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鄰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相比,斯洛伐克似乎成了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 這里確實沒有大名鼎鼎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不過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在這塊面積只有不到五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匯集了高山、溫泉、湖泊、古堡、古鎮、巖洞等等不同種類的好去處,讓人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感受到一種全新的自然與歷史相融合的歐洲之美。不久前,我就親自體驗了一番斯洛伐克的獨特魅力。
巖洞之最
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斯洛伐克的巖洞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種類繁多的喀斯特石灰巖地形令人驚嘆。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目錄里加入了12個斯洛伐克有代表性的巖洞和懸崖,其中有世界最高的礦泉四周沉淀的結晶巖石,高達32.6米, 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歐褐丁斯卡霰石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三個霰石巖洞之一,由奇特霰石組成的螺旋式和針葉式結晶就像珊瑚一樣美麗,它們是在特殊氣候條件下經過碳酸物的結晶化學反應形成的獨特自然現象,形狀和顏色都十分豐富,從奶白色到棕色都有,有時在燈光的映襯下閃閃發亮,讓人仿佛置身于玄妙的海底世界。多米查巖洞里有一條蜿蜒達5公里的底下走廊,一直穿越邊境到達匈牙利境內,據史料記載距今35000年前這里就有人居住了。公巴瑟斯卡巖洞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宮殿,有好幾個氣勢恢宏的大廳,當地人還給這些大廳起了有趣的名字:原子彈云霧,紅色石幔,中國寶塔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斯洛伐克還擁有歐洲已知最古老最大的冰巖洞,即杜布史因斯卡冰洞,于1870年被發現,1887年通了電,一直到1946年人們還經常到這里溜冰。冰的容量為11萬立方米,冰層最大厚度達到26.5米。多少年來,這樣一條巨大的冰河平緩而過,塑造了冰石筍和冰柱等奇觀。熱愛自然與健康的斯洛伐克人很久以前就利用冰洞的獨特優勢來理療治病了,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冰洞里凍一凍再出來,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的功效。我也親自體驗了一番,不過不是在冰巖洞而是在康體中心的特制小冰屋里,雖然溫度有零下二十幾度,待上幾秒鐘的時間卻對身體并無大礙,持之以恒還有強身祛病的功效。
木制教堂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勤勞勇敢的斯洛伐克人民自古以來就善于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來建造獨特的木制建筑,其中就包括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在內的木制結構教堂,大部分完全使用純木建造,未使用任何金屬和釘子,加上內部裝飾,其寶貴的歷史價值在整個歐洲都是不多見的。其中,東儀天主教堂在所有木制教堂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布在斯洛伐克東北部的一些小村莊里,主要修建于17~19世紀之間。這些教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強調數字“三”的使用,因為三象征著天主圣三,這不僅體現在三個圓頂的設計上,還將建筑分成三個區域從西向東分布,祈禱時,女性聚集在離門最近的區域,男性在中間最大的區域,高壇專門為做禮拜用。在教堂內部最引人注目的要屬那些鑲有古代繪畫的木板屏了,它們的作用是將圣壇與其他部分隔開,中間的叫皇室門,為牧師專用,兩側的門分別為會史和全體教徒所用。在斯洛伐克的木制宗教建筑中,羅馬天主教堂所占數量很少,但是歷史卻很悠久,大部分建于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其中Tvrdosin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51年,采用紅云杉制成,中殿頂部的格子狀設計十分搶眼,四周的墻上均飾有古老的壁畫,后來人們又對教堂進行了裝修,加入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圣壇。1994年,Tvrdosin鎮因對于該教堂的成功維修保護而被授予歐盟文化遺產獎。還有一些“新教條款教堂”因為設計獨特而倍受游客關注。這些教堂都是按照拿破倫一世在1681年頒布的條款來修建的。條款要求:每座教堂尖頂上都要有希臘十字架,必須修建在村莊邊境上,入口必須在遠離村莊的方向,原料只能用木材,石頭和金屬是禁止使用的,修建時間要在一年之內,鐘樓要在毗鄰教堂的區域內單獨修建等等。在一所保存完好的純木質條款教堂內,我遇到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是一位虔誠的教徒,家就在旁邊不遠處的房子里。當我問她為何在歷經戰火和上百年的滄桑洗禮后木質教堂卻依然完好無損時,她平和一笑,輕輕說道:“感謝主的保佑。”
溫泉之鄉
在斯洛伐克,歷史上頻繁的火山活動和豐富的地下水源帶來了礦物質豐富的天然溫泉,所以,這也是一個以溫泉療養而聞名的國度,全國分布著大大小小約100個自然礦泉療養地,在歐洲也是赫赫有名。很多藝術家和名流政客都曾來此調養身心并尋找創作靈感,包括哈布斯堡公爵、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等。飲上兩口溫泉水,然后閉上眼睛靜靜躺在池中真是一種極致享受。皮耶施尼的溫泉在斯洛伐克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有名的,據說,大約兩千年以前駐扎在特倫欽軍營里的古羅馬官兵就已經開始享用皮耶施尼溫泉了,到了16世紀末,當地人開始用泉泥來治療坐骨神經痛,1822年在這里修建了古典主義風格的療養院,開始治療具體疾病,被稱為拿破侖溫泉療養院。從20世紀初開始,皮耶施尼溫泉城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溫泉城。它的標志也是生動有趣,是一個折斷拐杖的男人,標志著溫泉療養的神奇功效:不論是運動系統疾病,關節炎,還是中樞神經炎和骨科手術的恢復都有效果。斯洛伐克最古老的溫泉療養院在巴杰尤城,這里,群山環繞,綠樹參天,森林公園面積達300公頃,是森林氧吧與天然溫泉相結合的療養圣地。根據19世紀下半時期記載,巴杰尤在當時屬于裝修豪華的高級溫泉療養院,有很多新藝術派風格的裝飾,房間數量達到了60間,至今仍然隱隱若現于密林深處,雖然很多已被現代化的設施取代,游客們還是喜歡到老房子里轉一轉,感受溫泉文化的古樸氣息。一位員工告訴我,當地政府正在吸引投資商來重新裝飾翻修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舊房子,也許會成為新的亮點吧。不過,樓已空,泉尤在,在那見證了昔日繁華的老式木質療養院不遠,就是流淌了一個多世紀的溫泉的泉眼,人們還給每一眼泉起了好聽的名字,就刻在旁邊的石階上。有意思的是盡管相隔不遠,每一眼泉水的口味都有所不同,有的微苦,有的發酸,都可以直接飲用。據一名以色列游客說他每年都會來此療養,除了治療關節痛以外,最思念的就是這里略帶苦澀的天然礦泉水了。
魅力古堡
和歐洲很多著名古堡相比,斯洛伐克的古堡一點也不遜色,有的甚至令人感到無比震撼。就像斯匹斯古堡,它坐落在斯洛伐克中部海拔634米的巖石層上,是歐洲中部最大的城堡廢墟,遠遠望去那一道道蜿蜒廢棄的城墻就像長城一樣壯觀!只不過墻石是慘白的,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如錚錚鐵骨,堅強而凄美,當年無情的戰火卻造就了今天這殘缺的美和無限的想象自由。春暖花開時的斯匹斯古堡一定很美,仿若化了淡妝的皮膚嫩白的姑娘,而現在,在這初秋的艷陽高照的下午,只聽到山風穿梭于墻壁間的呼聲,伴隨著凄涼的顫抖。是的,作為一座龐大的城堡廢墟,斯匹斯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繁華已逝的無奈、荒涼,以及對往昔的景仰。城堡面積約為方4.15萬平方米,始建于1209年,四周環繞著堅固的城墻, 環抱著一座主樓和一處內院,中心有一個高大的圓塔,分別用羅馬式內墻和一處外墻作保護,內墻有兩扇防護大門,主門設在外墻,此外,還有一座小教堂、若干衛戍建筑和一座大碉樓。通往城堡的是一條狹窄曲折的土路,僅能并行兩輛小汽車。經常能看到成群的孩子們在廢墟上玩耍,盡管他們并不太了解這里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 斯匹斯古堡所處的萊沃恰鎮有一處著名的圣詹姆斯教堂,它的鍍金木質歌特式圣壇背壁雕刻高達18.6米,為世界之最。在斯洛伐克,博伊尼策城堡也很著名,不僅因為其保存完好的建筑格局,也源于一段愛情傳奇。19世紀末,這座城堡的最后一位主人愛上了一位法國姑娘,然而姑娘的父親卻嫌棄他的城堡過于陳舊要求他重新裝修,直至滿意后才將女兒嫁給他。一片癡情的男主人公前后花費了整整22年才將城堡裝飾一新,可惜的是竣工的時候姑娘早已嫁人,他最終守著華美的古堡孤獨地度過余生。雖然無人印證這段愛情故事,博伊尼策城堡在近代經過大規模的重新修整是事實,它就像一座龐大的博物館,值得思考和回味的細節實在太多了。我們還碰到了到城堡舉行婚禮的人們,據說這里的風水不錯,在斯洛伐克是最受人們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