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利
今年,筆者所在的城市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大會小會常聽領導講“創衛不僅要檢查結果,而且要檢查過程”。檢查結果不外乎“一聽二看三評議”,但檢查過程,檢查啥,咋檢查,還真不明白。經請教專業人士得知,檢查過程,一是強調創衛檢查周期長,從一個城市準備充分、正式提出申報到被命名,中間要經過省級考核和全國愛衛會組織的專家暗訪、技術評估、考核鑒定、社會公示等程序,最快也需要10個月時間:二是說在技術評估、考核鑒定環節,特別注重對檔案資料的檢查,尤其是創衛必須具備的10個基本條件,全都要靠翔實的檔案資料說話。
仔細琢磨,還真是如此。檔案是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對各項工作的原始記錄。時間無法倒流,檢查過程自然得檢查檔案,檢查檔案可不就是檢查過程。
初聽檢查過程,令人感到振奮。因為寫入了國家衛生城市標準,檔案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得以與各項創建任務同布置、同檢查、同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各項檔案工作的開展;但是檢查過程在給檔案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檔案學理論和檔案工作實踐帶來許多麻煩。通常我們認為“檔案是社會活動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但由于種種原因,活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檔案并不能完全反映活動的方方面面。既然是檢查過程,就得按標準來,否則就過不了關,這樣就出現了許多在專家指導下按標準補充檔案的事。這些不具備“原始性”的事后補充記載是不是檔案,以及為應付檢查而形成的內容與事實不符的所謂檔案將來如何處置,都很值得研究。另外,為迎檢整理的“檔案”,大多內容龐雜、裝訂考究,與其說是檔案,不如說是文件匯編更準確些。
檢查過程,檢查者本意是想利用檔案最大限度地求真務實:而被檢者卻總想在檔案上鉆點空子。其實,不僅是創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創建、評估、檢查、驗收都明確提出要查近三年,甚至是近五年的創建檔案。檢查“過程”來了,檔案人,你有準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