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低等級公路,保障行車安全,減少行車事故,文章從交通安全設施功能的設計和設置方面,來探討低等級公路,特別是山區低等級公路安全行車保障措施,使交通環境更為安全、高效。
關鍵詞:安全行車保障;交通環境
由于低等級公路建設受工程投資、服務理念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公路的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不夠重視,缺乏對公路使用者的考慮,尤其缺乏路側設計方面的設計理念和方法,路側安全問題誘發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嚴重。作為設計者必須調查已有事故及原因,找出解決措施,提高路側安全性設計;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為設計原則,以“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為主,以“靈活、寬容”為公路設計新理念,將寬容設計運用到路側安全設計上,為沖出路面的駕駛員提供可以重新控制車輛并返回路面的空間,即使無法返回路面,也會使駕駛員在過失過程中,通過道路安全保障將其化解,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嚴重程度,保障駕駛員的生命安全。
一、低等級公路安全保障的一般設計與設置
在確定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實施方案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道路的線形、視距條件,還應分析包括交通量、速度、交通流組成和橫向干擾等交通狀況,綜合運用各種措施方法,分析交通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置措施進行設計。
(一)交通標志
交通標志:“以人為本”,合理設置,一致性,相互配合,避免重復,明顯突出,排列有序的設計設置原則。
交通標志設置要求:
1、在確定標志的設置位置時,要考慮駕駛員的行動特性,以確定合適的前置距離。
2、道路附屬設施(如上跨橋、照明設施、監控設施等)及路上構造物(如電桿、電話、消火設施、廣告牌、門架等)對標志視認性的影響要給予高度重視。
3、靜態的交通標志應該與動態的可變標志相輔相成,統一布局,形成整體。
4、應避免在交叉路口標志林立,妨礙駕駛員視野。
5、道路標志的設置不得侵占建筑限界。
6、交通標志應設在車輛行進正面方向最容易看見的地方。
7、路側標志應盡量減少標志板面產生的影響駕駛的眩光,在安裝設時,應盡可能與道路中線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禁令和指示標志為0°-45°;指路和警告標志為0°-10°。
(二)交通標線
交通標線是由各種路面標線、導向箭頭、文字標記、立面標記、突起路標等所構成的交通安全設施。公路上設置的交通標線,為公路使用者提供出行誘導和信息服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些情況下,交通標線可用作為交通標志、交通信號的補充。交通標線還可單獨使用,來提供其他設施無法表達的禁令、警告和指路信息。
(三)視線誘導設施
視線誘導設施:指沿車行道兩側設置,用于明示道路線形、方向、車行道邊界及危險路段位置,誘導駕駛員視線的設施,主要包括以指示道路線形輪廓為主要目標的輪廓標、以指示交通流分合為主要目標的分合流誘導標(高等級路用),以指示或警告改變行駛方向為主要目標的線形誘導標,以及抗側滑護輪帶等。
輪廓標:可以誘導駕駛員視線,標明公路幾何線形,從而使駕駛員了解前方公路線形,保障車輛能快速、舒適地行駛,增加行車安全水平,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
線形誘導標:用于引導或警告駕駛者前方公路平面線形的變化,使其根據線形適當改變行車方向,促使安全運行。線形誘導標分為指示性線性誘導標和警告性線形誘導標兩類。
警示墩(樁)為提高其視認性、起到警示駕駛員道路線形的作用,一般都是紅白相間。示警墩(樁)在起到誘導視線作用的同時,也會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
抗側滑護輪帶:在陡坡急彎的陰坡路段,冬季積雪,雨天路滑,極易造成車輛側翻和對面相撞事故的發生。抗側滑護輪帶能夠防止車輛滑人路側水溝或滑下路基,有效地保證了行車安全。抗側滑護輪帶一般設置于急彎或連續急彎的曲線內側有邊溝,且邊溝較大、坡度較陡的路段。
(四)其他公路安全保障工程
為了改善連續長大下坡、長直線接小半徑曲線,陡坡急彎、路側險要地段等事故多發地段的交通安全狀況,除了采取標志、標線等主動引導設施和護欄、視線誘導等適當的常用安全防護設施外,還可根據不同路段的不同事故特點設置避險車道、停車帶、減速帶等各種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措施,以達到減少事故數量,降低事故危險程度的目的。
二、低等級公路安全保障的具體路段設計與設置
(一)路側安全設計保障的措施
1、保證一定寬度的路側安全凈區。寬容和人性化的路側安全凈區可降低交通事故概率,減少車輛駛出路外的側翻事故,減輕事故嚴重程度。
2、路側凈區范圍內的障礙物處理。移走路側大樹、巨石等障礙物,如果無法移走(如:標志牌、公用電線桿、緊急電話等立柱構造物),則應標記,進行必要的防護設施或防撞消能沒施。對于比路面高出3米以上、松動的巖石,須在施工時就移走,否則其在地震或震動時脫落墜下,將對公路安全產生致命的影響。
3、合理設置護欄。合理設置護欄可以防止車輛駛出路外碰撞路側危險物,可以減輕事故嚴重程度。同時混凝土護欄對于路側山體上的雜物或小型石塊也有一定的攔截作用。
4、合理設置標志、標線、視線誘導等交通安全設施。加強誘導,使車輛保持在車道內行使。
5、在駕駛員因疲勞而駛出行車道的路段可設置振動標線和路肩振動帶,提醒駕駛員已經駛離行車道。
6、邊溝設計。邊溝除了滿足排水功能的要求外,同時也要滿足車輪陷入邊溝時,避免翻車或駛回行車道。
7、邊坡設計。在路側有一定的寬度凈區且填土高度較低時,適當放緩邊坡,這樣駕駛員可在車輛不失控的情況下,重新返回行車道。
(二)大下坡路段安全設計保障的措施
連續下坡往往是山嶺區公路的事故多發路段,許多駕駛員都把長大下坡易出事故的路段稱之為“死亡之路”。綜合處理措施有:
防止制動失效的安全設施:加水站,停車服務設施,標志預告系統,彩色路面的應用。
制動失效后的安全設施:設置避險車道,消能護欄,減速帶,照明及警示燈。
其他安全措施:超限超載車輛整治,車輛性能改善,大小車道分道行駛。
(三)陡坡、急彎路段綜合處理措施
1、單個急彎處理措施:設置向左(右)彎路和事故多發路段等警告標志;設置限速標志,并根據需要設置解除限速標志,可在進入彎道前一定距離設置減速設施;設置禁止超車標志,并根據需要設置解除禁止超車標志;路側設置線形誘導標或輪廓標;設置中心實線或物理分隔設施,保持通視視距,減少因視距不良車輛越過中心線發生的對撞事故;建議彎道處外側路面加寬;根據路側危險程度在彎道外側設置護欄。
2、連續急彎處理措施:設置“連續彎道,超速危險”警告標志,還可以加設輔助標志說明前方連續彎道的長度,或設置告示牌,說明前方多少米連續彎道;設置限速標志,可以設置限速解除或使用輔助標志說明限速路段長度;根據路側危險程度設置護欄。
3、陡坡路段處理措施:設置下坡警告標志或其他文字性警告標志;設置限速標志、減速設施和視線誘導設施;根據路側危險程度設置護欄;如果設置了避險車道,應在坡道起點處沒置避險車道的告示牌,在避險車道前至少設置兩處預告標志;上坡路段設置警告占道行駛標志,設置告示牌禁止違章強行超車。
4、陡坡急彎路段處理措施:在急彎前的直線路段就設置限速標志和警告標志,且宜結合設置其他減速設施,逐步控制車速,使車輛能以較安全的車速通過小半徑曲線;如果路側較危險且事故較多,可考慮設置護欄及強制減速措施。
現在的設計首先顯示出口后的公路名稱(版面的第一行),其次是出口后的控制性地名(版面第二行),再是第三行的出口指示箭頭(箭頭向上斜)和出口距離。最后是出口編號,它是以所在位置的里程數為編號依據的輔助標志設置在版面的右上角(或左側出口在左上角)。
(四)長直線接小半徑曲線路段綜合處理措施
1、在長直線接小半徑曲線不良路段之前,設置視認性強的大型急彎減速警告標志,限速、禁令、指示或指路標志,同時在進入彎道一定距離前設置強制減速設施,以提醒駕駛員減速行駛,使車輛較安全的通過下半徑曲線。
2、在彎道路面設置危險路段等警告標志,在小半徑曲線外側設置輪廓標、線形誘導標、紅色放滑標線,迫使駕駛員降低行車速度,采取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3、路中央設置中心實線或安裝分道體強行隔離對向行駛車輛,控制車輛各行其道,減少因視距不良車輛越過中心線發生對撞事故。
4、根據路側危險程度在小半徑曲線的外側設置護欄及強制減速措施。
5、路面摩擦系數不足且平曲線半徑較小,路面不能提供足夠的橫向摩阻力的路段,可采用防滑標線面層、路面打磨粗糙等路面防滑處理。
6、設置禁止超車標志,并根據需要設置解除禁止超車標志。
7、橋頭接小半徑曲線路段。重點考慮降速和被動防護措施。
(五)視距不良路段綜合處理措施
1、通過標志、標牌限速。在不滿足停車視距的路段,提前設置限速、禁止超車等標志。
2、改移車道增大阻距。在使護欄后移或者增寬左側路緣帶,同時通過標線將行車道往右側移動,占用部分硬路肩,增加左側橫凈距,以達到左右視距要求。
3、視距不良的急彎路段。清除影響視線的障礙物、樹木,增加通視性。根據需要設置線形誘導、警告、限速等標志;在視距不良的急彎和交叉處,宜配合保證行車安全的措施,設置警告標志、反光鏡或設分道行駛的行車道中心線。
(六)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設計
道路在同一平面交叉連接所形成的區域為平面交叉路口。其功能是把道路相互連接起來構成道路網絡,使不同方向交通流在該區域集結、交織和分流。平面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網的重要樞紐點和節點,是道路交通的咽喉。平面交叉口的綜合處理措施包括:減少車輛、行人的沖突點、提高通行能力、改善為駕駛決策提供的信息質量等。
(七)公路隧道中的安全措施
公路隧道是特殊路段和“瓶頸”路段,由于在隧道內行車受空間、視線、光線、駕駛員異常駕駛心理和行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極易誘發各種交通事故,引起火災,直接危及公路隧道的交通安全。處理措施:
1、在隧道區段應嚴禁超車。
2、危險貨物的運輸。對于危險貨物的運輸,運輸危險貨物的駕駛員(尤其是運輸危險貨物的車隊)通過長隧道之前應提前通知隧道運營管理部門做好防范準備。
3、加強隧道安全設施建設。
4、加強隧道機電設施建設。
三、結束語
為保征車輛運行安全、順暢,減少變通事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由被動防護設計,轉變為主動引導。即通過設置交通標志、標線及視線誘導設施等,誘導駕駛員正確行駛,使其能主動地避開危險,將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合理設置交通標志、標線和視線誘導設施對下降低事故率,排除各種縱、橫向干擾,提高道路服務水平,提供視線誘導,改善道路景觀等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設計人員,須將事故盡可能的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亡羊補牢,盡量將出現的事故黑點,通過最后的安全保障設計減至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實施技術指南[M].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