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和民工荒進行分析,并結合中國現狀,認為現今的民工荒并非“劉易斯拐點”到來的標志,而是低工資與制度短缺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二元經濟模型;“劉易斯拐點”;民工荒
一、二元經濟模型與“劉易斯拐點”
二元經濟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建立的勞動力流動的理論模型。劉易斯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同時存在著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這兩大部門。前者以傳統方式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很低,邊際生產率為零或為負。而現代部門以現代化方法進行生產,勞動生產率較高。在發展中國家,現代部門可向傳統生產部門支付比傳統部門稍高的工資以獲得近似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如圖1所示,在發展中國家中,A為傳統部門工資水平(生存水平工資),W為現代部門提供的實際工資水平,現代部門依靠稍高的工資吸收勞動力,在W不變的情況下將利潤用于再投資,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創造出更多的勞動機會,吸納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如此循環往復進行。只要傳統部門依然存在剩余勞動力,現代部門就能夠以一定的工資水平吸收勞動力,擴大投資規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劉易斯拐點”,即S點,傳統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完畢,之后的勞動力轉出將會影響到本部門的生產力總水平。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這兩個基本生產部門的結構由此發生變化,并處于平衡發展狀態,二者工資差異最終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的最終結構是變為一元的經濟結構。
此后,費景漢和拉尼斯對該理論加以修改和補充,使其成為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歷程的最經典理論。費景漢和拉尼斯將傳統部門剩余勞動力做了進一步的細分:邊際生產力為零甚至為負的勞動力,和邊際生產力不為零但低于其所獲得的平均產品的勞動力(偽裝失業者),他們對農業產出的影響不同。勞動力轉移過程應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傳統部門邊際生產力等于零的勞動力流出,但不影響其總產出;第二階段,傳統部門中偽裝失業者被吸收完;第三階段,已無剩余勞動力,二元經濟轉化為一元。根據費-拉擴展,本文認為“劉易斯拐點”實質上是一個隱形的、漸進的拐點。
需要解釋的是,傳統部門的分配是按照產品共享的分配方式進行的,所有成員都取得其維持生存的勞動平均成本。這個工資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部分勞動力轉移入現代部門后,留在傳統部門的勞動力在某種意義上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以保持總產出不變,同時因為人數減少而工資是平均分配的,留在傳統部門后他們會得到一個略有增加的報酬。
二、民工荒現象及其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加深,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東部地區曾一度受到“民工潮”的困擾。而在2003年末、2004年初,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勞動力供需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民工荒現象。從“民工潮”到民工荒,被公認的“廉價勞動力接近于無限供給”的中國,為何會發生民工短缺?三十年來要素市場的經濟狀況是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深入考察民工荒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
1、實際工資
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的最主要因素是凈收入,即實際工資。而實際工資的下降成為民工荒現象的重要原因。首先,農民工名義工資上漲水平低,直接影響了實際工資。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農民工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其工資水平卻一直未有較大提高。根據2004年9月國家勞動保障部課題組的《關于農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公布的一項調查,12年來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僅提高了68元。其次,物價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樣影響了實際工資。近幾年來,中國的物價大幅度上漲,物價和生活費用的上升。盡管農民工所取得的名義工資基本維持不變或略有增加,但如果綜合考慮物價等因素,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的實際工資實質上是“不升反降”的。這無疑表明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實質上是下降的。除上述原因外,各地還存在針對農民工亂收費等現象。最終各種因素同時導致了農民工實際工資下降。而實際工資的下降將嚴重減少勞動力輸出量。假設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傳統部門的總生產力不變,且總產出P將被平均分配,則
W·L=P
若傳統部門的勞動力總量微變L,有
(W+ΔW)·(L+ΔL)=P
即
W·L+ΔW·L+W·ΔL+ΔW·ΔL=P
由于ΔW為高階無窮小,將其省略,得
W·L+ΔW·L+W·ΔL=P
綜合上式可得
由于在勞動力轉移的初期,現代部門以比傳統部門略高的工資吸收勞動力,則可近似認為將兩部門工資水平相等。如今在中國,傳統部門中勞動力總量(L)很大而工資(W)普遍偏低,所以工資狀況對傳統部門的勞動力輸出量的影響很大。在像珠三角這樣的東部地區名義工資上漲甚微甚至不上漲,實際工資在近些年CPI過高的背景下實質上是負增長,由此必將導致珠三角的民工荒現象。
2、機會成本
農村通過稅費改革,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務農成本有所降低。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下發了4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有力地支撐了農民收入增長。此外,國家也取消農業稅、特產稅、牧業稅和屠宰稅,比稅改前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200億元,惠農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務農積極性,也使得外出打工的熱情相應降低。同時,近兩年來農產品價格上升,涉農收入有很大提高。2006秋冬以來,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大宗農產品中的玉米、小麥、食用、油價、豬肉價格先后上漲。并且科技進步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現代農業的推進提高了農業效益,許多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使務農者有了更多增收點。這對農民增收是非常有利的。統計表明,2004年、2005年、2006年農民收入增幅連續三年超過6%,是自1985年以來的首次。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名義工資不變,實際生活水平下降,而留在農村收入卻會增加。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加大,農民理性選擇留在家鄉種地,當這種行為成為一種群體行為時,民工荒現象自然就發生了。
3、區域短期替代
從國家角度看,區域短期替代是產生“民工荒”的一個重要原因。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東部富余資本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該地區的外出人口流量,使當地人能就地找到更多的就業機會,珠三角出現民工荒現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外出農民工分流明顯,是民工荒發生的一個深層原因。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使得供給出現了新的困難。四川省流出省外的人口613萬人,是全國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流向是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和重慶、云南等相鄰省市;主要是鄉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流動。由于四川災后重建需要大量勞動力,許多勞動力留在四川支持災后重建,形成勞動力回流的局面,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四川的勞動力輸出。從勞動力方面的因素考慮,四川是勞動力輸出大省,是廣州等一些主要城市吸收勞動力的省份,這次地震可能造成勞動力成本增加。
(二)社會因素
《勞動法》上的條款,對大多數農民工而言,是一紙可望而不可及的空文。在城市中,農民工經常被視為下等人,他們背井離鄉進城務工,既無城市戶口,又無固定居所,工作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收入的低下,在城里是沒有地位,經常被視為下等人、城市的“邊緣人”。工時長,工資低,經常性加班,沒有勞動合同,工作不穩定,克扣或者拖欠工資,勞動條件惡劣,沒有福利保障,這都是外來工勞動權益受損的表現。
外來工遭遇的社會排斥,表面原因是由歧視的社會環境引起,實則來自城鄉二元體制。中國現行的城鄉“二元”管理體
制是以“戶籍屬地管理”為依據,將戶籍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置于兩個不同的管理體系,在管理內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各不相同的情況下,各自獨立運行的管理模式。雖然近年來一些城市政府逐漸取消了對農民工的就業限制,但優先保護城市戶籍就業人口的政策導向,使其對農民工提供的服務內容遠不及戶籍人口。
中國的戶籍制度以及配套的相關制度共同形成了城鄉二元體制,在這個體制下,外來工遭遇到各個方面的社會排斥,而勞動力市場實效所導致的社會排斥,最直接導致了外來工在就業方面的社會排斥,導致外來工在勞動權益上缺乏保護與保障。
三、民工荒與“劉易斯拐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題為《中國就業增長與結構變化》的報告,認為目前中國的勞動力供給結構已經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供給平衡乃至短缺轉變,這個轉變的拐點就是“劉易斯拐點”。結合現今突出的“民工荒”現象,這種說法有不少支持者。他們普遍認為,民工荒作為一種現象,背后隱藏的就是二元經濟模型中“過剩勞動力轉移完畢”的實質。
上文已經介紹了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根據模型我們可以獲得判斷是否到達“劉易斯拐點”的標準。剩余勞動力簡單的定義意味著一些勞動力可從傳統部門退出而不降低傳統部門產出的勞動力。用技術術語就是,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是零——邊際產品低,這是本質。根據費-拉擴展,如果勞動力轉移達到第二階段,即傳統部門勞動力的轉出已經影響到本部門的生產力水平,則認為已經達到劉易斯拐點。而現實狀況卻并不支持“已經到達拐點”的論斷。實際狀況中,作為勞動力輸出的重要來源,中國第一產業確實含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表1所示)。
在中國農村,有著非常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尤其是第一產業勞動力資源。但是有專家稱,在中國按照規模經濟的要求和農業生產技術條件,以一個農民平均種植60畝地的標準計算(在沒有其他大的問題的條件下),中國農村的農業人口達到3000萬就足夠了。而且,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其生產能力還將進一步的提高,農業人口必需量將會進一步下降。可是目前我們農村勞動力除了進城的,還有2億。每年轉移800萬也還需要轉移20年。結合上述數據,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潛力還相當大,“‘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的論斷為時尚早。
但是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居然出現了勞動力短缺,這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而又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雖然同樣缺工,但較之長三角,珠三角出現了規模更大的工現象。珠三角外來工的境況不如長三角外來工,并且兩者差異顯著。珠三角其他處理勞資關系的基本模式是“市場型”,而長三角則是“人情型”和“法制型”。而在“市場型”的模式中,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完全,并且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在總體上供過于求的勞動力需求狀況下,外來工工資是由企業片面地決定的。珠三角農民工工資較長三角低266元,不能不引起區域性民工荒。低工資加之勞動權益保障問題,共同導致勞動力的不穩定性和高流動性,外來工在這樣的博弈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主要地只能是用腳投票——“退出”。
參考文獻:
1、王恒彥.劉易斯模型及相關爭論的評析[J].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