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圍繞城市發展定位展開,首先分析了中國城市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后分別以蘇黎世西部工業區復興和無錫城市規劃的變遷為例,簡單介紹了各自規劃的特色和獨特定位,并結合中國城市現狀進行了探討,以期中國城市在“走出去,引進來”之間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
關鍵詞:城市發展;定位;蘇黎世;無錫
一、引言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為了實現最大化的收益,根據自身的經濟基礎、發展條件、消費需求和外界的競爭環境等的動態變化,科學地確定各方面的發展目標、占據的空間、扮演的角色、競爭的位置。一個城市只有當它不可替代時,才能保持自己在整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城市競爭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內容也應該包括多個方面。
城市競爭力的研究重在挖掘城市的個性與潛能,發揚不易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特長,也就是獨特的競爭能力。而結合傳統的城市職能定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對城市個性的認識。但是在當今這個形勢朝夕變幻、機會轉瞬即逝的時代,希望對城市的發展提出正確的策略,就需要城市競爭力理論與城市職能定位方法的相互完善和補充,以避免與時代的脫節和發展良機的錯失,盡量減少內耗和與其他競爭城市的不必要的摩擦。
二、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的三大城市群現狀
改革開放后,中國城市化水平隨著經濟發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鎮密集區域在東部沿海地區出現,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等三大城市群,它們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1、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位于長江入海口及杭州灣,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浙江15個地級以上城市。長三角是中國城鎮最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體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組成城鎮系統,區域內部城鎮各類城市的數量呈現“金字塔型”特點,形成了中國最密集的城市群。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創造出各有特色的發展模式。浙江經濟以放開民營經濟準入,形成以國際市場定單為主要指向的新型民營經濟為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江蘇在鄉鎮企業發展方面起步較早的基礎上,迅速推進產權民營化改革,使原來以政府力量推動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快速轉向以民間自發力量推動的新發展模式。特別是準確把握地區經濟發展節奏、體制政策差異和商務成本變化趨勢,以蘇南經濟為代表,通過吸引外資,迅速實現與世界產業對接,抓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契機,成為全球制造業主要加工中心之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區毗鄰港澳,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珠江三角洲城鎮間連成一片的趨勢十分明顯,如廣州市與周圍的佛山、東莞等城市,深圳到廣州的穗港經濟走廊之間基本上由準城市化地區相連,呈現出城市群的形態。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城市之間的內部聯系己呈現出市場化的經濟聯系,城市間的開放度較大,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從整個珠江三角洲城市布局來看,主要的城市高度集中于環珠江口地區,客觀上形成了發展水平及特點都存在差異的內外兩個城市分布圈層。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地處中國北部環渤海地區的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島、廊坊、保定、滄州、承德和張家口市,總面積3.24萬平方公里,人口3686萬。2005年GDP為12585億元,占全國的7.6%。京津冀城市群因環渤海而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在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具有促進全國對外開放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延伸的樞紐作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諸多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該城市群的北京、天津的發展水平相當高,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與擴散作用無法輻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擴散能力低的中小城市,城鎮網絡體系發展程度不高,城市群競爭力水平主要由京津發展水平決定,而不是城市群的競爭水平,整個城市群處于效率不高的狀態。近年來,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滯后于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合作進展低于期望值。
(二)中國城市群發展的問題分析
中國城市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大城市群的發展上。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幾乎是遵循一條路子:“作為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鏈低端的遷入地”,做了“世界工廠”。中國東北、中西部地區城市的發展,也很大程度上重現了這一弊病:大量發展工業,不注意環境保護。在政府和人民對環境保護的呼聲下,不少城市開始將這個問題提上日程,但要根治這個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這種城市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就業壓力,增加了稅收、城市GDP(衡量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而數年后,這種自發的城市發展道路的許多弊病實現:污染嚴重,城市發展缺乏遠見,產業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居適宜度很低,城市重復建設及與周邊城市缺乏協調和互補,使得城市間的協同效益很低,大多城市都幾乎一個模樣,缺乏特色,各城市間差別大,競爭力不明顯。從國際競爭來看,與國際大都市相比,中國城市缺乏明顯的優勢和特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雖然已經進入國際都市的舞臺,但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相比,還缺乏明顯的難以模仿的競爭力和優勢。
三、國內外城市發展定位探討與借鑒
新世紀,中國城市要想在國際社會搏得一席之地,甚至發展成為真正意義的國際性大都市,需要在參考國內
外優秀城市規劃和定位案例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本土發展的經驗教訓,尋找適合自身的城市發展道路。
(一)蘇黎世西部工業區復興及其啟示
蘇黎世傳統工業區位于蘇黎世市區西部,最初形成于18世紀末。經歷了一段輝煌的工業化發展歷程建成了一批具有時代代表性的工業建筑。到20世紀60年代伴隨產業結構的轉型及區位價值的改變,區內的工廠企業相繼關閉或外遷,使該區逐漸衰敗。自20世紀90年代初蘇黎世政府開始尋求西區復興與發展的有效途徑。今天,蘇黎世西區已經重現生機,工業化文明時代的歷史印記與當今信息化的發展有機融合,在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境中散發出獨特魅力,成為蘇黎世最具吸引力的場所之一。這其中有諸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科學系統的論證與策劃機制。西區的復興由政府主導實施了合作規劃:從最初的論壇階段就一直是多方參與取得了各方在認識上的一致,確保對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延續和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當前的相關項目組織多是由開發商或其他個體出于商業利益或個人意趣的主導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參與人群也很受限制。決策機制的不完善對效率的片面追求常常使改造顯得浮華,缺乏對城市歷史文化和地段文脈的系統深層次的挖掘與提升。
2、城市建設具體實施規劃的制定。城市建設具體實施規劃是對規劃的重要深化與補充,為實際的建設開發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是總體規劃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從而避免了規劃與建設實踐的脫節,尤其為工業區歷史文脈特色的延續和公共空間系統的建立提供了具體策略。
3、城市生活的復興。這在西區復興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強調混合適居城市的概念,將其落實到每一個街區乃至每一幢建筑內;其次,規劃建設了完整且充分體現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間系統,為人的各種活動提供支持;再次,引入新的著名的產業機構,確保人氣,更為地區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4、建筑保護與改造方法的多樣性。針對不同地段、不同建筑,結合新的發展要求,采取針對性保護改造策略。西區復興更注重對場地和建筑的歷史進行原真性維護和保持,保護原有的空間格局與文脈特征,保留工業建筑的原有風格,喚起人們對區域的歷史記憶,同時并不刻意強調所謂新老建筑的協調而是各自凸顯其時代特色使工業文明與現代文明在對比中彰顯魅力。這與中國目前廣泛采用的零星建筑個體保留使舊建筑煥然一新或新建筑模仿老建筑等方式不同。
(二)無錫城市規劃的回顧與思考
在中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重要發展時期,無錫分別與1986年、1996年和2001年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
1986年版的無錫市總體規劃提出以中心城為主體、小城市為兩翼、城鎮為紐帶、鄉鎮企業為基點的城鎮群體結構;1996版提出建設以大城市為主體、中等城市為兩翼、中心鎮為紐帶,一般鎮為基點的城市群體;2001版提出建設“1個特大城市、2個大中城市、12個城鎮組團”的三級城鎮體系。上述規劃內容的變化充分體現了國家和省市城市化戰略調整的基本導向,也反映出無錫城市規劃從主動適應“蘇南模式”,倡導均衡發展、積極鼓勵小城鎮建設,到充分認識土地、環境等地區發展資源的剛性約束,在城市建設中堅持“緊湊型都市與開敞型區域相結合”,并提出集約、集聚發展理念和集中型城市化戰略的思想演變過程。在三版總規劃中,都延續了“經濟中心城市和風景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質,但是每次修編都有所側重。
近幾年來,無錫開始關注產業結構調整。其市委、市政府就敏銳地把握新的歷史機遇,做出了加快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決策,突破性地摒棄GDP崇拜,以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為抓手,強力推進整個城市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無錫人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氣,毫不猶豫地迎接以人為本的“綠色GDP時代”的到來。
城市突飛猛進的發展,使無錫很快躋身于全國現代化城市行列。無錫的發展與無錫的城市規劃定位不無關系。同時,無錫在發展中,虛心地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城市的發展經驗(2006年市委書記楊衛澤要求,全市上下要認真學習昆山市、華西村、尚德公司三個重大先進典型的成功經驗),將之與本地區的特點結合起來,走出了具有“無錫本地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四、結束語
以上主要從蘇黎世西部工業區復興和20年來無錫城市發展規劃兩個案例,分別簡要介紹了兩個典型的城市規劃和定位的獨到之處,并且結合中國城市發展定位的現狀,做簡要的分析。
當然,中國大多數城市目前所處的現狀與蘇黎世西區和無錫具有很大的不同。各個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人口密度、工業結構、發展傳統及政府決策偏好和政策指導方向的不同,使得任何地區的發展都不能簡單的照搬別國或地區的城市化經驗。這就要求各個城市在其城市化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該地區的特點和資源優劣勢,并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的先進經驗,進行適當的具有遠見而且有可行的定位,以謀求本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走具有地區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