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全面地評價農村信息化程度是推動我國農村信息系化健康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保障。文章從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化人才、信息應用、信息化效益四個方面,根據建設新農村中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選取17項指標,構建農村信息化程度指標體系。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指標體系
我國農業總體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歷史階段,在生產方式上主要表現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逐步向規模化、產業化、社會生產轉變。而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化建設起到了關鍵性的加速作用。農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依賴于整個農村地區信息化的建設。研究農村信息化問題,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促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健康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信息化程度評價體系不同于城市信息化評價,它除了具有信息化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指標的復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層次、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各不相同,難以科學確定,常用的經驗估值法、專家確定法等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層次分析法(AHP)通過構造判斷矩陣,先對單層指標進行權重計算,再進行層次間的指標總排序,來確定所有指標因素相對與總指標的相對權重。
一、農村信息化程度指標體系模型的建立
(一)指標體系的層次構建
參考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并從實際出發,考慮農村實際情況,同時為使評價模型便于操作,節省計算量,農村信息化程度指標體系分為三層:頂層是農村信息化程度評價目標;第二層是基礎設施、人才、信息應用、效益4個指標;第三層是隸屬于第二層的17個指標,它們的歸屬如下:
第一,基礎設施指標:每千人有線電視數、每百平方公里光纜長度、光纜入村率、寬帶入戶率;第二,人才指標:每千人大學生數、每萬人中信息產業從業人數;第三,信息應用指標:每百人擁有電話主線數(包括移動電話)、鄉鎮企業中使用信息化處理技術的企業比例、百戶擁有計算機數、百戶擁有電視機數、每萬人互聯網用戶數、信息指數、每千人廣播電視播出時間、人均帶寬擁有量、網絡資源數據庫總容量;第四,效益指標:信息產業貢獻率、電子商務交易。該4項指標的比重結構如表1所示:
(二)指標體系分析
信息化基礎設施是實現農村信息化的硬件指標,在農村信息化中起基礎作用。光纜的鋪設以及連接率是信息化網絡互聯的基礎。電視臺、廣播電臺是目前農村地區信息主要的發布渠道。
信息人才是農村信息化的關鍵,一切的物質基礎最后都是需要人去使用、發揮的。只有擁有專業化的高素質信息化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好、更有價值的服務。大學生數量是保證高素質人才來源的關鍵。信息產業從業人員是農村信息產業服務的主體力量。
信息化的應用是農村信息化的重心所在,是提高整個農村信息使用水平的關鍵。
信息化效益是指信息化帶來的實際經濟收益,是衡量信息化成果的重要標志。信息產業貢獻率是指信息產業新增部分與GDP新增部分之比,其衡量了信息化后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電子商務交易比重衡量了信息化給農村經濟帶來的收益。
(三)總體目標函數
Y表示總體目標評價值,Ai表示第i項指標量值,wi是第i項指標的權重。
(四)數據量化
本指標體系都是定量性指標。
對于定量指標主要通過隸屬度函數進行,主要利用極大性指標。
其中qmax和qmin取統計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或者根據當地實際水平由專家給出。
(五)權重計算
根據層次分析方法的原理,建立判斷矩陣(如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并計算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
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人才、信息化應用、信息化效益在總目標的權重為:
B=(0.1437,0.2438,0.3063,0.3063)
可得到總目標評價函數為:
Y1=100×(0.1437B1+0.2438B2+0.3063B3
+0.3063B4)
或者:
Y2=100(0.0238C1+0.0519C2+
0.0551C3+0.0129C4++0.061D1+0.1829D2
+0.0682E1+0.0251E2+0.0103E3+0.0545E4
+0.0134E5+0.0188E6+0.0644E7+0.0183E8
+0.0333E9+0.2042F1+0.1021F2)
二、案例
在提出的程度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的指導下,應用評價模型對DX、YZ、XZ三個地區進行信息化程度評價。
結果表明,XZ地區在信息化程度評價中排名第一,YZ與之相比在信息應用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劣勢,甚至在基礎設施方面還占有優勢。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儲備較差,利用信息化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差,因此,在信息人才儲備方面,YZ應加大培養和招攬力度,以期能夠更大地將信息化成果利用起來并使之產生效益。而DX地區則需要在多方面著手,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
三、結論
從模型的各指標的權重可以看出,信息人才、信息應用和效益比基礎設施更重要。我國農村經過近十幾年的信息化建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經相對完善,但是農村信息人才卻十分缺乏,信息化產生的效益還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十分不搭配。所以,首先要加強農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我國農村地域廣闊,需要大量的信息服務人員,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更新快,也需要經常性地對信息服務人員進行配需,把培訓作為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環。
同時,要強化農村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切實滿足廣大農戶和農業企業的需要。要發揮政府的協調能力,整合農業、國土、農資、農機、水利、氣象、教育以及郵電通訊等多部門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農業信息資源的全面性、時效性、科學性以及可用性。要政府協調指導與企業化運作并重,通過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實施國家重點扶持或由政府向信息企業購買等政策,為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及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另外還要加強開發和生產適于農村和農民使用的信息終端產品,積極研究和開發適于農村信息化應用的各類軟件產品,加快推進農業信息技術的產業化。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