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有: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盲目競爭,生產力發展與市場相對狹小的矛盾,主導消費品過剩,批發商業和貨幣信用的膨脹等。這些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存在,因此經濟危機在我國也有發生的可能性,并不能因為我們消滅了資本主義就消滅了經濟危機。只要存在市場經濟,就有經濟危機的可能。
關鍵詞:經濟危機;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制度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社會每過一定時期就爆發一次生產過剩的危機。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制度,具體地說,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成果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它的表現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發展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發經濟危機。因此在馬克思看來,經濟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現象,要消滅經濟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說這是馬克思對經濟危機根源的總概括,并將具體原因歸結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兩個表現上,但如今的研究目的,更在于揭示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經濟現象。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馬克思關于經濟危機原因的論述
?。ㄒ唬鸷筚Y本主義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存在,危機就不可避免。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時間就要發生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數次經濟危機。表1列舉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后經濟危機的次數。
戰后經濟危機的特點:危機周期的長短不規則,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濟危機的程度有所減弱,但生產過剩和失業卻成為周期中的經常現象;經濟危機與通貨膨脹相結合。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期間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局面。這是由資本主義國家為刺激經濟增長,過度增發貨幣和擴大財政赤字造成的,從而進一步深化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ǘR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原因的論述
1、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引發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剩余價值生產使生產與消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每一個資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關系不是生產者同消費者的關系,并且希望盡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費,即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資”,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加剩余價值。馬克思指出:“構成現代生產過剩的基礎的,正是生產力的不可遏止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一方面,廣大生產者的消費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鄙a擴大與工人消費低水平并存,這樣,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2、盲目的競爭導致經濟危機。恩格斯說:“大工業的必然后果——自由競爭很快就達到十分劇烈的地步”,“競爭的規律是:供和求總是力圖互相適應,但是正因為如此,就從來不會互相適應。雙方又重新脫節,并轉而成為尖銳的對立。供應總是緊跟著需求,然而從來沒有剛好滿足過需求;供應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它和需求是永遠不相適應的?!?br/> 3、生產力發展與市場相對狹小導致經濟危機。馬克思說:“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其條件是創造出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范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范圍,還是在這個范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造為生產地點,擴大流通范圍不僅在國內,而且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
4、主要消費品過剩導致經濟危機。以棉布為例,如果棉布充斥市場,造成市場停滯,就會使織布廠主的再生產遭到破壞,除此以外,還會影響別的生產者:紡紗者、棉花種植業者、紗錠和織機的生產者、鐵和煤的生產者等。所有這些人的再生產同樣要遭到破壞,因為棉布的再生產是它們再生產的條件?!凹词乖谒麄冏约旱纳a領域里沒有生產過剩,就是說,即使那里生產的數量沒有超過棉布工業銷路暢通時所確定的合理的數量,這種情況也會發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有很多,以上僅從四個方面加以闡明。而越來越頻繁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和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二、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也會出現經濟危機
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因而便有了要消滅危機就必須先消滅資本主義的結論。若是這樣,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我國,就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即使存在上述列舉的引起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也不可能導致經濟危機。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我國不會產生經濟危機。但是,歷史實踐卻不是這樣的。

表2分別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次經濟危機,并且表明我國經濟危機具有越來越頻繁的特征。其中,1994~1995年爆發的第四次危機與前三次滯漲型危機不同,這是一次信用過度膨脹導致的通漲型危機,連續八年的財政向銀行透支,已吃掉了國有銀行全部自有資本金,使金融系統100%負債。同時,向國營企業傾斜和“貸款發工資”等保穩定的政治任務又進一步迫使銀行貸出的資金逾期難以回收,于是第四次經濟危機爆發。
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剩余價值學說,包括其斷言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論,都反映為“自由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自然的正向運動規律的結果”是一個科學的結論。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也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它干預市場的做法,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上,則反映為“推動價值規律的逆向運動”。我們已認識到,并不能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就可以對亞洲等金融危機置之不理,而這又進一步說明了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
三、市場經濟必然存在經濟危機
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危機已導致經濟危機,并且波及到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對我國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既有金融影響,又有經濟影響,為此我國采取了許多防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措施。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十年之后,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個百分點。
市場經濟給予我國很多商機和無限的機會,商業服務業繁榮昌盛,過分樂觀的GDP增長率,讓國人很是欣慰地重復著已經有點成熟了的市場經濟。但是,弱化危機不代表沒有危機,只要有市場競爭就必然存在風險,必然存在生產過剩,存在經濟危機。所以,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來說,市場經濟都存在爆發經濟危機的風險。
市場經濟在帶來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浪費,當然會有一定的風險,風險可以理解為危機,經濟領域的危機,當所有風險的矛盾被激化時,就是經濟危機突發的時候。有效地避免和弱化經濟危機,是政府所必須面對的。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的其實不單是個性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共性的自然狀態下的商品生產社會都普遍存在的現象,其結論對所有的這類社會都適用。
四、關于經濟危機的應對政策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發生經濟危機的現實性,那么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上面列舉的導致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仔細研究市場經濟的運動規律,及時處理、化解可能導致危機的各種原因。
(一)加大對大型國有銀行的監管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原因,部分來自于銀行的風險監管缺乏經驗及合適的制度。近幾年全國經濟繁榮,生產企業在市場規模的作用下按照自身的規律不斷發展和膨脹。而在企業、商業膨脹發展中,銀行信用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此國家必須加強貨幣金融手段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控制信貸總規模。對巨額借貸資本的虛假需求,又促進了生產的惡性循環,掩蓋了生產的“過?!保斏a與消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時,終于爆發了經濟危機。
?。ǘ┰诎l揮競爭的作用同時要克服盲目性
在發揮競爭的作用同時要克服盲目性,這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市場的作用不斷增加,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其在促進我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問題。重復建設體現了競爭的盲目性。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到企業都要建立有效的市場調查機制、預測機制,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國家可采取有效措施靈活運用指導性計劃,從外部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和方向。
?。ㄈ┘訌妼χ鲗M品生產的監控管理
加強對主導消費品生產的監控管理,避免繁榮過快而忽視長期生產力的培養。主要消費品生產所需的原料、設備等涉及許多的生產領域,其生產正常進行構成了其他生產部門生產正常運轉的條件,一旦主要消費品生產過剩,銷售不暢,就會壓縮生產,甚至破產,那么相關原料、設備的生產和銷售就會減少,甚至資金收不回來,從而導致生產的混亂和危機。

?。ㄋ模┱_處理積累基金內部生產性建設中新增固定資本和新增流動資本的關系
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史和我國的經驗看,在安排生產性建設時,特別要注意新增固定資本和新增流動資本之間的合理比例,不能只注意固定資本的投資而忽視相應的新增流動資本的需要。否則,新增固定資本投產后,將由于缺乏應有的新增流動資本而無法正常擴大生產,造成固定資本生產過剩,生產力浪費,從而誘發經濟危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分析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發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增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同時,還要謹防社會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可能,要有意識地通過政府政策去調節市場,克服市場運作的盲點,有效地避免和弱化經濟危機的風險。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