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河北省山區農業經營存在的問題,依據其特有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提出適合山區農業發展的經營模式,以促進山區經濟的提升。
關鍵詞:山區;農業;經營模式
河北省山區面積70194k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7.4%,由縱貫西部的太行山和橫跨北部的燕山組成,山區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全省138個縣市中有1/2以上的縣市有山地及丘陵分布。河北山區屬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旱,降雨量少,夏季炎熱,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600-2800h,略高于平原地區,有效積溫4670-4911℃。年降雨量為400-600mm,其中2/3集中于7~9月,年蒸發量大于1500mm。無霜期平均190d以上,適于多種樹木生長,植被以灌草為主且破壞嚴重。土壤類型以棕壤、褐土、粗骨土、石灰土為主,山區土層較薄。
一、河北省山區的優勢條件
(一)區位優勢
首先,河北山區是首都和環渤海經濟區的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為北京“綠色奧運”的舉辦提供保障。同時也是京、津和華北平原的水源涵養地、河北省及周邊地區生物多樣性保持的重要基地。其次,山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河北省環京、津,臨渤海,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流通市場和便利交通;為農民逐步走向持續農業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明顯的區位優勢。
(二)資源豐富
山區生物資源豐富,特色明顯,開發潛力巨大。特色資源、礦產、旅游等具有優勢,在山地丘陵區,可以發揮山場廣闊、溫差大、礦產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林果業及放牧業,搞好小流域治理,穩定建設以采礦、建材和林果產品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壯大農村經濟。
二、河北山區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
(一)農民科技水平有限,觀念陳舊
農民的文化水平素質有限,致使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廣泛被采用并實施。傳統生產模式尚未真正突破,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舉步維艱。由于受歷史、自然、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低下,貧困山區經濟發展十分緩慢,不少地方還處于小農經濟狀態,特別是在糧食的比較效益低下、土地資源貧乏的情況下,仍只重視糧食生產,忽視多種經營,農民增收困難。近5年來河北省農民收入增長一直處于低速徘徊的狀態,平均每年增長3.5%,其中有兩個年份只增長1.5%,距農村小康標準有著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全省仍有460多萬未脫貧人口和未穩定脫貧人口,生活非常困難,而且大部分分布在山區農村。
(二)農業基礎薄弱,農業資源相對貧乏
貧困山區的經濟基礎薄弱,資金、技術投入嚴重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山高坡陡,水源缺乏,人均旱澇保收土地很少,“靠天吃飯”的現象還十分嚴重,農業資源單一,土地資源分散,難以形成集約化經營,交通條件差,農業產品開發、加工面臨重重困難,支柱產業難以形成。
(三)農業產業經營問題嚴重
首先,供給結構調整滯后于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長期以來,欠發達山區在追求單一農業生產總量增長的同時,在農業產業結構、資源環境、地域分工與布局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問題。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經營難以滿足市場對品種多樣化、高檔化的要求,難以適應大市場的變化。使農業生產經營受到生產盲目性和市場風險性的雙重的壓力,造成生產大起大落,導致供求之間存在的不穩定性和非持續性。其次,經營粗放。小規模生產,經營粗放,集約經營程度低,嚴重地制約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及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三、河北省山區農業經營模式選擇
(一)山區旅游資源開發
河北省山區旅游資源具有明顯的分區性和特有性,因此,應結合該區的資源特色,針對不同的資源類型實施不同的開發方略,同時配合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景區知名度的宣傳促銷策略,根據資源性質和特色,分類進行開發建設。
1、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區。位于深山區以自然風光為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以觀光、休閑避暑、考察、科普等為主,以保護旅游資源的自然、野性為前提,進行旅游開發和景區建設時注意保護自然景觀不受破壞,旅游活動的設計以“看”或“觀”為主,強調生態旅游,不提倡人為參與。如淶源白石山、淶水野三坡、平山坨梁等。
2、以人工景觀為主的旅游區。對于淺山區的人工莊園景區,利用人工的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俗民風資源,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建成供城里人享受鄉村田園風光,回歸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理想場所,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的采摘活動和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特色。這類旅游區強調人為參與的同時,還應重視山場的綠化和生態的保護與改善。
3、特殊資源類。對于像平山溫塘、靈壽五岳寨、元氏蟠龍湖等療養和避暑類資源,除強化賓館、飯店等設施外,還要重視別墅的建設,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建好出售,也可引資建設,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投入,也可滿足不同層次療養人員的需要,以此延長游客的逗留時間,穩定旅游收入。
(二)莊園式山區開發
莊園式山區開發是一種以當地農民或其他社會人員、社會團體為開發主體,以山區荒地為開發對象,在獲得一定數量土地(荒山、荒坡)長期使用權(50年)的前提下,在承包的土地上修建房屋等基礎設施,長期居住下來,開展農業經濟活動,具有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山地開發模式。
莊園式山區開發模式的優點:充分調動了開發者開發荒山的積極性,使其將閑散資金投入到山區開發中來,推動了農村自然資源優勢與社會資金優勢結合。由于承包期限較長,并且在期限內可以繼承和轉讓,因此消除了承包者“短期行為”的經營思想,在改善水利設施、培肥地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土地生產能力的提高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穩定的長期效益,從而實現山區發展的可持續性。莊園式山區開發是一種投資行為,因此開發者更加注重開發項目的可行性,注重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品種選擇、管理、貯藏、加工、銷售等方面更加嚴謹,從而加強了與市場的結合,降低了市場風險。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也使優良品種和先進耕作技術的引進、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的防治便于實施,使農業技術得以推廣。
河北省元氏縣于1994年探索出了莊園式山區開發模式,通過拍賣荒山,建設了經濟莊園,適應了山區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改變了山區的貧苦面貌。河北省山區大部分地區與試驗區自然條件相似,經濟社會基礎也大致相同,可根據各自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不同的栽培樹種,如果樹、多年生草本、藤本、木本藥材等。
(三)選擇林果業綜合開發山區
選擇林果業綜合開發山區,實現山區山川秀美與經濟繁榮,符合生態經濟學規律對山區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山區種植林果業一定要做到“適地適樹”,所謂適地適樹就是使造林樹種的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以充分發揮林業的三大效益,達到該立地條件在目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能達到的高產、優質和高效水平,這是造林中的基本原則。
太行山區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相交結,形成多樣化的氣候、土地類型,自然條件適合于多種北方果樹的生長發育。太行山區歷史上就是我國主要的干果產地,核桃、柿子、棗、板栗產量、品質均處于全國前列。除此之外,還適應于梨、桃、蘋果、草莓等多種水果的生長,特別是具有產品經濟價值高,一次種植多年受益,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可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的土地利用特點。目前太行山區各類經濟林面積約為7.3萬hm2,山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果品生產基地。阜平、贊皇等縣的大棗,滿城、涉縣、武安等縣的柿子,靈壽、平山、淶源等縣的核桃,曲陽、沙河等地的梨,邢臺的板栗等經濟林基地已形成一定規模。發展林果業已在山區顯示出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四)“原始農業”模式開發
人們在達到了溫飽后,越來越追求天然、健康的農產品,從注重食物數量轉變到了食物質量。因此,無污染、純天然的農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前景。
1、生物農業。生物農業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的前提下,采用純生物方法進行農業生產。利用人畜肥、荒山荒坡植物殘余物、農作物殘余物堆沃肥等作為有機肥,并將這些肥料的腐熟發酵與沼氣生產結合起來,以解決農民生活用能問題,減少農民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對于園藝作物中水果的生產,采用種養立體經營,利用鳥和家禽防蟲,利用全施、足施有機肥提高果樹自身抗性以防病來實現果樹的全生物生產。畜、禽采用山區自產全天然生物飼料喂養,不使用任何飼料添加劑。生物農業的實施,將有利于保護山區農耕地生態環境原有的生物鏈結構和生物的良性循環,使山區環境進一步優化、凈化,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山區的凈地、凈水資源,又保持了山區資源環境的純凈性,還可加速山區旅游資源化。
2、仿生農業。仿生農業就是在人工仿野生生態條件下強化再生產野生生物資源的農業生產方式,即利用山區原本的荒山、荒坡地,人為構建恢復仿野生生態環境,然后將某些珍稀、極有限、堪稱山珍的生物資源置于其中,適當輔以人工培育,以實現其大量再生產。如某些野山菜、野蘑菇等的人工仿野生生態栽培,將某些野生動物人為圈圍在一定人工化的仿野生生態環境中,人工輔助飼喂一定量天然食物,強化其生長和繁殖,以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仿生農業的實現,科技含量高,需要研究機構、科研人員作如后盾。否則任何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全面失敗,特別是可能給資源與環境造成更為嚴重的破壞。人在仿生農業生產中所扮演的只能是生態環境的維護者、生態恢復的實施者和食物鏈的調節者,否則就失去了仿生農業的本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仿生農業中的所謂強化,仍然限定在無化肥、無農藥、無飼料添加劑、無配合飼料的范圍內,以保證所生產產品的純天然性。
總之,21世紀山區農業發展要求的是整個山區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經濟、環境的全面提高;發展的目標不只是跟糧食倉庫接軌,而是與國內外大市場、大社會接軌;發展的主要空間不只是土地、耕地,而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各個領域;不只是農業技術、種子、農藥、化肥、農具等實物、硬件,而是觀念、意識、訊息、技術、人才、管理等軟件以及發展大系統中軟硬件的綜合、優化配置。農業發展依托的對象不只是自然資源,而主要是市場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即包括所謂的硬資源和軟資源。河北省山區雖然具有較強的優勢,但農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應該利用其優勢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的農業經營模式,克服農業經營中的問題,促進河北省山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2006年[M].中國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