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07年全世界共有86名記者殉職,是1994年盧旺達種族屠殺以來記者遇害人數最多的一年。大批記者的遇害,這是一場人道主義悲劇。另外,它也使我們看到,盡管當前世界上各種媒體林林總總,也有“狗仔隊”等等制造各種噱頭,以吸引人們的眼球,但也還有一些有良知的記者,為了追求新聞的真實性,甘愿生活在人類制造的暴力陰影之下。以下就是西方3位著名記者的例子。
一、凱文·卡特與蘇丹女孩
1994年,南非“自由記者”凱文·卡特拍攝了一幅名叫《饑餓的女孩》的震撼性照片,畫面上是一個蘇丹小女孩因疾病和饑餓而命在旦夕時,旁邊即刻就有一只禿鷲虎視眈眈盯著小孩,禿鷲在耐心等待小孩的生命終結。這一照片因其現實性意義而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但是作者凱文·卡特卻受到了人們的指責:這位記者為什么不丟下相機而給那個快餓死的小女孩一壺水、一塊面包?為什么不從死神的鐮刀與禿鷲的喙爪之下拯救那個苦命的孩子……
事實上,凱文·卡特本人幾乎從一開始便處于沖突的痛苦之中。他在搶拍完之后,實在不愿再看那個極端對立、極其冷酷的場面。于是,他把禿鷹轟走。過了一段時間,他看到,那個小女孩用盡所有力氣爬起來,重新艱難地向救濟中心挪動……望著小女孩的身影,凱文·卡特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樹旁坐了下來,一邊抽著煙,一邊淚流滿面。后來,他曾對人說:“當我把鏡頭對準這一切時,我心里在說‘上帝啊!’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話,我就不該來這里。” 正是因為無法忍受外界公眾與自己內心的道德困惑和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凱文·卡特在獲得大獎僅3個月后即走上了不歸之路。
凱文·卡特之死是記者追求“好的”的新聞、“精彩的”的鏡頭,與社會公德之間尖銳沖突的結果。當一名記者面對一場危難或緊急情況的時候,是該沖上去忠實紀錄眼前的場景、履行一個做記者的職責,還是忘掉記者的身份,首先做一個普通公民去干涉事件的發生呢?面對這種兩難的境地,記者的職業道德和人性道德哪一個更重要?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而作為一名有良知的記者,凱文·卡特目睹了太多的苦難,他內心痛苦卻無力改變,獲得榮譽卻備受責難,于是他的良知受到了空前的折磨,最終選擇了永久的超脫。可以說,凱文·卡特的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無疑也是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悲劇。
二、朱迪思·米勒與“特工門”事件
朱迪思·米勒是《紐約時報》的一名著名記者, 2002年曾因參與報道全球恐怖主義活動獲得普利策新聞獎。2005年7月,在對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瓦萊麗·普拉梅的身份泄漏事件——“特工門”事件的調查中,因拒絕透露她的消息來源,被美國法院以“藐視法庭罪”判處入獄。
美國法院對這位盡其職責并恪守基本職業道德準則記者的這一裁決,激怒了世界各地的媒體組織和提倡媒體自由的人士。美國新聞界稱這一判決是美國新聞自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對正義的歪曲。世界輿論界普遍認為,美國聯邦法院的做法破壞了新聞記者保護新聞來源隱私的權利。美國自由記者委員會的領導人戴格里希說,這個案子給別的國家做了一個壞榜樣。
從西方自由主義新聞理論來看,新聞事業是一個社會的公器,是“社會這艘巨輪上的瞭望哨”,天然賦有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力”的責任。對于涉及政府不愿公開、但又牽涉到公民自由權利的內部事務,記者有時必須要借助“深喉”——來自政府內部的匿名消息源。與此相對應,媒體也應該履行保護“深喉”的責任。但對于記者而言,保護消息源和可能的司法壓力,往往使他們被迫進入兩難選擇。面臨個人利益與職業操守相沖突的情況下,美國有職業榮譽感的記者往往選擇后者。這一次,米勒作了同樣選擇。正如米勒在法庭上直言:“如果新聞記者不能保守秘密,不能獲取信任,那么就無法履行職責,新聞自由也無從談起?!睘榇?,朱迪思·米勒做出了犧牲個人的決定。她的行為也得到了世界新聞界和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三、彼得·阿內特的兩次被“炒魷魚”
彼得·阿內特是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記者,也是世界聞名的戰地記者。當了50年戰地記者的彼得·阿奈特,歷經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采訪過薩達姆、本·拉登等人物。在美聯社工作期間,彼得·阿內特由于出色報道了越南戰爭而獲得普利策獎,后來他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所作的海灣戰爭報道更是奠定了其著名記者的地位。但由于堅持真實報道新聞,卻屢遭解雇。
彼得·阿內特先后有兩次被“炒魷魚”的經歷。第一次是在1998年,阿內特在CNN節目中揭發美軍曾于1970年在老撾一個村莊施用沙林毒氣殺死美軍叛變者。節目播出后,遭到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對。CNN就因此將兩名節目制作人炒了魷魚,并撤回了這一報道。阿內特隨即被迫離開了CNN。第二次是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阿內特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解聘,理由是他接受了伊拉克國家電視臺的采訪,并在采訪中沒有同美國政府保持一致,而是稱美國的伊拉克軍事計劃已“失敗”。 這是他5年內第二次因“實話實說”而丟掉飯碗。作為一向標榜“維護人權”、“新聞自由”的美國就因為一位資深的世界名記,說了幾句無關緊要并不妨礙大局的話,即成為解雇除名的理由,實在是對其一貫宣傳的美國“新聞自由”以莫大嘲諷。
西方傳媒素來宣稱是獨立于政府、立法、司法部門的“第四權力”,是“無冕之王”。但是,在戰爭時期,西方國家為了維護其所謂的戰爭合法性和國家利益,強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采取恐嚇媒體的手段,對任何違反政府制定的戰時政策的個人或機構進行“修理”或“封殺”。在強大的社會控制和商業壓力下,西方媒體為了維護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馴從。于是,“新聞自由”讓位于“愛國主義”,受眾的知情權、新聞專業主義也成了國家利益和媒體自身利益的犧牲品。美國資深記者彼得·阿內特被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解雇這一事件,說明了傳媒記者在說真話、報道真實情況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西方作為一名新聞媒體成員,當新聞自由與自己的“國家利益”相沖突時,是選擇沉默、同流合污,還是選擇真理、正義,確實對每一個記者都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彼得·阿內特無愧于一名堅持新聞真實的記者。盡管屢遭迫害,但他仍然相信“做一個記者,首先要忠于揭露事實,這個真相必須高于效忠國家機構?!彼f“首先他是個記者,其次才是美國人。” 記者的天職就是勇敢的報道真實的新聞?!靶侣剤蟮谰拖耧w向太陽,飛得越近,你就感到越熱,再往近飛,你就會被灼傷。如果怕熱不飛了,那么,你就無法接近事情的真相?!边@樣一個堅持真理、正義,不畏強暴的記者,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美國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還靠得不夠近”。為了將最真實的新聞事件呈現給觀眾和讀者,正是這些有良知的記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奔波于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梢哉f,正是世界上有了這樣一批人,才使我們既看到了世界黑暗的一面,也使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無疑,他們就是當代的普羅米修斯,一個希臘神話傳說中為人類盜取天火,在黑暗中追求光明,而永遠背負人類歷史悲劇的英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