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歷來待人熱情、性格豪爽,這一特點也自然而然反映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有錢就花,開心就好。
每逢節日,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大大小小的商場就會人流涌動,熱鬧非凡。就拿3月8日婦女節這天為例,鮮花和蛋糕更是賣到脫銷。我隨便打聽了一下,一束鮮花的價格大約合人民幣100元左右,這對月收入只有幾百元的蒙古人來說可不是個小數字。記者問蒙古朋友這樣花錢心不心疼,朋友的一句話道出了蒙古人的消費觀:“掙錢不就是為了花嗎?”
蒙古人歷來是逐水草而居,所以他們自古沒有存錢的意識。雖然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到城市定居,但由于受到西方消費觀念的影響,再加上沒有養成儲蓄的習慣,因此總是錢一到手就花掉。沒有了再向親戚朋友或到單位去借,或者干脆就去當鋪。
在烏蘭巴托的大街小巷,當鋪的招牌隨處可見。大到汽車家電,小到戒指項鏈,甚至連用過的舊地毯都可以拿去當。蒙古絕大多數單位都是半個月就發一次工資,許多人領完工資后第一件事就是還錢,第二件事就是下飯館。所以蒙古的飯館平時人多,而周末則比較冷清。
我在購物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蒙古人買東西不講價,無論是正規的大商場還是街邊私人小店,如果你要討價還價,都會被拒絕。有一次我在私人攤位上買工藝鑰匙鏈,試著跟攤主講價,攤主回答得很干脆:“你買一個是這個價,買十個還是這個價。”
更令人驚訝的是,我的一個朋友回國前準備買些高檔香水送人,想把店里剩下的幾瓶都“包圓”,沒想到店主卻堅決不肯:“我不能都賣給你,否則別人來就買不到了!”
在蒙古購物時你不必擔心買到假貨。朋友說,在蒙古買皮貨或絨毛制品時一般都是真材實料,因為蒙古只出產這些純天然的東西。如果摻假,成本反而會高。我對此也深有體會,在蒙古買一床純駝絨被只需人民幣一二百元,而買一床化纖的七孔棉被則需三四百元,因為這些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再者,蒙古無論是國營還是私人商店,售貨員的工資并不與銷售業績掛鉤,這也是她們推銷商品時比較老實的一個原因。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