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紓
說到讀書這件事,總會想起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里,包含有讀“有字之書”的途徑,也蘊含有生存的智慧。生活在當下的人們,面對人生這部大書,及生活這本“無字之書”,又何嘗不需要且學且思,思學互動呢?近日翻閱王榮華編著的《解讀人生》,走近其所想、所思、所悟,我有了上面的一點“讀后感”。
《解讀人生》是王榮華多年來讀書筆記的匯輯和再度梳理。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一直留意格言、警句、諺語、俗話等的搜集、抄錄和整理,《解讀人生》是他憑借不懈努力,繼《俗話大觀》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新作。融于篇什之間的,是他多年來且學且思的努力,思學互動帶來的對生活的感悟。全書分為“人生在世”、“認識自我”、“善待他人”、“實現自我”、“人世百態”等10輯,每輯由30篇左右短文組成。篇篇短文,既獨立成章,又相互映照,從中不時可以讀到對生活的詮釋,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追問,更有“筆墨當隨時代”的追求。作者在《人》一文中直抒胸臆:“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生存。人與人人的和諧,才能共存。”他在另一篇短文中則寫道:“人的思想演變過程,就是不斷適應社會進步和自我更新思想的過程。因為,一種新的思想,就是人們看待事物的一種新的角度、新的思維方法、新的創新精神、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
文字精短,并與之相適應,“創新”出一種具有個性的結構安排,是《解讀人生》一書的又一特點。關于此,欣士敬先生在代序《人生的超越》中講得言簡意賅:“在這288個小題下面,又各有六百字左右的演繹文章。遵循詞典的行文規則,先釋題,再釋義,從正面解,從反面析,最后再用兩行對偶型的句子小結,使人容易記住。”我還覺得,還不妨將這種敘述方式與結構形式的匹配稱之為“感悟體”。之所以這樣說,既因為感悟貫穿于《解讀人生》一書,躍動于字里行間;而且也因為,這種感悟不單來自于書本,更多迸發出的,是“讀書心得”與經歷、閱歷碰撞出的思考,不斷傳遞給讀者之后,予人啟迪,發人深思。說到感悟,不能不提到每篇文末的作結文字。作者對此用力最勤,不乏點睛之筆,比如,“要改變舊的習慣,就要改變思維方式。要改變思維方式,就要改變生存意識。”再如,“‘一定要負責,體現一種決心。‘一定要負責到底,體現一種自信。能承擔應負的責任,是一種美德。能對社會、國家盡一份責任,是一種忠誠。”讀到這些文字,能不有所感悟,進而有所思考嗎?其實,這正是作者寫在后記中的編著本書的初衷:“讓自己的心靈能和廣大讀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