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妍
“互聯網在今年選戰中的作用,我們以前連想都沒想過。發展速度快得像超光速,徹底打破了以往慣例。”曾在現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兩次總統選舉中擔任高級顧問的馬克·麥金農說。
俯瞰歷屆美國政治競選。不難發現,每一個勝出者都是擅長利用媒體營銷的大師。從美國成立之初,坐著馬車巡回各州散發政策傳單的林肯,到上世紀利用廣播向全國宣傳的羅斯福,再回顧自60年代起,令肯尼迪、尼克松激動不已的“電視辯論”。然而這次。與布什總統對立的奧巴馬陣營利用“網”就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縱觀此次美國總統選舉的全部過程,47歲的奧巴馬的“網絡智慧”遠勝72歲的競爭對手麥凱恩。據了解,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利用的新媒體平臺包括在大型門戶網站投放廣告、在YouTube網站發布視頻、發送手機短信等。事實表明:互聯網成為此次奧巴馬贏得大選的重要利器,它顯示出的巨大影響力讓政治家們始料不及。
此次美國大選中,網上廣告和手機短信的投放頻率、使用力度大大超越了4年前的克里(民主黨候選人)與布什間的總統寶座之戰:連續數月網民可以在網站上看到奧巴馬的廣告;選舉前一天,給奧巴馬陣營留了手機號的支持者們紛紛收到敦促他們投票的短信;MySpace和Facebook上的奧巴馬的專題網站,聚集了數以百萬計的忠實Fans,他們活躍在各個社區,為奧巴馬搖旗吶喊,這部分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網絡社區的輿論“風向”。此外。奧巴馬宣傳團隊還投入了巨額經費在各大搜索引擎上,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文件披露了這一信息:奧巴馬今年1至4月投給Google的廣告費至少有280萬美元。
除了在互聯網的宣傳上大手筆撒金,奧巴馬從互聯網上獲得的好處更是顯而易見。美國總統選舉不能沒有資金支持,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奧巴馬順利展開籌款工作,為他邁向白宮的道路上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按照規定。美國總統候選人可選擇接受公共競選資金,但接受后不能再使用私人捐款。奧巴馬陣營沒有選擇接受8400萬美元的公共競選資金。而是轉向互聯網開發“草根”捐款者。奧巴馬陣營利用互聯網開發出數以十萬計的“草根”捐款者。這些人50美元、100美元的捐款積少成多。截至10月15日,奧巴馬總共籌集競選資金6.415億美元,而麥凱恩加上公共競選資金才籌到3.58億美元。奧巴馬多募得的資金相當一部分來自互聯網上草根捐款人的貢獻。
作為黑人,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創造了歷史,也在互聯網的發展史上留下傳奇的一筆。事實上,在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形下。誰抓住了互聯網,誰就抓住了民意。也就抓住了選票。對此,《紐約日報》有著更明白的解釋:“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