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健
這是我第二次訪問臺灣,與第一次不同,這次見到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業界名人,讓我收獲頗豐。
在新竹市,我見到了臺灣芯片之父張忠謀先生;見到了原英特爾副總裁、現臺積電全球業務兼行銷副總裁陳俊圣先生:也和臺積電CEO蔡力行先生做了面對面的交流。
因為工作的關系,這些年我訪問了全球很多知名企業的總部,而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臺積電的這次訪問。
在臺積電,所到之處,幾乎每個出面接待的人都能叫出我們一行人的名字和所服務的單位。可見,這家公司做事是多么細致和縝密。
臺積電創辦于1987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是臺灣市值最大的公司,占臺灣總市值的9%,年營業100多億美元。公司現有員工2.2萬多名,其中研發人員多達2000多人,有博士400多人。這家公司70%的股份來自海外,董事會成員包括惠普原CEO卡莉、臺灣PC教父施振榮、英國電信總裁等。
隨著訪問的深入,我認識到,臺積電不僅僅是一家臺灣本土公司,它更是一個世界級的跨國公司。
創辦人張忠謀先生70有余,滿頭銀發,保養極好。年輕的夫人如影隨形,在運動會中不停地給張擦汗。在臺積電一年一度的員工運動會間隙,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泰然自若,氣定神閑。20多年前,他從美國來臺灣創建晶圓廠,改寫了華人不能制造芯片的歷史。據貼近張的人介紹,他是個終身學習的典范人物,讀書很有紀律,目標明確,時間明確。同時,張又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經常開玩笑“很多人比我聰明,因為在別人向我提問時,我還沒有回答,周圍的人都搶著替我回答了。”
見到臺積電CEO蔡力行時,我特想知道他對創新的理解。因為,集成電路是絕對的高科技產業,創新尤為重要。我以為這個接受美式教育的CEO也會像美國企業的高管那樣激情滿懷。他卻用淡淡的口氣對我說,美國人的創新是從無到有,我們的創新是從有到精細,到物美價廉。見我一副驚訝的表情,他說,“這可能是臺積電成功的關鍵,也可能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臺積電是臺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我相信很多人和我當初一樣只熟悉簡稱,而不能叫出該公司的全名。
我之所以和臺積電有比較多的往來,是因為《IT時代周刊》。大約三年前,我的秘書對我說,臺積電中國區總經理趙應誠先生是本刊的忠實讀者,想和你見個面,就芯片產業的發展交換一下意見,問我在北京、上海或者廣州哪里方便。
那天上午,趙專門從上海趕到北京,在我的辦公室,我們一見如故。因為趙對我們刊物的很多文章非常熟悉,有贊賞也有批評,這樣,我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沒有了。
趙學識淵博,一副學者氣質,雖然斯文有余,但身體健美,這是他堅持常年鍛煉的結果。在談及芯片產業的發展時,趙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直率的人。他說,“中國不應該在芯片制造上投資太多,這個產業投資巨大,而且創新很快,如果業務不飽和,所有的投資將打水漂。中國應該在應用上下工夫,因為中國市場巨大。”
后來,趙經常給我帶一些海外的雜志,讓我參考和學習。我去上海時,也專程到位于松江的臺積電工廠拜訪趙,一塵不染的廠區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管理的精細和用心。現在,我們經常就產業發展有電話往來,很多時候我請教他,他的見解讓我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