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英 張碧云
“社會媽媽”,一個充滿大愛的稱呼,她給貧困兒童學業資助,精神關懷,不讓貧困的孩子心靈損傷、殘疾;她幫助一個孩子,挽救一個家庭,教育一方人群。
為使貧困家庭孩子特別是女童,能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消除由于經濟差異而給這些孩子帶來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體現“教育關懷”的理念,京江晚報與市婦聯聯手開展了“社會媽媽”活動,自2003年以來,已經有近500名個人、家庭和團體組織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1700多人次貧困學童受到了“社會媽媽”的資助和關懷。孩子們在“社會媽媽”的關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有的同學現已進入大學繼續學業,有的同學自己又當起了“社會媽媽”。
加強策劃真情開篇
開展“社會媽媽”活動的創意是由有關楊路的報道引發的。
2002年底,京江晚報刊發《拾荒老太傾情育棄嬰》的長篇通訊:出生不久即遭父母遺棄的楊路,遇到了好心的老奶奶,奶奶靠拾荒供她上學,在她即將小學畢業時,老奶奶卻被查出晚期癌癥,祖孫倆在醫院身無分文,面臨困境。報道刊出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各方捐款達6萬多元,楊路和奶奶的生活從此得以改變。從楊路身上,從之前許許多多見諸報端的新聞中,我們看到還有許多這樣的孩子需要幫助,需要能給予他們溫暖、呵護和引導的“媽媽”,同時我們也看到,社會上有著一大批愿意做好事、愿意幫助貧困孩子完成學業的熱心人。京江晚報和市婦聯決定,推出“社會媽媽”活動,搭建起助學平臺,讓貧困者得到幫助,讓熱心人實現慈善愿望。
活動推出前,晚報和市婦聯經過了認真策劃。2003年3月4日,通訊《我要上學,我要媽媽》在京江晚報刊出,一對從小失去母親的孿生小姐妹魏晶晶、魏瑩瑩的遭遇,喚起眾多市民的關注,激起大家的助學熱情。第二天,京江晚報在一版刊出了市婦聯和京江晚報共同向全社會發出的《貧困女童呼喚社會媽媽》的倡議,同時配發了第一批急需資助的4名貧困女童名單、照片及家庭狀況,以及結對資助方式。貧困女童引來了眾多熱心市民,4名孩子被一“搶”而空,晚報率先認下了孿生小姐妹作為自己的“女兒”,在第二天的一版作了重點報道,并配發了孿生小姐妹前來報社“認親”的照片。接下來的兩天,又有8名貧困女童與“社會媽媽”結對。幾天來,市婦聯和晚報的電話熱鬧非凡,“社會媽媽”志愿者排起了長隊,孩子名單一到就被搶走。《12名貧困女童全都有了“社會媽媽”》《“社會媽媽”紛紛約見女兒》、《第二批“社會媽媽”上任》,晚報不失時機的把“社會媽媽”的熱情加以報道,又帶動了更多的人和團體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為了體現活動的公開、透明,組織者承諾:“社會媽媽”與孩子的結對情況全部都將在京江晚報上公布,以接受社會監督。
理性思考 深度引導
為“社會媽媽”活動的參與熱情注入理性思考,同樣是組織者認真考慮到問題。活動開展一個月后,活動組織者分別來到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等轄市區,就“社會媽媽”活動的意義、組織形式、可能要注意的問題等開展專場研討會。“學業資助,精神關懷,共育未來”;“‘媽媽的關愛可以使貧困孩子的心靈不再受傷、不會殘疾”;“多一份愛心、可以少一份憂患”;“幫助一個孩子,可以挽救一個家庭,教育一方人群”……《“社會媽媽”現象大討論》,使“社會媽媽”活動的意義得以升華。
組織者還邀請省、市知名教育學、心理學專家舉辦講座,接受咨詢,引導“媽媽”們在給予貧困學童物質資助的同時,更注重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關心。很多“社會媽媽”經常上門看望孩子,節假日把孩子接到身邊,讓這些孩子感受正常家庭的溫暖。各級小公民道德實踐基地里,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中,也時時可以見到受助兒童快樂的身影。
在“社會媽媽”推出三周年之際,晚報和市婦聯共同舉辦了以“春蕾綻放,引領成長”為主題的慶祝活動,受助兒童和“社會媽媽”等1000多人參加了活動,受助兒童當場展示才藝,博世圖書向受助兒童贈送的購書愛心卡,40名兒童現場結對,市四套班子的領導出席了活動,并給予高度評價。
媽媽之最 博大愛心
他們,是“社會媽媽”中的杰出代表,為了幫助與之結對的孩子,他們除了付出資助款,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感情。
☆劉潔如:年齡最長的“社會媽媽”
94歲的劉奶奶早年參加革命工作,一生歷經坎坷,但她剛正不阿,笑對人生。在子女們的孝敬照顧下,晚年生活幸福。她熱心公益,經常給弱勢人群捐款。2004年,劉奶奶得知“社會媽媽”活動的消息,立即報名參加,她資助的第一名孩子是名叫陳炎的初中學生,當時孩子的父親病危,不久就去世了,劉奶奶十分關心陳炎,請人把孩子領到自己家中噓寒問暖,還叮囑兒女們:“如果這個孩子需要的話,你們也要伸出援手。”
陳炎畢業后,劉奶奶又資助了名叫張迪的小學生,這個從小失去母愛、父親又經常在外打工的10歲小女孩,讓劉奶奶憐愛不已。
☆陳明東、張云仙:資格最老的“社會媽媽”
80多歲的陳明東老人,是參加過抗日戰爭并光榮負傷的二等乙級殘疾軍人,他兩耳的聽力十分微弱,夫人張云仙是他堅強的后盾和健全的“耳朵”。
2004年初,夫婦倆資助了丹徒的初中學生王鑫,對孩子非常盡心,王鑫也經常上門看望二老,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2006年,陳老夫婦還資助王鑫同學2200元,作為孩子上職業高中的學雜費。陳老還請干休所的政委、所長陪他到三山、寶堰等地看望孩子,了解情況。2006年5月,兩老開始資助句容高中潘明秀同學。2006年6月,他們又資助了潤州區的小學生張暉和句容的小學生方靜;2007年年初,老兩口又在圓夢行動中資助了鎮江大港中學的魏貝、朱羚兩名高中學生。
☆匿名先生:捐款最多的“社會媽媽”
這位先生2004年初成了“社會媽媽”,資助了丹徒的朱玲、魏媛兩名小學生。一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身體大面積燒傷,家庭十分困難,他主動要求將自己的聯系方式提供給那個家庭,盡可能給那個孩子提供幫助。成為“社會媽媽”后不久,他從部隊轉業,自主創業辦起了制造廠,創業的艱辛和業務的繁忙,絲毫沒有削弱他幫助困難學生的熱情,他向生意上的伙伴推介“社會媽媽”,將他們吸引到這個活動中,還一次性捐贈11000多元,又先后幫助了兩位同學。截至目前,該先生已向“社會媽媽”賬戶及部分孩子家庭捐款近40000元。
☆劉薇、袁剛:資助學生最多的“社會媽媽”
劉薇、袁剛夫婦從上海來鎮經商,幾年下來,夫婦倆深深愛上了這個古城。2003年3月,他們成為首批“社會媽媽”,而且一幫就是9個孩子。2003年7月,和孩子們結對后的第一個暑假,劉薇夫婦邀請所有的孩子來到鎮江,贈送書包、文具,為他們舉辦歡迎會,還組織企業文藝團為孩子們演出,邀請當年的中考狀元、也是貧困家庭出生的同學為孩子們講述成長經歷,幫助孩子們獲得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至2007年,這批孩子大部分已經初中畢業,他們隨后又選取了一批學童繼續資助。
2005年春節前,劉薇向我市100名貧困母親贈送了價值5萬元的遠紅外保暖內衣和保暖帽;抗擊非典期間,她又向紅十字會捐贈了10000元。2005年3月,劉薇榮獲省婦聯表彰的實施春蕾計劃先進個人。
☆解紅艷:最具創新資助方式的“社會媽媽”
解紅艷是首批“社會媽媽”,與失去母愛的趙竹芯結對后,她經常將孩子接到家中,添置新衣,改善伙食,補充書籍文具。
2006年,解紅艷和丈夫給世業洲的趙家送來了200棵果樹苗,隨后又送來了200只打好防疫針的綠殼雞,并掏出2000元買來飼料,解紅艷的丈夫得空就來看望果樹和小雞的生長情況,每次都會留點錢或作些指導。
……
他們代表著“社會媽媽”的群體形象,媽媽們來自社會各個行業、各個階層,身份不同、貧富不一、年齡更是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愛心卻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真誠。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行動感動著受資助的孩子及家長,感動著廣大市民,使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社會媽媽”的行列之中。他們用無私的母愛和父愛為貧困孩子和貧困家庭撐起了一片藍天。
五年努力 成果顯著
“社會媽媽”臺賬顯示:五年來,已經有500多名個人、家庭和團體組織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1700多人次貧困學童受到了“社會媽媽”的資助和呵護。
在不斷壯大的“社會媽媽”行列中,年紀最大的94歲,最小的不滿10歲;這其中有市級領導,也有下崗職工;有百佳文明市民,也有雷鋒車組成員;有企業老總,也有社會團體;有報社總編、電視臺臺長,也有許多普通新聞工作者。
五年來,我市一大批大、中、小學學生集體成為“社會媽媽”,中小學生通過開展校園義賣、捐獻零花錢等方式加入;大學生以智力幫扶方式加入。江蘇科技大學與市婦聯簽訂了社會實踐協議,開展大學生志愿者牽手受助兒童活動;江蘇科技大學成教院的大學生“社會媽媽”,定期登門幫助貧困流動兒童輔導功課。
全國知名企業鴻國集團捐贈12萬元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每年資助近70名家庭貧困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在與“社會媽媽”結對的孩子中,流動人口、純農戶、雙下崗家庭占41%,單親、隔代收養家庭占38%,殘疾、癌癥、重病家庭占19%,其他困難家庭占2%,這些家庭的貧困兒童得到了“社會媽媽”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幫助。
據不完全統計,五年多來,京江晚報共發表“社會媽媽”報道100多篇,絕大部分為獨家報道。此外,鎮江日報、鎮江電臺、電視臺、中國婦女報、新華日報、香港商報、揚子晚報及省電臺、江蘇衛視、上海衛視等也多次大篇幅進行了報道。這些報道提升了“社會媽媽”的整體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市委書記許津榮在給婦聯的信中寫道:“看到《京江晚報》有關‘社會媽媽活動的報道很受教育。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媽媽們在參與中感受到社會責任,孩子們在受助中感受到社會關愛,文明和道德在社會上得到弘揚,社會在互助友愛中不斷進步。望你們能將此活動持續開展下去,讓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都能得到幫助……”
“社會媽媽”活動被評為鎮江市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十佳新事;2006年,又被江蘇省文明委評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一等獎,成為我市乃至全省的幫困助學品牌。
與時俱進延續大愛
2006年9月1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不收學雜費是新《義務教育法》的三大亮點之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媽媽”幫困助學活動,還有沒有必要繼續開展下去?
活動組織者及時組織“社會媽媽”代表、學校負責人、教育界人士、社會各方人士召開多場座談會,聽取意見,最終大家達成一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實施后,極大地減輕了貧困家庭孩子上學的經濟負擔,但這些孩子仍需要幫助,不僅有經濟上的需求,還有精神關懷上的需求。另一方面,高中、職校、大學階段也有不少貧困學生急需幫助。大家認為,在新形勢下,“社會媽媽”活動不但有繼續存在的必要,而且應該拓展幫扶對象,實施轉型。
2006年9月,“社會媽媽”組織者對活動提出轉型方案:拓展為“成長”和“成才”兩種類型。“成長型”從小學生資助到大學生;“成才型”重點資助高中、職業高中學生。“社會媽媽”資助對象范圍進一步拓展。
為培養受助孩子和家長的感恩意識,明白“愛”的真諦,“社會媽媽”五周年大慶之時,組織者沒有舉辦盛大慶典,而是以“大愛”的名義,開展了系列活動:感恩愛——給“媽媽”寫封信,感謝媽媽的養育之恩,與“媽媽”面對面交流,加深雙方的了解;傳播愛——廣泛宣傳“社會媽媽”中的感人事跡,擴大影響力和參與面;延續愛——集聚社會力量,給更多的孩子送去“愛心書屋”,讓知識伴隨孩子成長等系列主題活動,使“社會媽媽”的博愛惠及更多的需要幫助的孩子們,使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受到愛的教育。
在“社會媽媽”資助的孩子中,目前有的已步入大學,有的已經工作。當年的楊路,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女兒,同時,她和丈夫也一同做起了“社會媽媽”。愛心結出了碩果,愛心得以傳承。
五年來,“社會媽媽”活動堅持規范化運作,取得社會公信力;堅持社會化運作,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堅持實事化運作,努力增強社會生命力。各界人士這樣評價:“社會媽媽”活動已成為育人工程、陽光工程、民心工程。幫助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片群眾,穩定一方社會,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