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貴濱
1檔案信息資源。檔案信息資源是信息資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各種檔案原件和復制件及各種檔案信息開發成果,如檔案目錄、檔案文獻匯編、檔案綜合參考資料等。
2流失。《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2002年增補本)釋義為“①指自然界的礦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風力帶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溜掉:②泛指有用的東西流散失去;③人員離開本地或本單位。”《新華詞典》的釋義為“流散,散失。”本文把流失定義為“指有用的東西,未發揮其積極利用價值或未被利用而白白流散、失去。”
3檔案信息資源流失。姚震于2000年在《中國檔案》第8期發表的《檔案資源的流失》中指出的所謂檔案資源流失的定義為時指本來收藏于檔案館的檔案,由于人們的系統利用,大量復制,從而使館藏檔案資料中相當一部分信息流失,為檔案館外的人或機構所藏,并以各種形式非法公布。而且該文還進一步指出檔案資源流失的具體表現,即“檔案資源如果僅僅從檔案館轉移到利用者(個人或組織)手中,那還不會造成什么后果,只要利用者是通過合法利用途徑獲取的,不構成檔案資源的流失,而一旦其以各種形式非法予以公布,向社會擴散,就造成檔案資源的流失,事實上也就構成侵權。檔案資源的流失實際上是財富的流失。”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姚震僅僅把利用者對檔案資源的非法公布作為檔案資源流失的全部表現。這顯然是不科學的,是一個比較狹隘的定義。
而本文所述檔案信息資源流失的定義是指檔案信息資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處于閑置或流散甚至損毀的狀態,它不僅包括質的流失即信息失真、實體損壞,也包括量的流失即實體數量散失和價值發揮作用的次數與時機減少或喪失。此定義不僅包含了姚震文中所定義的不合理利用和非法公布而構成的檔案資源流失,而且包含了檔案未利用而閑置或分散等原因而造成的流失。相比之下,本文所提出的定義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為了更全面地分析問題,本文把檔案信息資源流失分為檔案實體的有形流失和檔案價值的無形流失兩方面。
3.1實體有形流失是指構成檔案信息資源的檔案實體的流失,檔案實體是檔案信息內容與承載該信息內容載體兩者之間的統一體,信息必須固化在一定的載體上才能被人們識讀和完整地流傳下來。檔案實體的流失可分為檔案的流散和損毀這兩種形式。檔案的流散是指流散在我國檔案系統外的檔案實體,它們被個人、社會組織或國外收藏保存等,這是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在量的掌控上的流失表現。而檔案的損毀是指檔案實體因各種原因被損壞、毀滅而無法挽救的現象,這是我國檔案信息資源在質方面的流失表現。
3.2價值無形流失是指檔案信息資源未能得到開發利用而造成檔案的閑置或檔案發揮作用的時機已過,這時檔案信息資源的價值對其利用者來說就是損失和流失了,而這種檔案信息資源價值的流失是不可見的。檔案的價值是指檔案對國家、社會組織或個人的有用性,它是主體(檔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與客體(各不同時代產生的各種類型、載體、內容的檔案)之間的關系范疇。從不同的角度劃分,檔案價值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根據檔案價值的效用不同,可以分為積極價值和消極價值:根據檔案價值實現領域和效果不同,可劃分為憑證價值和情報價值:根據檔案價值實現時間的不同,可分為現實價值和長遠價值;根據檔案價值主體的不同,可分為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因為檔案的價值具有時效性,檔案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價值轉換,如第一價值轉移為第二價值、憑證價值轉換為情報價值。檔案的價值可以包括文化教育、資政、科研、歷史佐證等多個方面。
檔案價值的流失同樣也表現為量的流失和質的流失,檔案價值在量上可以是檔案具備多個方面價值潛能的量化。它的流失具體表現為檔案某方面價值錯失幾次或永久地失去發揮作用的時機,而使得檔案具備價值發揮的總量減少。檔案價值在質方面的流失主要針對的是電子檔案。因電子檔案易失真、纂改且不留痕跡,這樣就使得原始電子檔案信息被纂改成錯誤信息。這錯誤信息完全喪失了檔案的本質屬性,不再具備檔案信息特點。因而其價值自然被否定。同時由于“檔案價值通常是從總體上、抽象的、一般意義上表示檔案的有益性、有用性,檔案價值一般是指檔案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所以從法律和國家利益的角度上來講,非法利用檔案,發揮檔案消極的作用也是檔案價值流失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檔案實體流失與檔案價值流失兩者是相互區別的。檔案實體注重的是客觀實在的紙質檔案原件或復印件,檔案價值注重的是檔案信息內容。尤其在電子時代,其價值存在著不確定性。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檔案實體就是載體與信息的統一體,檔案實體流失必然造成檔案價值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