我國古代誠信的商業文化由此可見一斑。我們盡可以找出更多的依據來批駁孟德斯鳩的偏見,但我們中國歷史和現實中,組織和個人許多時候表現出來的缺乏誠信的事實,必須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視。誠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準則,我們每個組織、每個人都應該堅持。
“人”字一撇一捺,兩個筆畫。如果一撇表示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即情商(EQ),那么一捺則表示一個人知識、能力,即智商(IQ)。智商反映出的智力能力是基礎;情商反映出的適應他人、單位、社會能力是關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智力很高卻難以與人合作;一個人有良好的社會認知能力,但在工作中卻缺乏應有的原則性和責任感;一個人有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素質,卻不安于現狀、不求進取;一個人可能有很強的能力,但是情緒不穩定,同事關系緊張,很難“充分發揮能力”。美國人才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博士指出,人的社會成功基礎不僅僅在于智商,而更多地取決于情商;如果一個人情商高,就能夠無限地發揮智商,反之,智商的發揮就會受到阻礙。日本人才學家土屋京子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上成功的因素,智商僅占20%,情商要占80%。“情商”一般包括:自制力、忍耐力;熱情、積極性、責任心;同情心、協調力。而人的成就欲、責任感、敬業精神、合作與協調能力、價值觀與人生觀、信念等,都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特點,并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上形成并穩定下來,是一個人能力素質的關鍵因素。人是情感與理智的結合體。人格的修煉的境界,實質就是一個人的情感與理智的平衡度。過于理性,就像一臺冰冷的人腦計算機,缺乏激情,可敬而不可親;過于感性,則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失去原則。
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在世的崇高追求,三重境界。立德靠修養;立功要機遇;立言憑水平。《左傳》里講,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復次有立言。不僅明確劃分了其中遞進的境界,還以三者兼得為人生至善至美之境。今天來講,立德就是講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學問。不論你是做事還是做學問,做人是最起碼的要求。立德是做人做事之要。中華民族歷來強調個人品德,“德者,本也”,將德視為做人最基本和最高的行為準則,并把個人品德延伸至家庭,拓展到社會,置整個社會于規范的道德秩序之中,使社會生活、生產井然有序,民眾安居樂業。一個人只有立德,才能以崇高的人格魅力贏得人心。所謂立德靠修養,主要是個人的主觀努力,自我覺悟。不僅是修個人之身,養個人之德,還應立足自身,心懷天下。關注與人類生存發展緊密相關的生態環境、科學技術、世界和平等;生活中,用心于做一個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培養民主精神,提高民主素質,注重人文修養,達到愛人如愛己的境界。所謂立功要機遇,主觀努力僅僅是一個方面,還要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成就事業有三要素:才氣、勇氣和機遇。只能看到機遇而無才氣和勇氣不行,只有才氣和勇氣而抓不住機遇也難有作為。才華是一種創造力,一個人的成功既要有機遇,又要一定的功底與才華。機遇常喜偏愛那些為了事業的成功作了充分準備的人,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然而,這些能力與才干的獲得,無不是來自艱苦不懈的努力。立言的本質并沒有什么玄妙,無非就是堅持真理,發現真理,給這個世界留下人類的精神財富,而這卻不是修身養性或是只有勇氣就可以辦到的。歷代先賢,皆把立言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們通過實踐,用文字記錄其政治理想、治國方略,教化民眾,啟迪后人,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立言不是為個人歌功頌德,欺世盜名,而是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將人生與社會的切身體驗,將自己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由實踐上升為理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為今世后代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精神財富。立言不只是要說實話,要說得精彩,還要說他人所未說,說他人所不敢說,說出自己的話,說出有力量、有良心的話。并且因為要總結歷史,要研究現實,要預測將來,還要敢于說真話,不唯名,不唯利,不唯權威是瞻,只唯真,只唯理。
“正直中和”是做人做事的品德意義,也是人生“立德”的至高境界。“德行”的高低,構成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礎,成為評判一個人的基本依據。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聰察強毅之為才,正直中和之為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就是說,才能的意義是“聰察強毅”(聰慧、明察、有魄力、堅毅不拔),品德的意義是“正直中和”(正義、公平、中庸、謙和)。才能是品德的基礎,品德是才能的主宰。這是對德與才精辟的論述。“正直中和”是人生四種品格境界。“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治人”,“正物”,首先要“正己”,“化物先化人”,造就別人先造就自己。同時,對人處世,在方正之中還要善于使原則性與靈活性融合,內方外圓才是良好的處世態度。“心無所曲為直”。人要有真骨,有真氣,以直報怨。孔子說:“質直好義,是做人已到通達境界的表現。”這里講的直,又包涵人的自然脾性和人格品德兩方面。自然脾性方面的直是“率直”,“直”是好的,但“率”卻不好,粗率的直,對己對人都會帶來傷害;人格品德方面的直,是“正直”,合乎正道的直,是經過人格培養,合乎道理的一種品德。與人相處,要尊重別人,善于寬容,友好合作,和衷共濟,以造成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