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名、字,習慣上統稱為名字。人皆有名字,而古人因名字而惹起的事端,引出的煩惱,甚至招致災禍是今人難以想象的。
古人為了表示對尊長的敬意有避諱的習慣,這種避諱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其中尤甚者當屬宋人劉溫叟、徐積父。劉溫叟的父親名“岳”,便終生不到屬于五岳的嵩山、泰山等處游玩。“岳”與“樂”同音,凡有音樂演奏之時輒避之唯恐不及。徐積父的父親名石,他就一輩子不用石器,走路也小心冀冀,生怕踩到石頭。偶有不慎踩到石頭,則痛哭流涕,悔恨不已,認為是對父親的不敬。必過的石橋,無法回避,就讓人背自己過去。唐人袁德宗的父親名高,就不敢吃糕。
名字或因讀音、或因字形的巧合嚴重地影響到不少人的前途。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士的“進”諧音,有人認為是犯了其父諱,便以此為由阻止他參加進士考試。韓愈為他打報不平,寫了《諱辨》極力為其辯護,而李賀終究被阻擋于進士考試之門外,他也便終生無緣仕途。宋人劉熙古也是因為祖父名寶進,便失去了考進士的資格。唐德宗貞元四年的會試,初定的狀元姓朱。因朱泚謀反剛被平定,宰相一見姓朱的就頭痛,這位朱姓的準狀元因而遭黜落。明永樂二十二年,廷試的結果孫日恭為狀元,永樂帝朱棣審核時,豎寫的“日恭”二字靠得太近,成了“暴”字。永樂帝是用暴力奪取侄兒江山上臺的,自然犯了心病,孫日恭因此而丟掉了狀元。清順治七年,王國鈞殿試成績優異,被初定為前三名。慈禧太后卻認為其姓名諧音“忘國君”,必定是心中無國君之人,于是其名次立刻就往后挪。這位原本應是狀元的王國鈞因此而仕途蹭蹬,一生都只是在低級別的官位上浮沉。南宋宰相趙鼎執政時,有人向他推薦紹興有才之士錢唐休。當時戰事吃緊,金兵屢屢南下。趙鼎看了名字很不高興地說:“錢唐休,錢塘就此休了嗎?”認為這個名字不吉利,于是對其人棄置不用。
因姓名而招致禍殃、甚至牢獄之災者也不乏其人。清朝時,湖南有個縣令叫續立人。有好惡作劇的人針對他的名字作了一副對聯:“尊姓原來貂不足;大名倒轉豕而啼。”這是一副縮腳聯。古時有“貂不足,狗尾續”的諺語,上聯將后半句略去,隱一“續”字;下聯用《左傳》中語:“豕人立而啼,”豕,野豬,全句是說野豬像人一樣站立嚎叫,下聯將“人立”二字略去,其人之大名“立人”倒轉過來即為“人立”。這副對聯完全是開玩笑,新上任的湖南巡撫卻將名實相聯,認為其人必不可取,因而將續縣令罷了官。這位續老兄可謂是倒楣透頂,既無端被人編入對聯受挖苦,還因此對聯而被摘去頂戴花翎,其實他本是一位官聲不錯的縣令。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任監司時曾到某郡視察,郡守盛宴招待。席間,有官妓上前獻歌,官妓唱了一首葉少蘊的《賀新郎》,其中的“萬里云帆何時到?”一句犯了楊萬里的名諱,他立即很不高興地說:“萬里昨日到。”弄得郡守十分尷尬,遂將怒氣轉移到官妓身上,將其打入了牢獄。宋朝有位宗室大臣趙善湘最講究避諱。他命手下一位小吏修理屋漏之處,小吏盡心盡力,修理完后很滿意地說:“今次修,了不漏。”意為這次修理后就再也不漏了。豈知這句話引來趙善湘的沖天怒火,馬上將小吏拿下,施以在臉上刺字涂墨的黥刑,原來他的父親名不陋,與之諧音的“不漏”犯了其父諱。還有人為名字而陪上了性命。唐昭宗時,西川節度使王建為自己建造了一座王府,因其彩繪為紅色,老百姓便稱為“畫紅樓”。王建義子、時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的王宗滌本姓華名洪,姓名與“畫紅”諧音,犯了王建的忌諱,加上王宗滌屢立戰功,王建對其有功高蓋主之慮,因而遭縊殺身亡。