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3年12月,我國《統計法》頒布實施,統計資料保密制度作為統計法的一項新制度正式納入統計法制的范疇。當時該制度作為新生事物,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法制的成熟,然而,二十多年過去,統計資料保密問題依然存在著理論上的爭議和實踐操作中的諸多尷尬。文章對統計資料保密制度的法律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探討。
關鍵詞:統計資料;保密制度;缺陷;發展方向
一、統計資料保密制度的法制缺陷
我國的統計法關于統計主體與統計客體之間的關系還很不完善。現行的統計法只規定被調查者必須如實提供資料,而沒有對調查者的行為進行法律約束。
統計要反映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態勢,首先就要取得各個調查單位的真實資料。各個調查單位提供真實資料,如無可靠的法律保證,有可能極易泄露其經濟隱私,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未經同意,對企業資料、公民個人資料進行排隊評價,對外發布甚至編制資料出售。所以,統計部門必須妥善處理,如實反映情況,保護被調查單位的經濟隱私。
此外,政府統計部門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必然要涉及國家秘密。統計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被賦予合法獲取國家秘密的權利,但是,統計工作者若不履行保密義務,不負責任地將此泄露給他人,就會對國家利益甚至國家安全造成影響。而這樣的責任追究機制在現有法律中略顯蒼白。
二、統計資料保密制度的不足和發展方向
(一)密和非密的界定應進一步明確
隨著統計工作的開放度越來越大,為社會服務的統計信息產品也越來越多,使得統計信息的劃密遇到了困難。
由于國家利益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具有明確性和穩定性的法律是難于對此做出明確的規定的。目前對是否屬于國家秘密進行界定的自由裁量權實際上屬于各類行政機關。有些應當列為國家秘密卻未納入保密范圍,不該列為國家秘密的卻納入保密范圍。
確定統計工作中國家秘密范圍和密級,是做好統計保密工作的重要環節。在統計定密工作中,既要防止定密偏高,又要防止該定不定的現象。在國家秘密的界定上,進一步明確其界定的標準和程序,即以“程序法”來制約行政權力濫用的可能。界定國家秘密的標準并不屬于秘密本身,應確定具有透明度、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的判斷標準。
同樣,現行統計法對企業資料保密范圍僅限定在商業秘密上,言外之意,不是商業秘密的就可以對外公布了。對于商業秘密的界定,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另外,我國至今尚無一部法律明確規定什么是個人隱私,這方面可借鑒加拿大統計法的相關規定。
加拿大統計法規定,國家統計局對其獲得的或加工整理的有關個人的敏感統計信息給予重點保護。敏感的統計信息包括:從被調查者或特定第三人直接獲得的資料;盡管某些資料中沒有顯示特定被調查者情況,但以某種方式仍然可以推知這些資料與特定被調查者的直接聯系;處于未公開階段的官方統計信息。我國也應直接在統計法中增加關于個人敏感信息的列舉式規定,比如,“個人信息”指單獨或組合起來可以識別或推斷出特定個人的信息,如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醫療記錄、人事記錄等等。這對于實際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
(二)應增加關于泄密責任的經濟處罰條款
統計法只對加強保密工作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對違反法定義務應承擔的責任卻規定過少。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抽象地提到了對違反統計法的有關領導人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簡略地提到了刑事責任,而缺乏經濟處罰條款。經濟處罰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一是規定經濟處罰可以彌補行政處分之不足,行政處分只適合于國家工作人員,而經濟處罰適應性強,不僅對國家工作人員有效,對非國家工作人員也有效。增加經濟處罰,有利于統計違法案件的及時處理,發揮法律的威懾力。
二是目前統計違法行為大多是為了獲得非法經濟利益,很有必要在經濟上給予相應的制裁,不能讓其在76lSpE6egfXS3vus/WPA/+L83iVC3Grb+1kZaXhX5WU=經濟上有利可圖。因此,在統計法中規定對這種違法行為給予經濟處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擊中違法者的要害。
另外,在我國統計立法中增加經濟處罰條款并非獨樹一幟。國外統計法中,普遍都有罰款的規定。聯系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在要求紀檢、監察部門對因違反統計資料保密制度而給予的行政處分的程序和監管措施做出明確規定的基礎上,增加泄密責任的經濟處罰條款,對統計人員泄漏或私自收藏個體信息要依法給予行政、刑事處罰和經濟處罰,增強其可操作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應處理好透明度與保密性的關系,為順利過渡到SDDS做準備
我國已加入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從長遠看,加入數據公布特殊標準(SDDS)是大勢所趨。二者都要求統計數據的公開發布必須按照國際標準規范化。目前,我國統計數據的公布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當公民隱私權與個人信息知情權沖突時,即反映為透明度與保密性的沖突時,應使用權利協調原則解決。
關于透明度與保密性協調問題,國外的統計法規定得比較全面。比如,根據《加拿大政府手冊》中有關保密、隱私和安全的規定,加拿大統計局有權批準將微觀資料(指記錄單個被調查者情況的單項調查資料)公布,但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是公布這些資料將有效地促進和提高收集資料的分析價值。
二是國家統計局已采取一切合理措施防止被調查者暴露身份。
還規定,在微觀資料公布前,須經微觀資料公布委員會根據標準審查公布申請,并向申請者頒發書面批準授權書。我國在處理透明度與保密性協調問題時,不僅要在法律條文方面加以規范,在機構設置上也可效仿法國的設置,雙管齊下,使沖突問題在法律框架內予以解決。
(四)應增加關于保密期限的條款
我國的統計法尚未對統計資料的保密期限做出規定,這既不利于統計法律體系的完善,也無法和國際通行立法接軌。挪威《關于官方統計和統計局的法案》(以下簡稱《法案》)規定保密義務不僅要求從事統計工作的人承擔,即使他(她)完成了相關工作后仍有效,并規定他(她)不得利用所涉及的統計機密進行個人商業活動和服務活動。如果有關數據被移交,那么數據接受者必須同樣承擔保密義務。《法案》規定,關于個人的資料的保密期限為100年,關于商業事務和加工方法的資料為60年。法國統計法明確規定,一般意義上涉及私人事情和行為的,在調查之日起的100年之內,代表國家的調查者不得將其公開。出于法律全面性、完整性的考慮,我國也應加快保密期限的立法。
參考文獻:
1、賀鏗.統計法及其需要完善的幾個問題[EB/OL].中國人大新聞網,2004-12-29.
2、賀鏗.中外政府統計體制比較研究[M].中國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