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劇《越獄》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全球。在我們沉迷于其變化莫測的情節、精彩迭出的故事中時,不知是否會注意到,《越獄》已不僅僅是一部警察與罪犯、國家與公司之間的智斗與追逐,它同時向我們展示了美國人的生活狀態,盡管是一種極端的展示。
一
作為主人公們活動的基本場所——監獄,暗示了美國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那就是,世界是一個處于叢林法則支配下的世界,要想在這里生存,就必須擁有必要的手段和力量。
建筑工程師邁克為了營救被誣陷入獄的哥哥林肯,甘愿涉險進入福克斯河州立監獄。他要憑借自己超卓的智慧,幫即將被執行死刑的哥哥越獄。福克斯河監獄是魔鬼的天堂,這里關滿了窮兇極惡的亡命徒:黑社會老大、變態殺人狂、強奸犯等等無奇不有。
這是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法律、道德將不再起作用,取而代之的是類似動物界的叢林法則。這一場景的設定無意中暗合了霍布斯的“自然狀態”理論。福克斯河監獄體現的就是一個具體的“自然狀態”,它就是一個狼的世界,將要上演的也是一場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如同霍布斯所說的一樣,對暴死的恐懼成為了這里的人之最基本的生存情緒。免于暴死、自我保護是他們生活的最根本動力和目標。在這里,你不能相信任何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狼,都是潛在的魔鬼,每個人對每個人都是威脅。除了自己,沒有人值得信任,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那么,知曉這樣極端生存狀態的邁克,又如何在監獄里成功地生存并實現其計劃呢?對于邁克這一文弱書生來說,用動物的法則生存是不合適的,他必須采用另一種方式。最終他發現了自己的生存武器:智慧。他的智慧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他對自然知識的運用,這里具體指他的建筑知識;一種是他對社會知識的運用,尤其是其對人性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前一種知識使他可以利用和駕馭自然,后一種知識使他可以利用和駕馭各種人。叢林中能夠擁有并精通這兩種知識的人少之又少,天才的邁克恰恰是這少數人之一。
邁克所擁有的這兩種征服手段也恰恰契合了霍布斯為人們想出的對付自然狀態的方法。既然周圍布滿了威脅,而自己又不得不在其中生活,那么就必須要解除那些威脅,以建立自己的“安全島”。解除威脅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將其征服,一種是將其消滅。征服就是將自己的意志加諸于對象身上,使其為自己控制;消滅即是對象的自然消亡。確切地說,這兩種方式。也可以歸結為一種,即征服,因為消滅不過是征服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霍布斯 “自然狀態”學說的一個結果就是人們對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駕馭和征服。這種征服活動成了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繁榮的最大動力。在某種意義上,培根那句“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恰恰是人類潛在的生存恐懼之表現。近代以后,知識成了人們戰勝恐懼、構筑自我安全島的最得力工具。
邁克則將這一工具運用到了極致。利用其非凡的天才,他設計了一個周密而龐大的越獄計劃。當然,計劃再周密也只能是一個框架,它不可能預見到所有將要發生的事情,現實中存在萬千變數,所以,在計劃之外,還需要高度靈活的隨機應變能力,以便將所有事件導入自己的計劃之中。所幸的是,邁克也是隨機應變的天才。
為了越獄成功,他需要其他犯人的幫助,于是他以逃離監獄為誘餌,組織起一個越獄小分隊。兇犯們暫時俯首帖耳了。這個利益共同體在越獄的共同目標下努力協作。當然,那些狡詐的罪犯并不是那么容易馴服的,其間充滿了背叛和告密行動,邁克以其高超的智慧渡過了種種危險。最終他們逃出了福克斯河監獄。
二
然而,就在越獄成功之后,我們發現,邁克和他哥哥處境并沒有多大改善,他們面臨著多路人馬的追捕和追殺:福克斯河監獄的追捕、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追捕、陷害林肯的公司對他們的追殺、公司的代理人美國總統的手下對他們的追捕。因此,自然狀態仍然沒有變,它不過是從監獄內移到了監獄之外。生命的威脅不僅沒有解除,反而有加劇的趨勢。然而邁克、林肯已經沒有退路,他們必須接受亡命天涯的命運。
在亡命過程中,邁克和林肯的家人和朋友相繼遇難:邁克的女友薩拉被捕入獄;邁克、林肯的父親為保護他們而死;邁克、林肯的律師兼朋友沃尼卡被殺;林肯的妻子被殺,兒子同他一樣逃命天涯。這就是越獄的后果,也是對邁克的知識和智慧的報復。
與此相對應的是霍布斯帶來的啟蒙運動所產生的后果。當人們運用現代知識、技術向大自然和社會宣戰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和社會革命,這些負面影響就是自高自大的近代人所要付出的代價。
無論是邁克還是霍布斯都已經無法回頭,在他們向大自然和社會甚至是宇宙宣戰之后,就必然走向了一條永無休止的斗爭之路。他們必須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同陌生的一切作斗爭。直到周圍那威脅他們的陌生的一切都被他們征服,斗爭才能夠停止。
然而威脅總是紛至沓來,永無休止。特勤處的殺手被感化自首之后,還有精明強干的聯邦探員馬洪;副總統被迫辭職之后,還有強大的公司在那里。當費盡千辛萬苦終于洗清林肯的冤屈之后,邁克又被投進了巴拿馬最嚴密、最殘酷的索納監獄。于是,邁克不得不開始新一輪的越獄行動。而當他歷盡艱險從索納監獄逃出后,又陷入了國家和公司的明爭暗斗中。
三
邁克的腳步和頭腦一刻也沒有停息,他的處境也一直停留在自然狀態,他必須不斷地應付來自各方的威脅和困難。他不會退縮、也不能退縮,因為在自然狀態的叢林法則下,退縮就意味著死亡。他的身體和精神必須隨時都處于戒備狀態,以便應付這場永無盡頭的戰斗。要想在這場戰斗中取得勝利,邁克必須成為最強者。他必須把他的聰明智慧發揮到極致,不能有絲毫懈怠,永無止息地前行。邁克成了一部戰斗的永動機,永不懈怠地戰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
邁克的生活也代表了美國人的生活,他的生活狀態也是美國人的生活狀態。塑造出邁克這一形象絕非偶然,他是美國民族精神的特產。美利堅民族繼承了西方文化的精髓,這一文化精髓在斯賓格勒那里得到了精確地表達,他說,西方的文化精神和靈魂就是浮士德的精神和靈魂,這一靈魂的特征是對于無窮的空間和遙遠距離的不可壓抑的渴望,這種渴望導致了對可見事物的不斷征服的意志和行動。這一渴望產生于靈魂的無窮荒寂之感,而荒寂孤獨來自于對世界的恐懼。要克服陌生而神秘的世界給靈魂帶來的恐懼和孤獨之感,就要求人們不斷去了解認知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當世界被了解和控制之后,恐懼便靜止了。但是由于世界和空間是無窮的,浮士德們注定要永不停息地去行動和征服。
斯賓格勒對西方人靈魂特征的分析與霍布斯對人的理解不謀而合。霍布斯設想的人之基本生存感覺也是恐懼。為了擺脫恐懼,人們要在自然狀態中尋找安全島。但這一安全島不能自動產生,也不要奢望上帝來恩賜,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量、知識和智慧去建造。為了鞏固和增加安全感,就需要不斷地擴展安全空間的規模。安全空間范圍越大,帶來威脅的陌生而恐懼的世界范圍就會越來越小。最安全的時候就是世界和宇宙完全被征服的時候。因此,人們要永無止息地征服和擴張。
有人說,美國人的精神是由新教信仰塑造的,其精神上的焦慮不安是由于加爾文的“預定論”導致的,為了重新回到上帝的懷抱,新教徒們不得不孤獨地、無休止地參加世俗的勞作和斗爭。對此,斯賓格勒指出,西方人的浮士德精神并沒有被基督教所改變,相反是浮士德型的人改變了基督教本身。吸收了浮士德精神的基督教凸顯了“我”與世界的對立,“我”成了一切的中心,孤獨的、絕對的“我”將權力意志投射到無限的征服運動中去。因此,新教精神與其說是基督教精神的變形,不如說是浮士德精神的變形。
無論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觀念,還是斯賓格勒的浮士德精神,都深深烙印在美國的民族精神中。美國人成為西方人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在美國人的生命感覺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對他們來說,世界是永遠處于自然狀態中,敵對的威脅無處不在。這就迫使美國人處于永無止息的戒備、行動和征服活動中。看一看今日美國在世界的所作所為,我們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越獄》的編劇并不僅僅是為了延長劇集、吸人眼球而制造了諸多的混亂和難題,這其中潛在地反映了美國人的世界觀和生存哲學,顯示了美國人那獨特的生活狀態。在他們眼中,這個世界是混亂和敵對的,必須不停地與之斗爭才會獲得生存的安全和自由。這個世界就成了他們不斷欲求越逃的監獄,卻也是他們永遠無法逾越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