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雖然嚴重影響到全球經濟發展,也造成了中國經濟的波動,但是金融危機帶給中國市場的不僅僅是挑戰,還有巨大的機遇。
當前,我國通信業發展基本良好。1~9月,全國電信業務總量增長23.2%,業務收入增長8.3%;新增電話用戶6425萬戶,總數達到9.77億;新增網民6500萬,總數達到2.75億,電話用戶數和網民數均居世界首位。
但是,目前移動通信對固定通信的替代效應日趨明顯,市場失衡狀況進一步加劇。電信重組后,企業以轉型統領全業務經營的趨勢明顯,監管工作面臨新技術新業務的挑戰。
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通信產業也沒有逃過這一危機。美國第一大運營商AT&T;于10月初宣布內部重組計劃,將整個公司劃分為消費者、商業、基礎設施和多元化四個業務部門,并將旗下無線業務納入消費者業務部門,降低運營成本。另外,歐洲運營商沃達豐也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其西班牙和英國的移動通信業務發布了贏利預警,并將2008-2009財年收入預期下調至777億美元。
受金融風暴影響,我國通信產業已經開始出現波動。首當其沖的是海外上市的通信制造企業,UT斯達康股價跌幅超過50%;僑興環球和展訊通信的情況更為慘烈,相對于去年11月的股價,二者跌幅均在80%左右;與去年11月的股價相比,德信無線的跌幅更達到了90%。
中興通訊股票也出現了較大波動。股價連續3月出現下滑并多次跌停。中興通訊侯為貴、殷一民等17位高管以個人自有資金按市場價格購入中興通訊57萬A股股票,以抵抗股市波動。這也是中興通訊抵抗金融風暴,抵御“嚴冬”的一種手段。
即便是被認為業務幾乎未受影響的運營商,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下其市值也嚴重縮水。其中,中國移動的股票自去年10月26日達到154.2港元的高價后,到今年10月14日以76.95港元收盤,跌幅超過50%,市值蒸發達1.55萬億港元。中國電信掌門人王曉初公開表示,考慮到金融風暴引發的信貸危機可能對網絡建設的融資產生影響,公司已經調整了融資方式以保證建網計劃順利實施。
對于這股波及全球經濟的金融風暴,我國通信業應該如何積極應對?應當看到,金融危機雖然嚴重影響到全球經濟發展,也造成了中國經濟的波動,但是金融危機帶給中國市場的,不僅僅是挑戰,還有巨大的機遇。SK電信和西班牙電信等國外運營商都希望增持中國運營商股份,正是希望通過增加在新興市場的權益和收入,以抵消歐美市場危機的影響,目前中國正成為它們最安全的“避風港”。
對于設備制造業和終端制造業來說,金融風暴同樣為中國企業創造了機會。受金融風暴影響,國際市場通信設備、終端價格上漲,而中國企業可以憑借較低成本價格搶占國際市場。新興的手機制造廠商聞泰集團,憑借極低的產品價格在金融風暴期間仍舊保證了較高的出貨量,并且大部分出口海外,鞏固和擴展了海外市場。
如何保證平穩度過這場經濟危機?我國通信業應該做好以下7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密切關注金融風暴對我國通信業的影響。通信業的發展依托于經濟發展,國民經濟增速的減緩,將會對行業發展造成影響。因此,要積極跟蹤研究并及時提出對策。
第二,要關注電信業重組后的發展態勢。打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相對均衡的市場競爭格局,是監管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針對當前的市場失衡現象,要制訂相應的配套改革政策。要推動落實國家注資支持政策;積極穩妥地推動全業務經營政策的實施;研究做好3G牌照發放政策;貫徹落實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政策。
第三,要關注技術的演進。當前信息通信技術正處于重要的轉折期,網絡、技術、產品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監管部門要站在新的高度去把握。互聯網是三網融合和電信轉型的重要切入點,要認真研究互聯網技術、業務的發展。
第四,要與時俱進推進監管工作。要堅定不移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這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進一步探索管什么、怎么管的問題,重點做好網絡與網絡信息安全、應急通信、村村通工程三項工作。在繼續搞好傳統監管工作,如市場準入、互聯互通、資費監管的同時,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監管,主要是新技術新業務的監管、國外資本的監管、增值運營商的監管,提升監管的能力和手段。
第五,要加快電信法的制訂。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盡快將其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第六,要加強應急通信建設。進一步完善應急通信保障預案,健全應急通信的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應急通信的法規、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
第七,要加強隊伍和廉政建設。提高監管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加強領導班子的團結,深刻認識加強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搞好廉政勤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