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中,如何對社會和諧程度進行定量描述和動態監測評價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在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應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對江蘇和諧社會構建進程進行動態監測與評價,發現江蘇省在2000~2006年社會和諧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動趨勢,而且這種變動趨勢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有關政策地推動是相對應的。
關鍵詞:和諧社會;動態評價;江蘇省
繼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社會更加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和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論斷,并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地提了出來。無疑,如何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黨和各級政府當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和諧社會的構建會面臨以下問題:怎樣對社會的和諧程度進行定量描述和動態監測評價?社會在當前階段的和諧程度的變動趨勢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有關政策對社會和諧程度的影響如何?明晰和解決上述問題,能夠使人們準確理解和認識我們社會所處的和諧狀態,據此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進行監測與評價,發現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這對于政府的宏觀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應用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以江蘇為案例,分析江蘇和諧社會進程進行動態監測與評價。
一、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和諧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概念。設計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全面、系統地反映和諧社會的內涵和各方面特征,即能全面反映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方面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準確性原則
指標體系能夠準確地反映和諧社會的內涵和各方面特征,使其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較好地起到監測作用。
(三)可比性原則
要求指標體系的結果在時間上可比,反映和諧社會構建的演進軌跡,起到動態監測作用。
(四)可行性原則
要求指標體系的數據易于獲取,易于分析計算。
在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的基礎上,依據上述原則從社會公平、社會安定、社會活力、社會意識、人與自然和諧五個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6項指標,構成了一個針對社會和諧程度的評價與監測指標體系(見表1)。
二、江蘇省“和諧社會”構建進程的實證分析
在目前階段,江蘇省社會和諧程度的變動趨勢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有關政策對江蘇社會和諧程度的影響如何?江蘇構建“和諧社會”存在哪些薄弱環節?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根據前面建立的監測指標體系,利用2000~2006年的統計數據測算江蘇省社會的和諧程度,目的是通過分析江蘇和諧進程,幫助決策部門找出江蘇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制訂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一)AHP-Fussy綜合評價模型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評價(Fussy)的綜合方法,從三個方面展開:不同指標之間的權重分配問題;不同指標之間不可公度的問題;綜合評價值的合成方法。
1、指標權重的確定。考慮到上述指標體系的復雜性以及指標之間重要程度的模糊性,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權重。AHP建立在專家經驗判斷的基礎上,結合了定性分析與定量判斷,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一種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根據專家經驗來判斷各層指標間兩兩比較的相對重要性,并以9標度法作為重要性的比較標度,建立判斷矩陣,通過計算矩陣的標準化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得到某一層指標的權值。按照上述方法(過程略),我們得到各層次的權重(見表1)。
2、指標的無量綱化。指標的無量綱化可以解決不同指標之間的不可公度問題。考慮到上述指標體系中除了正指標和逆指標外,還有一些是適度指標,比如基尼系數,這類指標的“好”與“差”沒有明確的數量界限。因此運用美國學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隸屬度函數法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3、二層次模糊綜合評價。首先對社會公平、社會安定、社會活力、社會意識、人與自然和諧五個方面作單層次綜合評價,得到指標體系各子系統的和諧指數Ii:
Ii=WiRi①
式中,Ii(i=1,2,3,4,5)表示和諧社會第i個方面(或子系統)的指數,Wi表示第i個子系統各指標的權重向量(見表1);Ri表示第i個子系統各指標的相對隸屬度矩陣。利用①式可分別算得2000~2006年江蘇和諧社會各方面的指數Ii,結果見表2。
然后在和諧社會五個方面單層次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建立高一層次的綜合評價矩陣:
R=I1I2…I5′
令A表示各子系統的權重向量;則二層次的綜合評價模型為:
I=AR=AA1R1A5 R5 ②
利用②對和諧社會總指數I進行測算,結果見表2。
(二)江蘇省“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分析
表2可以直觀地反映出,2000~2006年江蘇省社會和諧程度隨年份的發展趨勢:2000~2002年和諧程度呈緩慢下降趨勢;2003~2004年呈逐步上升趨勢;2005年上升趨勢開始加速,2006進入快速上升階段。這種變動趨勢與我們國家關于社會發展的宏觀政策是不無聯系的:第一,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六個更加”,即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文件第一次將“和諧”二字寫進了報告,推動了我們社會朝著和諧的方向開始邁進,這在2003年以后社會和諧指數的發展趨勢中得到了印證。第二,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了“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得以貫徹落實,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2006年社會和諧程度的快速上升。
從指標體系的結構來看,和諧指數的變動又受哪些因素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各子系統指數的變動趨勢進一步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2000~2002年,社會意識和社會活力指數有所上升,顯然該期間江蘇省社會和諧指數的下降是由社會公平、社會穩定以及人和自然和諧指數的變動引起的。第二,2003年,除了社會公平指數呈快速下降趨勢外,其余四個子系統指數均有所上升,使得江蘇省和諧指數結束了之前的下降趨勢,開始步入上升趨勢;2004年,盡管社會意識、人與自然和諧指數有所回落,但并沒有改變已經形成的上升趨勢,某種程度上要歸功于社會公平指數的探底回升。第三,2005~2006年,5個子系統指數中,除了個別指數略為下降之外,其余四個指數均呈上升趨勢。
三、結論與啟示
第一,2000~2006年,江蘇省社會和諧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之后社會和諧程度比之前有了明顯的提高;在社會和諧指數由緩慢下降轉為緩慢上升和由緩慢上升轉為快速上升的兩個重要拐點上,政府關于社會發展的宏觀政策都起到了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
第二,在我們的觀察期內,代表“效率”的社會活力指數在不斷提高,說明我們社會在“效率優先”上做得較好;而代表“公平”的社會公平指數在2000~2003年呈快速下降趨勢,之后始終在低位運行,說明我們在“兼顧公平”做得還不夠,有待改善。劉國光(2006)認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適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段時期,而現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社會不公平造成許多矛盾緊張與社會不和諧現象,影響社會穩定。如果繼續把社會公平放在“兼顧”的位置上,與我黨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不相符。因此,在今后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社會的公平。
第三,觀察期內人與自然和諧指數在0.45-0.59的區間內波動,雖然2005~2006年呈緩慢的上升趨勢,但在整個觀察期內人與自然和諧指數并無明顯上升。一方面,隨著經濟得發展,社會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另一方面,企業環保意識不強,政府對于環境治理的投入不夠,從而使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在惡化之后遲遲得不到改善。這就要求我們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中,必須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的根本轉變,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J].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