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英
時間磨掉了銳氣,分歧導致了中庸。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去規范、促進電子商務。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個很大的挑戰。在廣州和北京出臺的類似法規相繼遭到質疑之后,上海能否走出“形同虛設”的怪圈。
和北京市“網店新規”因貿然出臺而廣遭詬病的情況恰好相反,上海市的電子商務法規之所以引發業界不滿,卻是因為讓人對其等待太久。
10月22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二審通過了《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草案》(修改稿)。這意味著,4年前就開始策劃的上海電子商務法規在今年內出臺的愿景變得不確定。在今年7月,已更名為《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的草案順利通過了一審。當時,業界紛紛猜測“如不出意外,該法規有望在今年10月出臺”,但該法規現在的實際進展遠遠落后于業界預期。
“等了4年了,火熱的心已經逐漸冷卻。我移交的時候以為稿子已經很成熟了,但現在草案的內容被改得面目全非,許多當時認為有亮點的東西沒有了。”10月29日,一位曾參與過上海市電子商務法規起草工作的人士這樣對《IT時代周刊》說。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草案通過二審的第二天上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禹鵬就帶領東方鋼鐵、億貝中國、我愛我家等企業展開了新一輪調研活動,并對草案進行了再次修改。而在進入三審前,“該草案還將面臨幾次調研活動的考驗”。
至于能否在年內順利出臺,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政策法規處陳潛處長在日前還是向本刊記者表示了謹慎的樂觀,他預計在今年11月中下旬該草案將進入三審階段。然后,他猶豫片刻后說:“正常情況下,應該可以。”
不過,上述曾參與起草的人士對此卻深表憂慮,“他們一直跟我說‘今年可以出臺,這樣的話我已經聽到第4個年頭了,但始終雷聲大雨點小……希望這次真的可以出臺。”


從條例降格為辦法
從1989年開始,上海市就在討論電子商務立法了。起初,有關部門打算搞一個政府規章,但后來覺得它的效力不夠大,于是決定通過市人大搞一個法規。2004年,由原上海市信息委正式提出的議案被列入了人大的立法規劃。
從著手電子商務立法的時間上來說,上海并不比廣州或北京晚。但廣州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出臺了相關法規,北京的促進信息化條例也在今年8月誕生了。上海的立法進程為何最為緩慢?
據知情人士透露,之前曾有一位參與起草工作的人士中途辭職,他離開的原因和草案的進展緩慢有部分關聯,“因為他覺得沒信心了,他進我們部門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電子商務法規的起草,然而,直到他走的時候還是沒有太大的進展。”該人士說。
還讓上海方面進展緩慢的原因是,在草案審議期間,上海市經歷了一次比較大的政府機構調整。其中,一直負責上述草案起草工作的原上海市信息委,已經和原上海市經委合并為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部門之間職責轉變的問題,對和草案相關的工作安排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
同時,在這四年的“待產”過程中,草案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已正式公開的轉變是,草案名稱從最初的《上海市電子商務管理條例》變成了現在的《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上海市電子商務行業協會項目咨詢部副主任肖昆認為,發生這種轉變,和目前的草案達不到條例的篇幅標準有關。
實際上,目前的草案在法律約束力上也確實低于條例。和上海的情況不同的是,北京之前出臺的和電子商務相關的法規則屬于更高層級的“條例”。但是,該條例一出臺,其中的部分內容即遭到了業內專家和網民們的“圍攻”。在輿論壓力下,相關立法部門的態度從強硬變為曖昧。有觀點認為,該條例的部分內容基本上已經形同虛設,實際操作效果上等同于“辦法”。從這一角度來看,上海有關部門選擇出臺“辦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為避免分歧而虛化
據本刊記者了解,上海電子商務法規之所以“難產”,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立法過程中各方意見分歧太大。其中,最初的一個爭論是,該法規的基調到底是規范還是促進。
據介紹,信息委和法制辦原來出的那個稿子有比較濃厚的規范色彩,很多內容是在安排哪個政府部門該管什么事。對于這樣的條款,業界反對的聲音很多,你來我往的爭議中消耗了相當多的協調時間。最后,市人大拍板改為“以促進為主”。
幾位曾參與起草的人士透露,實際上,他們原來提交的稿子里有很多具體的東西。例如,原稿中對B2B、B2C、C2C這三種電子商務平臺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并分別提出了不一樣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連怎么落實和監管都考慮到了。“據我了解,目前正在審議中的草案說的基本上都是些框架式的原則。”其中一位人士說。當記者提出要看看原稿時,他表示不方便把那份稿子拿出來,“否則對目前的草案來說,可能是一種不好的聲音。”
“當時花了很多精力,現在都虛化了,可能是我們以前提的東西不夠成熟吧。”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臉上不禁流露出無奈。不過,他表示能夠理解這種變化,“因為比較細的東西容易招來反對的聲音,就像北京網店新規一樣,為了不犯錯,寧可講得原則一些。”
本刊記者通過多方證實,一些在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存有嚴重分歧的問題,從目前的草案中多數都已經找不到蹤跡了。例如,很多電子商務企業希望政府能夠減免稅收,而很有意思的是,稅務部門卻在考慮如何加強對網上交易的稅收監管;此外,如何規范C2C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但是,目前的草案當中完全沒有涉及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事實上,地方立法的權限也決定了,一旦草案涉及這些問題,就會有與上位法發生抵觸的可能。
有知情人士還指出,在剛剛通過二審的最新草案中,不僅僅避開了一些敏感的問題,原稿中闡述各個部門如何分工的內容也已經改為將所有相關部門均羅列在一起,并在草案中注明具體的分工可在實踐中根據各部門的職能來定。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原本是為了解決矛盾而起草的管理辦法,最終卻為了避開矛盾走起了中庸路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企業做了旁觀者
在對上海部分電子商務企業的調查走訪中,本刊記者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作為規范對象的它們對這部即將出臺的法規都表現得并不熱情。
當被問到對此次立法的看法時,有些企業僅以一句話來搪塞:“政府怎么規定,我們就怎么做,其它的我不管。”甚至有企業的公關經理表示無法作答。
對此,上海市律師協會電子商務及信息網絡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劉春泉認為,這跟上海現有的電子商務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目前,國有大企業占據了上海電子商務市場的主要份額,他們一般都依靠政府關系來解決問題,因而對立法不是太重視;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通常只是一種附屬的經營模式,這些企業中的很多管理人員并不在行,也就說不出比較有效的意見,提得最多的就是希望政府能減免或返還他們的稅。
“當然,這個意見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們不知道電子商務企業不全是高新技術企業,是否具備享受國內稅收優惠待遇的條件還有待商榷,而且,這也超出了地方立法的權限范圍。”劉春泉解釋道。
在采訪中,滬上一知名骨干企業的一位負責人解釋了自己的漠然。據其介紹,他們以前在立法工作中表現很積極,提了不少意見。比如說發票問題,他認為B2C企業最頭疼的就是發票管理,有些人在網站上買一張手機充值卡也要求寄張發票,他們賺的錢還不夠郵費,所以他就建議政府方面能夠做到網上打印發票,但是沒人理會。“目前成形的這樣一個草案,說的都是些放之四海皆準的原則。所以,看不看,學不學,對我都沒什么影響。”
不過,他覺得這樣很好,因為目前的經濟形勢很嚴峻,他現在最關心的是生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希望這部即將出臺的法規不會給他太多的約束。
和北京、廣州一樣,上海的電子商務立法也是步履蹣跚。或許,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去規范或促進電子商務,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而無邊界。
2007年上海電子商務交易額
近年來,上海電子商務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上海市電子商務行業協會張世永會長告訴記者.根據最新出版的《2007年上海市電子商務報告》,2007年上海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400億元。是2002年的9倍,約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據統計,到2006年底,上海約有176萬人參與網上購物。位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