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洪小文簡介
洪小文在微軟已工作了13年。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全面負責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以及與中國、亞太地區的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合作。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前。曾擔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服務部門的架構師,在技術層面上對微軟語音服務器等諸多獲獎產品的開發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加入微軟之前,他曾任蘋果公司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術總監。
畢業于臺灣大學,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之后繼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深造,先后獲得計算機碩士及博士學位。
如果要統計智商密度,微軟亞洲研究院可能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因為這里聚集了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是這些人讓微軟保持著常青的活力。
11月5日,對于微軟亞洲研究院來說,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特殊日子。10年前的這一天,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前身——微軟中國研究院正式成立。今天,這所研究院已經被譽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10年當中,這里發生了什么?
一個不容爭論的事實是,如果要統計智商密度的話,位于北京中關村里的希格瑪大廈可能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正因為這里聚集了大量來自不同學科的世界級科學家,他們使得微軟亞洲研究院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地吸引著更多優秀的人才來到這里,也讓微軟保持著常青的活力。
剛成立時的微軟中國研究院,無論是地位,還是名氣,都很普通。但它卻在短短的幾年中迅速成長為業界明星。到2000年6月底,他們已經在全球最優秀的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80余篇論文;在網絡協議領域,申請注冊了40項美國專利;做出了60項新技術;并已有8項成熟技術轉化到微軟產品中。而這正是促成比爾·蓋茨在2001年將其升級成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原因。
11月5日北京,《IT時代周刊》獨家采訪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第4任掌門人——洪小文博士。
暖暖的陽光映射在面相十分年輕的洪小文身上——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更讓記者想不到的是,這個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和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專家,他身上全然沒有技術人員特有的刻板和不茍言笑,相反,眼前的這位科學家很健談,思維活躍。
就著濃郁的咖啡,洪小文給本刊記者詳細解剖微軟常青的秘訣。
幫微軟賺后天的錢
《IT時代周刊》:微軟在中國設有亞洲研究院,也有微軟亞洲工程院,這兩所研究院在微軟公司分別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洪小文:這兩所研究院在微軟公司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微軟的銷售部門(占微軟規模的50%)是賺今天的錢,而產品開發部門,包括微軟工程院就是賺明天的錢。而人數最少(占微軟規模的1%,全球900人,中國為300人)的研究院就是賺后天的錢。
《IT時代周刊》: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洪小文:銷售、開發、研究是微軟的一個循環產業鏈,這樣能保證微軟始終保持著活力。研究靠的不是人多,而是想法,微軟研究院的宗旨就是“把夢想變成現實”,為科學家打造一個“放松、自由,可以做夢的環境”是我的追求。
《IT時代周刊》:據了解,當微軟亞洲研究院公開宣布有50個空缺職位的時候,居然收到了成千上萬封申請信函,是什么原因讓這個計算機實驗室這么火?
洪小文:微軟亞洲研究院受到如此追捧一點都不奇怪。他是少有的幾家不受產品開發限制的研究實驗室之一;這里的研究人員,與微軟雷德蒙、硅谷和英國劍橋研究院的研究員一樣,有充足的自由可以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無需考慮近期的經濟回報。
《IT時代周刊》:微軟亞洲研究院現在主要關注的領域是哪些方面?
洪小文:微軟亞洲研究院目前主要關注五大領域:一是讓人們能夠以更自然、更多元的方式與機器互動的自然用戶界面;二是能自動適應環境,擁有互動式操作的新一代多媒體;三是對海量信息進行分析,將數據轉為資訊,最終轉化為價值的以數字為中心的計算;四是最具商業價值的互聯網搜索+在線廣告,在此領域,微軟起步晚了,但有信心超過競爭對手;五是支持各種研究和產品開發的計算機科學基礎。
《IT時代周刊》:現在,業界關于云計算的討論很熱烈,各種意見錯綜復雜地糾纏在一起。在你看來,云計算的未來會怎樣發展?
洪小文:毫無疑問,云計算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無論是公司這樣的商業組織,還是國家,都需要云計算。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對云計算進行研究開發,如IBM、谷歌都在做。但在研究中要搞清一個事實,云并非只有一朵,“純云模式”只是過于理想化的提法,沒有基于端(端即硬件、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應用,那只是浮云而已。
每年投資80億美元搞研發
《IT時代周刊》:您能否透露一下,這10年間,微軟對亞洲研究院投入了多少資金?
洪小文:坦率地講,10年間,亞洲研究院花的錢比當年成立時的預算要多得多。微軟每年在全球研發上投入的資金超過80億美元,今年達到82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在全世界公司里面是最多的。
《IT時代周刊》:2007年,微軟實現了600億美元的銷售額。凈利潤達到多少?而用于研發的投入是多少?
洪小文:其實,真正有說服力的不是銷售額,而是利潤。微軟去年稅后的利潤為178億美元,相當于拿出利潤的一半投入到研發當中。當然,研究院只占全部研發經費的一小部分,而研究院的人數在微軟也只占1%,研究靠人多是沒用的,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我們雖然花了公司很多錢,但也給公司提供了很多好技術。蓋茨和鮑爾默都曾說過“我們在研究院獲得的回報遠遠超過投入”。
《IT時代周刊》:每一個公司對一個項目的投資,都是要求有所回報的。微軟對亞洲研究院能進行10年不間斷的投資。在回報上有什么期待?
洪小文:與其他跨國公司設在中國的研究院不同,微軟對亞洲研究院從不要求得到短期回報。如果強調短期的商業利潤回報,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捆住研究員的手腳。微軟基本上不做研究計劃,而是讓研究院里最好的人才自己去決定做什么,大部分的研究是自主的,從下往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微軟會把目光放得更長遠,在其他公司可能做1-3年的研發項目,在微軟可能會做10年,讓我們在基礎科學方面取得別人無法相比的成就。在技術轉化中,微軟重要產品如Windows Vista到Office 2007和Xbox 360,都有我們的關鍵性創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研究院的價值。
這或許是微軟常青的秘訣所在。
《IT時代周刊》:微軟公司對亞洲研究院這么重視,這10年的時間,亞洲研究院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洪小文:10年時間里,亞洲研究院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3000多篇,
高質量的論文占全球各頂尖學術會議的比例為10%左右,擁有近千項專利,同時有260多個科研轉化為微軟的產品。對于亞洲研究院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我很自豪,10年前我就對此十分期待,但沒有想到我們能取得這樣斐然的成績。在今天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特別日子,我是特別地激動振奮,并深感責任重大。
搞研發不能注重短期回報
《IT時代周刊》:13年前,在進入微軟之前,您曾在蘋果公司Apple-ISS研究中心任技術總監,當時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離開蘋果加盟微軟呢?
洪小文:離開蘋果的重要原因是蘋果那時正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蘋果文化可以稱作是硬件文化,就是那種革命性的,帶有劃時代特性的變革。但這種跳躍性的創新同時也極具風險。而微軟是一種典型的軟件文化,循序漸進而且極有耐心,輕易不會放棄,加入微軟正是基于對微軟文化的認同。
《IT時代周刊》:微軟在全球除亞洲研究院外,還有雷德蒙研究院、劍橋研究院、硅谷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這些研究院相互間有著什么樣的競爭呢?
洪小文:這些研究院與微軟在全球的各個公司都是平行單位,5個研究院之間也是平行的。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都充滿了競爭與合作,但這種良性競爭是好事。微軟一直主張讓研究院自己決定該做什么,如何做。微軟內部的這種競爭是一種開放式的競爭,許多資料、數據是可以共享的。
《IT時代周刊》:與那些研究院相比,亞洲研究院有什么優勢?
洪小文:與其他研究院相比,年輕是亞洲研究院的資本。因為年輕,所以我們肯拼,肯努力,想盡一切去證明自己。事實上,亞洲研究院的技術轉讓率高于其他研究院。能做到這些,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擁有一支極富合作的團隊。在亞洲研究院中,95%的科研精英來自中國本土,真正體現了中國的自主創新。最近兩年,我們已有20項專利技術授權給微軟以外的其他公司。
《IT時代周刊》:從一個技術人才到管理者,你的訣竅是什么?
洪小文:從技術轉換到管理崗位,最大的差別在于深度與廣度。管理需要的是寬廣的視野,管理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就是將管理做到最少化,讓最少的人做管理,讓更多的人做最擅長的事,就是管理者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