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杰 吳雁平
摘要:通過對《中國檔案年鑒》1983~1988,1997~2004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檔案局、館人員情況統計資料的分析,描述了全國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國家綜合檔案館工作者的年齡結構現狀和變化趨勢。
關鍵詞:檔案系統工作人員年齡結構
合理的年齡結構是事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保障,那么我國檔案工作者的年齡結構現狀如何?其變化趨勢又是什么樣子?下面我們通過對《中國檔案年鑒》1983~1988,1997~2004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檔案局、館人員情況統計分析,來了解一下我岡檔案工作者的年齡結構現狀和變化趨勢。
1檔案工作人員不同年齡段人數統計
從表1可見,1983~1988年期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檔案局、館各年齡段人員的數量均在增長。1997~2004年期間小于35歲的人數逐年下降,35~50歲的人數逐年上升,大于51歲的人數大體平衡,變化不大,1983年的統計指標與1984年后的不同,其統計標準為小35歲、36~55歲、大于55歲。由于我們無法按1984年后的標準對其進行重新統計,故將1983年36~55歲段人數填入36~50歲段,將1983年大于55歲段人數填入大于51歲段。因此出現36~55歲段人數1983年大幅高于1984年,大于55歲段人數1983年數倍小于1984年的情況。
2檔案工作人員年齡結構比例
由于1983年36~50歲段實際填入的為36~55歲段的人數,大干51歲段實際填入的是大于55歲段的人數,因此在百分比計算時不再計人。
由于人員數量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數據,使用分年齡段人數總量統計的方式并不能準確反映檔案工作人員的年齡結構。這里我們用不同年齡段人數占當年總人數百分比的方式來顯示檔案工作人員的年齡結構。
1983年~1988年間小于35歲的人員比例從36%上升至47%,增加了11%,平均增幅超過2%;36~50歲的人員比例從41%下降至34%,減少了7%,平均降幅1.2%:大于51歲的人員比例大多數年份維持在19%。
1997年~2004年間小于35歲的人員比例從40%下降至29%,減少了11%,平均降幅為1.6%;36~50歲的人員比例從45%上升至56%,增加了11%,平均增幅為1.6%:大于51歲的人員比例在13%~16%。大多數年份維持在16%。
由于缺少1989年~1996年間的統計數據,我們一時無法得出這一期間確切的百分比數。根據相關性分析的方法,我們認為各年齡段百分比數變化與總體人數出現大幅度增減相關。而這一時期檔案工作人員總體人數并無大幅度增減情況出現。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各年齡段百分比數變化應與前后年度平滑銜接。
3局館檔案工作人員不同年齡段人數比例統計與分析
工作人員年齡維持在什么樣的比例才算合理?首先我們假定在有效工作年限內每個年齡段的人數相等是理想狀態,而后我們對不同學歷、不同性別檔案工作者初始工作年齡與有效工作年限做一個分析。見表4。
表中有效工作年數:法定退休年齡一工作年齡。假定檔案工作人員的入學年齡均為7歲,由于學歷不同,其受教育的年數不同(12~21年),參加工作時年齡也不相同(19~28歲)。根據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不同學歷的人有效工作年限不同(27~41年),平均為34年。
按照檔案統計年鑒的統計標準將年齡層次劃分為小于35歲、36~50歲、大于50歲三個檔次。由于初次工作的年齡均在36歲以下,退休年齡在50歲以上,實際工作年限的差距就差在小于35歲、大于50歲兩個年齡段。按平均有效工作年限為34年計算,小于35歲年齡段實際工作年限為7~16年,36~50歲年齡段實際工作年限為15年,大于50歲年齡段實際工作年限為5~10年。
每年齡段所占比例參數=100/年齡數
如果將34年的有效工作年限按100計,每年齡段所占比例參數約為3。我們將各年齡段實際工作年限乘以每年齡段所占比例參數,再除以100,就可計算出每年齡段理想比例數。
35歲年齡段理想比例為(7~16)×3/100=21%~48%。
36~50歲年齡段理想比例為15×3/100=45%。
大于50歲年齡段理想比例為(5~10)×3/100=15%~30%。
4檔案工作人員年齡結構變化趨勢
雖然目前檔案工作人員的年齡比例還算合理,但我們有必要對年齡結構變化的趨勢加以研究,關注這種變化趨勢對檔案事業的影響。
從圖1可見:小于35歲的人員比例從1983年的36%上升至1986年的47%(最高點),之后有一個較長平穩期(最少3年),隨后開始下降,1997年下降至40%,8年間下降了7%,年均下降0.875%:到2004年下降至29%(最低點),7年間下降了11%,年均下降1.57%;較最高時的47%降低了18%,年均下降1.2%。按照這樣的速度,5年之后將降至理想比例下限20%以下。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導致人員結構的斷層,出現青黃不接。
如果我們將36~50歲年齡段理想百分比數允許變化范圍值定為±5%的話,那么這一年齡段理想百分比值應為40%~50%。從1984年的41%下降至1987年的34%(最低點),經過一個短暫的平衡期后,開始回升,1997年升至45%,到2001年就升至52%,超過了理想百分比數允許變化范圍的上限,2004年則升至56%(最高點),較最低時(34%)高23%。屬于偏高狀態,持續下去將加速人員的老化,
大于51歲的人員比例在13%~19%之間,在理想百分比數的下部,起伏不大,總體平穩。2004年較上年有一個2%的回升,這個上升幅度與36~50歲年齡段2003年的上升幅度相同。這或許是一個比例上升的信號,如果持續上升則值得關注。






對照表3、圖2、圖3、圖4,我們可以看到,在35歲年齡段總體、局、館的比例均在理想值范圍內,局的比例低于館;36~50歲年齡段總體、局、館的比例大多數年份在理想值范圍上,局的比例略高于館:大于50歲年齡段總體、局、館的比例大多數年份在理想值范圍內,局的比例高于館。這表明總體上檔案工作人員的年齡層次是合理的,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較檔案局的工作人員相對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